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林嗣環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初中文言文 敘事 寫人 表演 藝術

譯文

譯文

  京城裡有個擅長表演口技的人。正趕上有戶人家宴請賓客,在大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風,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風裡面,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眾多賓客圍繞著屏風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風裡面醒木一拍,全場馬上靜悄悄的,沒有人敢大聲說話。

  遠遠地聽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叫聲,就有婦女驚醒後打呵欠和伸懶腰的聲音,她的丈夫在說夢話。過了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醒了。婦人撫慰孩子餵奶,孩子含著乳頭哭,婦女又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又有一個大兒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時候,婦女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裡哼著哄孩子的聲音,孩子邊含乳頭邊哭的聲音,大孩子剛醒過來的聲音,丈夫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響起,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極像。滿座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看,微笑,心中默默讚歎,認為奇妙極了。

  過了一會兒,丈夫打起了呼嚕聲,婦女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消失。隱隱聽到有老鼠作作索索活動的聲音,盆子翻倒傾斜,婦女在夢中發出了咳嗽聲。賓客們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些,漸漸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其中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物品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發出;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救火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每隻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裡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清其中一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下,賓客們沒有一個不變了臉色,離開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兩腿打著哆嗦,差一點爭先恐後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風一看裡面,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註釋
京:京城。
善:擅長,善於。
者:……的人。
口技:雜技的一種。用口腔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
會:適逢,正趕上。
宴:舉行宴會,名詞動用。
於:在。
廳事:大廳,客廳。
施:設定,安放。
屏障:指屏風、圍帳一類用來擋住視線的東西。
撫尺:藝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而已:罷了。
團坐:相聚而坐。團,聚集、集合。
少(shǎo)頃(qǐng):不久,一會兒。
但:只。
聞:聽見。
下:拍。
滿坐寂然:全場靜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靜的樣子。然:用在形容詞的詞尾,表示:……的樣子。
譁:喧譁,大聲說話。
坐:通“座”,座位,這裡指座位上的人。
寂然:靜悄悄的樣子。
深巷:幽深的巷子。
深:很長。
犬吠:狗叫(聲)。
遙:遠遠地。
驚覺(舊讀jiào):驚醒。
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囈(yì)語:說夢話。
既而:不久,緊接著。而,這裡作表時間的副詞的詞尾。
啼:哭。
撫:撫摸,安慰。
兒乳:乳:作動詞用,餵奶。
含乳:乳頭
嗚: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
絮絮:連續不斷地說話。
當是時:在這個時候。
初:剛,剛開始。
叱(chì):大聲呵斥,嚴厲批評。
一時:同一時候。
齊發:一齊發出。
眾妙畢備:各種妙處都具備,意思是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極像。畢:全、都。備:具備。
無不:沒有一個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伸頸:伸長脖子。
側目:偏著頭看,形容聽得入神,名詞動用。
默嘆:默默地讚歎。
以為:認為。
妙絕:奇妙極了,好極了。絕:到了極點。
未幾:不多久。
齁(hōu):打鼾(hān),打呼嚕。
漸:慢慢地。
微聞:隱約地聽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動的聲音。(擬聲詞)
盆器:指盆一類的盛物的器皿。
傾側:翻倒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鬆了些。意:心情。少(shǎo):稍微。舒:伸展、鬆弛。
稍稍:時間副詞,據《詞源》釋為“隨即”,這裡是漸漸。
正坐:端正坐的姿勢。
忽:忽然,突然。
火起:起火,失火。
齊:一齊。
俄而:一會兒,不久。
中間(jiàn):其中夾雜著。中:其中 間:夾雜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擬聲詞。
火爆聲:烈火燃燒物品爆裂的聲音。
齊作:一齊發出。
曳(yè)屋許許(hǔhǔ)聲:(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曳:拉。許許:擬聲詞,呼喊聲。
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沒有的。
雖: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形容口技模擬的各種聲響同時發出,交織成一片,使人來不及一一辨識。一端:一頭,這裡是“一種”的意思。
口:嘴巴。
名:作動詞用,說出。
於:在。
是:這。
變色:變了臉色,驚慌失措。
離席:離開座位。
奮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奮:張開、展開 出:露出。
股:大腿。
戰戰:打哆嗦;打戰。
幾(jī):幾乎,差點兒。
先走:搶先逃跑。走:跑。
群響畢絕:各種聲音全都消失了。
畢絕:都消失了。
撤屏:撤去屏風。
是:這。
奮:揚起,舉起,撩起。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教案建議

  一、熟讀課文,根據提示,畫出文中描摹音響的語句。

  設題目的在於使學生熟悉課文的主體部分,體會文中聲響描寫的精妙,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獲得豐富的感性印象。我們讓學生根據提示填寫描摹聲響的語句,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口技藝人的藝術構思,從而真正進入口技藝人所設計的“規定情景”之中,所以填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注意引導學生細心體會各種聲音所表現的情景,併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求學生在完成這道題和熟悉首尾兩段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1.表現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①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遙聞深巷中犬吠……眾妙畢備。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餘聲。

  夫齁聲起……婦夢中咳嗽。

  2.表現從失火到救火的情況。

  ①響聲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

  ②百千齊作,應有盡有。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無所不有。

  體會課文的寫作技巧,回答下列問題。

  1.找出課文中描述聽眾反應的語句,說說這些描述起什麼作用。

  2.文中前後兩次清楚地交代了極簡單的道具,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藝人的演技有什麼作用?

  提示:設題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側面描寫手法的作用。指導學生答題時不要孤立地講側面描寫。例如寫表演,除了要寫到表演者和表演內容,往往還會自然地寫到欣賞表演的人的反應,而後者就是在運用側面描寫。又如開頭和結尾相照應,除了使結構保持完整而外,也具有側面烘托、強調意圖的作用。側面描寫是一種常用的手法,應有所瞭解,但關鍵在於自覺、恰當地運用。

  1答:描述聽眾反應的語句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樣寫,層層深入,寫明賓客們從尚可自持到難以自持到不能自持的過程,從側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表演技藝的高超。

  2答:開頭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從內容上看,點明文章中心,極言道具之簡,意在為後文表演複雜的聲響做烘托、對比。結尾重現道具,則在證實、強調剛才的一切聲響都是從一張嘴中發出的,從而更突出表演者技藝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從結構上看,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劃線詞。

  這些句子中的劃線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古今意義不同的,如“會”(正好趕上、恰巧、正好)、“但”(只)、“聞”(聽見)、“少”(稍微)、“雖”(即使)、“走”(逃跑);二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舉行宴會)、“乳”(餵奶)、“名”(說出)在課文中都用作動詞,都用作名詞。對這些容易理解錯的詞,應提醒學生注意。

  1.會賓客大宴

  會:適逢,正趕上,恰巧。 宴:舉行宴會。

  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只,僅。 聞:聽見。

  3.婦撫兒乳

  乳:餵奶。

  4.賓客意少舒

  少:同“稍”,稍微。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

  6.幾欲先走

  走:逃跑。

  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

  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較多,到一定階段需要加以整理,這樣才能有效地掌握它們的用法,獲得牢固的記憶。這道題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一種整理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少頃 既而 是時 一時 未幾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發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時發生:一時

  3.表示相繼發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是時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俄而 少頃 未幾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學法導引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現了一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本文以時間先後為序,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種不同的聲響,異常逼真地摹擬出一組有節奏、有連續性的生活場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全文緊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進行正面描寫,由簡單到複雜、由弛緩至緊張的三個場景,再側面描寫聽眾的神態、動作,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讚語。這種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為文章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行文語言簡練而又細膩,形象而又傳神,構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調。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時間、地點、設施、道具,以及開演前的氣氛。這部分是下文記敘精彩表演的鋪墊。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開篇,介紹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總說,即全文意在說明這位“善口技者”的技藝之“善”擅長。“會賓客大宴”,點明口技表演者獻技的時間和事由:這場口技表演是在一次“賓客大宴”之時;因是“大宴”,故有此盛舉。“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點和簡單設施,說明這是一個臨時演出場所,地方不大。再根據這次表演內容的特點,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後表演。又將簡單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以示別無他物,口技藝人的表演主要憑的是他的“口”。最後以“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譁者”,點染表演即將開始時全場肅穆緊張的氣氛。這部分除一個“善”字外,對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讚詞,卻處處為其高超技藝張本,造成很強的懸念,使讀者料想必有一場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寫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聽眾的反應。這部分是全文的主體,描寫口技藝人所表演的兩個場面:一是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復睡的情形;二是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

  第一層(第二段),寫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驚醒的情形,以及賓客對口技表演的由衷讚歎。

  口技表演由遠遠聽到從深巷中傳來的犬吠聲開始。然後以一個四口之家作為想像中的“舞臺”,使聽眾的注意力由外景轉入內景。先寫“婦人驚覺欠伸”,聽到犬吠聲而醒來,這就拉開了一家人深夜被驚醒的帷幕。再寫“其夫囈語”,畫面逐漸清晰。又由於“欠伸”“囈語”驚動了幼兒,幼兒“大啼”。至此帷幕大開,相繼出現許多聲響:丈夫被吵醒,大兒也被吵醒,於是“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打破深夜的靜謐,使口技表演達到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第三段),寫表演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以及賓客的情緒變化。

  先寫丈夫的“聲”,並伴以婦人的拍兒聲,“漸拍漸止”,給人以時間緩慢推移而聲音漸弱的感覺。接著以老鼠跑動偷食、“盆器傾側”的聲音,婦人夢中的咳嗽聲,表示夜靜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這一層,表現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由前一個高潮落入低潮,併為下一個高潮蓄勢。

  第三層(第四段),寫表演一場突然而至的大火災的情形,以及賓客以假為真的神態、動作。

  開始用類似畫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節奏。接著寫這個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變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氣氛驟然變化。然後內景轉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表現人們的驚恐萬狀,再以“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表現火勢的猛烈和火場的紛亂,又以“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極言聲音之雜亂、逼真。至此,口技表演達到了第二個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寫表演結束時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僅“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與首段相呼應,說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剛才的精彩表演的確是從“口”中發出的。

  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令人歎服.作者筆下的這場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重點題型

一、翻譯:
1、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即使人有一百隻手,每隻手有一百隻手指,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種聲音;(即使)人有一百個嘴巴,每個嘴巴有一百隻舌頭,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2.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在這種情況下,賓客們沒有不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袖子,露出手臂的,兩隻大腿打哆嗦,幾乎想要先跑。

二、本文中心:
本文作者通過對口技表演中各種聲音的生動逼真的描摹,讚揚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藝,(重點,答題關鍵)反映了我國古代記憶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文中前後兩次把極簡單的道具交代地清清楚楚,這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有什麼作用?
答:結構上:首尾呼應
內容上:突出中心。第一次是說明口技表演者的一般設施。尾端是強調口技表演者一般設施的簡單。側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四、文中二、三、四段採用了什麼描寫手法?有何作用?
答: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直接或間接寫出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五、為什麼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
答:遙聞是遠遠地聽見,突出了小巷的幽靜。微聞是小小的聲音,突出了家裡的安靜。側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符合人們的聽覺感受。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知識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到現在。《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麼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詩品》雲:“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麼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執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陰到極點又轉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於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裡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陸機《文賦》雲:“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佈景:“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捨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淒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麼安詳,那麼靜謚。又是那麼溫馨。而我的家鄉、親人卻又離我那麼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麼讓人牽掛。既然那麼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麼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我又是那麼的迷茫。在這樣的黃昏中,在這樣的古道上。又是這樣蕭瑟的季節。我是繼續去追求功名呢?還是會去服侍那年老的雙親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滿懷愁緒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淒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悽瀝。寫景之妙盡妙於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不能自己。至於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教案建議

  一、熟讀課文,根據提示,畫出文中描摹音響的語句。

  設題目的在於使學生熟悉課文的主體部分,體會文中聲響描寫的精妙,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獲得豐富的感性印象。我們讓學生根據提示填寫描摹聲響的語句,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口技藝人的藝術構思,從而真正進入口技藝人所設計的“規定情景”之中,所以填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注意引導學生細心體會各種聲音所表現的情景,併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求學生在完成這道題和熟悉首尾兩段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1.表現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①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遙聞深巷中犬吠……眾妙畢備。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餘聲。

  夫齁聲起……婦夢中咳嗽。

  2.表現從失火到救火的情況。

  ①響聲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

  ②百千齊作,應有盡有。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無所不有。

  體會課文的寫作技巧,回答下列問題。

  1.找出課文中描述聽眾反應的語句,說說這些描述起什麼作用。

  2.文中前後兩次清楚地交代了極簡單的道具,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藝人的演技有什麼作用?

  提示:設題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側面描寫手法的作用。指導學生答題時不要孤立地講側面描寫。例如寫表演,除了要寫到表演者和表演內容,往往還會自然地寫到欣賞表演的人的反應,而後者就是在運用側面描寫。又如開頭和結尾相照應,除了使結構保持完整而外,也具有側面烘托、強調意圖的作用。側面描寫是一種常用的手法,應有所瞭解,但關鍵在於自覺、恰當地運用。

  1答:描述聽眾反應的語句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樣寫,層層深入,寫明賓客們從尚可自持到難以自持到不能自持的過程,從側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表演技藝的高超。

  2答:開頭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從內容上看,點明文章中心,極言道具之簡,意在為後文表演複雜的聲響做烘托、對比。結尾重現道具,則在證實、強調剛才的一切聲響都是從一張嘴中發出的,從而更突出表演者技藝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從結構上看,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劃線詞。

  這些句子中的劃線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古今意義不同的,如“會”(正好趕上、恰巧、正好)、“但”(只)、“聞”(聽見)、“少”(稍微)、“雖”(即使)、“走”(逃跑);二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舉行宴會)、“乳”(餵奶)、“名”(說出)在課文中都用作動詞,都用作名詞。對這些容易理解錯的詞,應提醒學生注意。

  1.會賓客大宴

  會:適逢,正趕上,恰巧。 宴:舉行宴會。

  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只,僅。 聞:聽見。

  3.婦撫兒乳

  乳:餵奶。

  4.賓客意少舒

  少:同“稍”,稍微。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

  6.幾欲先走

  走:逃跑。

  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

  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較多,到一定階段需要加以整理,這樣才能有效地掌握它們的用法,獲得牢固的記憶。這道題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一種整理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少頃 既而 是時 一時 未幾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發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時發生:一時

  3.表示相繼發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是時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俄而 少頃 未幾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學法導引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現了一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本文以時間先後為序,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種不同的聲響,異常逼真地摹擬出一組有節奏、有連續性的生活場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全文緊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進行正面描寫,由簡單到複雜、由弛緩至緊張的三個場景,再側面描寫聽眾的神態、動作,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讚語。這種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為文章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行文語言簡練而又細膩,形象而又傳神,構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調。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時間、地點、設施、道具,以及開演前的氣氛。這部分是下文記敘精彩表演的鋪墊。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開篇,介紹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總說,即全文意在說明這位“善口技者”的技藝之“善”擅長。“會賓客大宴”,點明口技表演者獻技的時間和事由:這場口技表演是在一次“賓客大宴”之時;因是“大宴”,故有此盛舉。“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點和簡單設施,說明這是一個臨時演出場所,地方不大。再根據這次表演內容的特點,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後表演。又將簡單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以示別無他物,口技藝人的表演主要憑的是他的“口”。最後以“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譁者”,點染表演即將開始時全場肅穆緊張的氣氛。這部分除一個“善”字外,對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讚詞,卻處處為其高超技藝張本,造成很強的懸念,使讀者料想必有一場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寫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聽眾的反應。這部分是全文的主體,描寫口技藝人所表演的兩個場面:一是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復睡的情形;二是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

  第一層(第二段),寫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驚醒的情形,以及賓客對口技表演的由衷讚歎。

  口技表演由遠遠聽到從深巷中傳來的犬吠聲開始。然後以一個四口之家作為想像中的“舞臺”,使聽眾的注意力由外景轉入內景。先寫“婦人驚覺欠伸”,聽到犬吠聲而醒來,這就拉開了一家人深夜被驚醒的帷幕。再寫“其夫囈語”,畫面逐漸清晰。又由於“欠伸”“囈語”驚動了幼兒,幼兒“大啼”。至此帷幕大開,相繼出現許多聲響:丈夫被吵醒,大兒也被吵醒,於是“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打破深夜的靜謐,使口技表演達到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第三段),寫表演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以及賓客的情緒變化。

  先寫丈夫的“聲”,並伴以婦人的拍兒聲,“漸拍漸止”,給人以時間緩慢推移而聲音漸弱的感覺。接著以老鼠跑動偷食、“盆器傾側”的聲音,婦人夢中的咳嗽聲,表示夜靜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這一層,表現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由前一個高潮落入低潮,併為下一個高潮蓄勢。

  第三層(第四段),寫表演一場突然而至的大火災的情形,以及賓客以假為真的神態、動作。

  開始用類似畫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節奏。接著寫這個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變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氣氛驟然變化。然後內景轉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表現人們的驚恐萬狀,再以“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表現火勢的猛烈和火場的紛亂,又以“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極言聲音之雜亂、逼真。至此,口技表演達到了第二個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寫表演結束時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僅“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與首段相呼應,說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剛才的精彩表演的確是從“口”中發出的。

  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令人歎服.作者筆下的這場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重點題型

一、翻譯:
1、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即使人有一百隻手,每隻手有一百隻手指,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種聲音;(即使)人有一百個嘴巴,每個嘴巴有一百隻舌頭,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2.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在這種情況下,賓客們沒有不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袖子,露出手臂的,兩隻大腿打哆嗦,幾乎想要先跑。

二、本文中心:
本文作者通過對口技表演中各種聲音的生動逼真的描摹,讚揚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藝,(重點,答題關鍵)反映了我國古代記憶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文中前後兩次把極簡單的道具交代地清清楚楚,這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有什麼作用?
答:結構上:首尾呼應
內容上:突出中心。第一次是說明口技表演者的一般設施。尾端是強調口技表演者一般設施的簡單。側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四、文中二、三、四段採用了什麼描寫手法?有何作用?
答: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直接或間接寫出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五、為什麼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
答:遙聞是遠遠地聽見,突出了小巷的幽靜。微聞是小小的聲音,突出了家裡的安靜。側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符合人們的聽覺感受。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言知識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到現在。《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麼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詩品》雲:“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麼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執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陰到極點又轉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於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裡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陸機《文賦》雲:“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佈景:“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捨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淒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麼安詳,那麼靜謚。又是那麼溫馨。而我的家鄉、親人卻又離我那麼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麼讓人牽掛。既然那麼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麼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我又是那麼的迷茫。在這樣的黃昏中,在這樣的古道上。又是這樣蕭瑟的季節。我是繼續去追求功名呢?還是會去服侍那年老的雙親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滿懷愁緒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淒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悽瀝。寫景之妙盡妙於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不能自己。至於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林嗣環
    林嗣環(1607——約1662),字鐵崖,號起八。清代順治年間的福建晉江人(現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駟嶺村),當時的進士。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生,從小聰穎過人,七歲即能屬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刪減版至今仍為初中語文課文。《荔枝話》是一篇記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僅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農業經濟方面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他的這些著作都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