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圖爾努斯
[拼音]:tielu qiangxiu
[英文]:railway rush repair
戰時為保障軍事運輸所採取的快速修復被破壞的鐵路的行動。修復後方地域被空襲破壞的鐵路,稱反轟炸搶修;修復前沿地區和新佔領地區被破壞的鐵路,稱前進搶修。鐵路搶修通常按特定的技術標準進行。應急情況下,可用最簡單的器材和最簡便的方法,降低標準先行修復,爾後補強改善,逐步提高鐵路通過能力。平時也可運用搶修手段,克服自然災害對鐵路造成的破壞。
有組織的鐵路搶修, 早在美國南北戰爭 (1861~1865)中就已出現。由於鐵路運輸在戰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戰爭對鐵路造成的破壞不斷加劇,鐵路搶修規模隨之增大,同時隨著搶修技術的改進,搶修速度也不斷加快。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鐵道部隊配合野戰軍的戰略進攻,先後在15條鐵路幹線上實施前進搶修,鋪軌1629公里,修復橋樑 976座和大量的其他鐵路設施。在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部隊和朝鮮軍民進行了空前激烈的反轟炸鬥爭(見圖),在1300多公里鐵路線上隨炸隨修,保障了軍事運輸,也豐富和發展了鐵路搶修的經驗。
組織實施鐵路搶修,須力爭主動,盡力提高修復速度。為此,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合理分佈、儲存搶修器材,重點配置和適時機動兵力,採用制式器材和機械化施工方法。對重點保障的鐵路區段和目標,實行預設計、預計劃、預備料、預施工,以減少搶修現場作業量,縮短搶修時間。鐵路搶修採取的工程技術措施,視建築物的型別和被破壞的情況,自然條件,修復的標準和期限,以及投入搶修的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確定。主要有:
(1)儘量利用殘存的結構在原位修復;
(2)構築鐵路便橋,架設鐵路浮橋或開設鐵路輪渡,替代一時難以修復的橋樑;
(3)修建迂迴線,繞過遭敵封鎖或核襲擊的鐵路樞紐、隧道、橋樑和重點區段。此外,還可採取諸如偽裝鐵路建築物,修建低水橋或水面下橋,拆除車站暫不使用的裝置,改站內給水為站外臨時給水等減少破壞量的措施。
20世紀80年代,一些國家重視研究、發展鐵路搶修技術和裝備,以改善搶修手段。重點是研製輕質高強材料和快速拼裝結構,採用體積小、功率大、機動性好的搶修用的工程機械,提高機械化作業能力,同時也研究在困難條件下使用人力和小型機具的搶修技術,使鐵路搶修速度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