蒂施拜因,J.H.W.

[拼音]:Beijing Shejitan

中國古代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祇的建築。周禮規定,王宮“左祖右社”,即東側設廟祭祖,西側設壇祭社。

社代表國家領土,象徵帝王的權力。一般祭社的場所,是露天的臺子,稱為社壇。皇帝在國都設太社,各諸侯王公的封地和府州縣城也設社壇,祭祀所轄疆域內的社神。稷即后稷,本是周朝祖先,相傳曾教民耕種,後來演繹成穀神。土地與五穀聯絡緊密,所以社與稷經常於一壇合祭,即社稷壇。

中國現存唯一的社稷壇在明清北京宮殿的西側,相對應的位置是太廟,符合“左祖右社”的制度。明永樂十九年(1421)建,制度仿自南京。清乾隆(1736~1795)時改建,但基本形制未變,其中享殿仍是明代原物。民國後改為公園,陸續添建了不少園林建築。全部佔地約5.6萬平方米,社稷壇設在正中,外有圍牆兩重。外牆四面正中設廟門,內牆設4座石柱櫺星門。壇北設享殿,是平時供奉社、稷神主的主殿,又北設拜殿,是皇帝在雨天拜祭的場所。壇西有神廚、神庫、宰牲亭、奉祀署等附屬建築。

社稷壇有著祭祀建築特有的嚴肅性和象徵性,主要手法是:

(1)建築比重極小,大片空地種植松柏。

(2)內牆、祭壇都是正方形,十字軸線對稱,方向性肯定。

(3)壇面設五色土,象徵中(黃)、東(青)、西(白)、南(紅)、北(黑)國家的全部空間,內牆琉璃瓦頂也隨方向設色。

(4)社為土地象徵,地屬陰,以北為上,所以享殿、拜殿設於壇北,即“南向答陰”與其他壇廟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