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

[拼音]:Guoji Yinbiao

[英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原義“國際語音字母”,簡稱IPA,國際語音協會制定。19世紀末期,西方語言學界鑑於當時的語言注音方案紊亂,對研究和教學都不利,一些學校的語言教師在英國倫敦成立了“語音教師協會”,他們共同討論、制定一套國際語音字母方案。這個方案由英國的H.斯維特倡議,由法國的P.帕西、英國的D.瓊斯等人於1888年完成,發表在該協會的刊物《語音教師》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其後協會逐漸發展,各國語音學教師入會,1897年協會改名為“國際語音協會”。國際音標表經協會多次修訂補充,現在通行的是1979年修訂的方案(見表)。

早期的語言學家因各人研究需要,自定標音方法,不便交流。國際音標發表後,嚴格規定以一符一音為原則。使用拼音方案的語言,同一字母在不同詞中常有幾種讀法。例如英語“like”和“lit”中的“i”,用國際音標註音,分別為[ai]和 [l](國際音標採用方括弧[],以別於普通字母)。又如漢語普通話ban(班)和bang (邦)的a,用國際音標註音分別為 [а]和[ɑ]。此外,在不同語言中,同一個音有不同的拼法。例如英語的sh,法語的ch,德語的sch,波蘭語的sz,捷克語的┎,實際上都是國際音標的[∫]音。這些都是國際音標的長處。

國際音標表的排列,子音大致按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來定橫縱座標,母音按舌位高低前後來定位置,便於分析和掌握。

國際音標所用字母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但人類語音差異甚大,有限的拉丁字母遠不夠用,就以改變字形和借用別的語言字母的辦法來補充。為照顧習慣,多數符號以仍讀拉丁語或其他語言的原音為原則。例如,以拉丁字母注原音的有[m]、[i]等;改變字形的有二:或顛倒字形,如[媅]、[М];或加些筆劃如[嶃]、[揀];借用其他語言字母的如[]、[Φ]等。還有極少數另立的符號如[妱]、[ち]等。目前通行表上的音標計有子音72個,母音23個,用來標註語音已大致夠用。

這個國際音標表是英、法兩國的學者創訂的,主要適用於標註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後,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通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第安語的符號。漢語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普通話的兩種舌尖母音[徲]和[媩]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增訂的。吳方言中大多數的顎化子音 [慩]、[庿]、[怱]是語音學家趙元任提出的。國際音標表內所定的聲調符號只有分為高低的平、升、降和兩個凹凸調共 8種,這對研究描寫聲調語言是不夠的。趙元任提出了聲調的五度制調符,稱為“聲調字母”,發表於1930年的《語音教師》上,它適用於一切聲調語言,已為國際多數學者所採用。漢語普通話的四聲標為[

]、[

]、[

]、[

]已成為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