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學第一定律
[拼音]:heiziqun
[英文]:sunspot group
太陽黑子大多成群出現。每個黑子群由幾個到幾十個黑子組成,最多可達一百多個。黑子群一般有兩個主要黑子。按太陽自轉方向,在黑子群西部的黑子稱為前導黑子,而在東部的黑子稱為後隨黑子。前導黑子大都出現較早,消失較遲,面積較大,同太陽赤道的距離較小。黑子群按它的磁場極性分單極群、雙極群和複雜極性群,其中以雙極群為常見。雙極群中前導黑子的極性一般與後隨黑子相反。同一太陽活動週中,北半球的前導黑子極性幾乎相同,並與南半球的前導黑子的極性相反。在先後的兩個太陽活動週中,前周黑子群的前導黑子和後隨黑子的極性分佈與後周的又完全相反。黑子群中異極性黑子的連線稱為磁軸,在大多數情況下,磁軸對太陽赤道的傾角小於30°。
黑子群很少顯著偏離上述一般情況,但一旦發生,太陽活動就會激烈起來。因此可以從中尋求太陽活動預報的有效判據。黑子群出現之前,在光球上往往先見光斑;在色球上往往先見譜斑發展或增亮;譜斑區先出現區域性磁場;用高解析度望遠鏡觀測,往往先見到一些微黑子。另外,暗條(日珥)、日冕凝聚區、耀斑以及一系列太陽活動現象大都發生在黑子群上空。所以,黑子群是太陽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太陽活動的基本跡象。
對黑子群分類,現用的有三種黑子型分類法:蘇黎世黑子分類法;麥金託什黑子分類法,又稱修訂了的黑子分類法;磁分類法。這三種黑子分類法如下:
蘇黎世黑子分類法
是瑞士蘇黎世天文臺瓦爾德邁爾在1938年提出的。他按黑子群發展過程將其分為九個型別,用大寫拉丁字母表示:
A──無半影的黑子或單極小黑子群。
B──無半影的雙極黑子群。
C──類似B的雙極群,但其中有一個主要黑子有半影。
D──雙極群,兩個主要黑子都有半影,其中有一個黑子是簡單結構。東西方向延伸小於10°。
E──大的雙極群,結構複雜,兩個主要黑子都有半影,且其間有些小黑子。東西方向延伸不小於10°。
F──很大的雙極群或很複雜的黑子群。東西方向延伸不小於15°。
G──大的雙極群,只有幾個較大的黑子,而沒有小黑子,東西延伸不小於10°。
H──有半影的單極黑子或黑子群,有時也具有複雜結構,直徑大於2°5。
J──有半影的單極黑子或黑子群,直徑小於2°5。
麥金託什黑子分類法
是美國麥金託什提出的。美國《太陽地球物理資料》月刊近十年來關於黑子群的記載一直採用這種分類法。它用並列三個字母分別表示黑子群三種特徵:第一個大寫字母表示黑子群的型別,採用蘇黎世黑子分類法的分類,但作了一些修改,把原先的九類改分為七類,即A、B、C、D、E、F、H。第二個大寫字母表示黑子群內最大黑子的半影情況,分為六類,即X、R、S、A、H、K。第三個字母表示黑子群緊密度或相對的黑子分佈,分為四類:x、o、i、c。
磁分類法
現在普遍使用的美國海耳天文臺的分類法,是海耳等人於1919年根據幾千個黑子群每個測點的極性測量提出的。這種分類法把黑子群分為α(單極)、β(雙極)、γ(複雜極性)三類,或用字母A、B、r表示。再按黑子極性是對應於本太陽活動周所在半球的前導黑子還是對應於後隨黑子,用字母p、f表示,或用字母P、F表示。
AP或αр──單極群,極性為本活動周所在半球的前導黑子的極性。
AF或αf ──單極群,極性為本活動周所在半球的後隨黑子的極性。
BP或βр──雙極群,前導黑子的極性佔優勢。
B或 β──雙極群,前導和後隨黑子的極性幾乎相等。
BF或βf──雙極群,後隨黑子的極性佔優勢。
Br或βγ──具有一般B型特徵的雙極群, 但其中有一個或幾個小黑子極性顛倒。
r或γ──極性混雜的複雜群。
D或δ──在同一半影內有彼此相距2°以內的異極性的黑子群。此型是在六十年代初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