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僧祇律
[拼音]:minjian meishu
[英文]:folk art
人民群眾創作的、用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及流行的美術。民間美術貫穿於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
特徵
民間美術是構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遠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就閃耀著民間藝術的光輝,中國在魏晉以前的美術創作者主要是工匠,戰國秦漢之際的石雕、陶俑及畫像磚石,雖為統治階級生前或死後享用,但在造型及藝術風格上都帶有樸質活潑的鮮明民間特色,魏晉以迄近代,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及各種工藝創作中,民間匠師仍佔絕對優勢,至於在廣大城鄉群眾中流行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直接裝飾人民生活的工藝美術創作,更有著極為廣泛的社會基礎。他們世代相沿,在延續繼承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創造了富有民族和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但由於過去的階級偏見使民間美術的成就常常被貶低或忽視;又由於勞動人民在經濟、政治及文化上遭受重壓,以致他們在藝術上的智慧才能,也不免受到壓抑而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民間美術的作者是人民群眾和民間匠師,其中絕大多數是在勞動生產的業餘時間製作的,或作為副業生產,又主要為自己使用、欣賞,因此表現了他們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民間美術和民俗活動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在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民間美術創作也最為活躍。如中國春節前後用年畫、剪紙、春聯裝飾環境,為孩子趕製服裝,社火花會的戲具,慶賀元宵節的花燈紙紮;端午節懸掛的天師符,鍾馗像、五毒服裝飾件及龍舟綵船;中元節的荷花燈、中秋節的月餅花模、泥塑兔兒爺;結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帳;祝賀幼兒百天和生日用的虎頭帽、虎頭鞋、長命鎖、長命衣。少數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歌舞集會中的服飾佈置也用豐富的美術品點綴。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潑水節男女互贈的花荷包等。民間美術分佈於全國各地區,由於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在地理條件、風俗、感情、氣質等互有差異,又在民間美術中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采的風格,這些美術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燈具、食器、傢俱),有的用於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年畫、窗花),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民間美術的製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然而製作技巧高超、構思奇巧、很少自然主義的模擬物象,而是善於大膽想像和誇張表現強烈的感情,又常用於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的手法通過優美的形象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積極樂觀的態度,藝術上剛健清新活潑淳樸,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分類
民間美術品種極為豐富,既有供玩賞用的造型藝術,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又與民俗、宗教及其他民間文藝存在密切關係,形成多種分類法:
(1)繪畫。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漆畫、燈籠畫、扇面畫等。
(2)雕塑。包括彩塑(寺觀彩塑、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 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
(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製玩具、紙玩具、蠟玩具及綜合材料所制玩具等。
(4)染織刺繡。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繡、 挑花、補花等。
(5)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繡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6)傢俱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竹器、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等。
(7)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
(8)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繡、刺繡花樣、掛箋等。
(9)紙紮燈綵。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紮。
(10)編織。包括草編、竹編、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 棕編、紙編等。
(11)食品。面花面點造型、糕點模、糖果造型等。
中國民間美術研究狀況
民間美術的收集和研究是繼承發揚民間美術遺產的重要環節。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於統治階級對民間美術的偏見,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僅在一些民俗著作中有點滴記載。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隨著對民俗學研究的重視,對民間文藝也開展了徵集工作,魯迅先生充分肯定民間花紙及小說插圖的價值,並親自從事年畫的蒐集,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也專題蒐集調查實物。其後鄭振鐸、鍾敬文、張光宇等人在蒐集研究上也各有建樹,1937年在浙江杭州還舉辦了民間圖畫展覽會,一些雜誌刊物亦陸續有文章問世。40年代以後,在延安等革命根據地美術工作者對皮影、年畫、洋片、泥玩具的調查、蒐集和革新,使民間美術的研究引進現代革命美術創作之中。1949年以後,對民間美術的研究得到充分重視,鑑於不少品類已處於藝絕人亡的危境,因而文化機構組織專人蒐集搶救,特別對年畫、剪紙方面的蒐集研究更為活躍,曾先後有《中國年畫發展史略》(阿英,1954)、《中國年畫史》(薄鬆年,1985)、《華東民間年畫》(陳煙橋,1955)、《楊柳青木版年畫資料集》(王樹村,1959)、《桃花塢木版年畫》(劉汝醴、羅叔子,1961)、《山東民間年畫》(謝昌一,1978)、《中國美術全集·民間年畫卷》(王樹村主編,1985)等重要論著陸續問世。包括不同地區風格的剪紙藝術集的編輯出版數量更多,民間剪紙藝術家王老賞、張永壽、王子淦等人的剪紙都編成專冊。江蘇出版社編印的《民間美術》和中國民間工藝學會編印的《中國民間工藝》還發表了大量文章和資料。為了推動民間美術的研究,民間美術博物館正在籌備,各地方性的民俗美術陳列館紛紛建立,各地方群眾藝術館也把蒐集保護民間美術作為重點工作,民間美術的專題展覽多次在國外舉行受到各國藝術界的重視和讚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年畫研究會、中國剪紙學會等機構的成立和隊伍的擴大,寓示民間美術的研究整理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