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殺彘 / 曾子烹彘原文賞析
譯文
譯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著她在她後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馬上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註釋
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據傳以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
彘(zhì):豬。
適:往、回去。適市回:去集市上回來。
戲:開玩笑。
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待:依賴。
子:這裡是第二人稱尊稱“您”的意思。`
而:則,就。
非所以成教也:這樣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之:到
烹(pēng): 烹飪,煮。
是:這
反:同“返”,返回
顧反:等到回來。
特:只、僅、獨、不過。
女:同“汝”,你的意思
殺:宰
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個作助詞"的",後一個作動詞"去".市,集市.
欲:想要
止:阻止
遂:於是,就
寓意
不論在教育子女,還是做人,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獲得他人信任。
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參考資料:
文言現象
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後,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面上寫花影,實際上是影射王安石,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
參考資料:
1、王文蔚.《東坡軼事擷趣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8:52頁寓意
不論在教育子女,還是做人,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獲得他人信任。
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參考資料:
文言現象
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後,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面上寫花影,實際上是影射王安石,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
參考資料:
1、王文蔚.《東坡軼事擷趣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8:52頁-
韓非子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