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原文賞析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譯文
譯文
千山萬壑之中,到處都是參天大樹,到處都是杜鵑的啼鳴聲。
山中一夜春雨過後,只見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一般。
漢水的婦女辛勞織布納稅,巴人地少常常訴訟爭田。
望你發揚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
註釋
梓州:《唐詩正音》作“東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臺。李使君:李叔明,先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後移鎮梓州。
壑(hè):山谷。
杜鵑:鳥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規。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樹杪(miǎo):樹梢。
漢女:漢水的婦女。橦(tóng)布:橦木花織成的布,為梓州特產。
巴:古國名,故都在今四川重慶。
芋田:蜀中產芋,當時為主糧之一。這句指巴人常為農田事發生訟案。
文翁:漢景時為郡太守,政尚寬巨集,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誘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
翻:翻然改變,通“反”。
先賢:已經去世的有才德的人。這裡指漢景帝時蜀郡守。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李使君當是初往梓州(治今四川三臺)赴任,王維寫此詩相贈。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 ,2010:105-106
賞析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首聯是說,梓州一帶千山萬壑盡是大樹參天,山連山到處可聽到悲鳴的杜鵑。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期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後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於發端的範例。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頷聯是說,山裡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徹的春雨,樹梢淅淅瀝瀝或像瀉著百道清泉。
首聯從大處落筆,氣勢不凡;頷聯則從細處著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筆。詩人展現了一幅絕妙的奇景:一夜透雨過後,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上一般,充分表現出山勢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聯“山”字,“樹杪”句承首聯“樹”字,兩句又一瀉而下,天然工巧。這兩聯挺拔流動,自然奇妙,畫面、意境、氣勢、結構、語言俱佳。前人所謂“起四句高調摩雲”(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紀昀語)。“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清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誠非虛誇。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後,詩的後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漢女新老織布納稅,巴人地少訴訟爭田。
梓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那裡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木花織成的布匹,那裡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漢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的特點,而徵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後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裡,非常貼切。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末兩句是說,望你發揚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
“文翁”是漢景帝時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無所作為。
聯絡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土又如此淳樸,到那裡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整首詩寓勸勉於用典之中,寄厚望於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這首贈別詩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語,卻有對於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心。
在藝術上這首贈別詩寫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懸想梓州山林奇勝,是切地;頸聯敘寫蜀中民風,是切事;尾聯用典以文翁擬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這樣下來,神完氣足精當不移。詩中所表現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是唐代送別佳篇。
參考資料:
1、劉德重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52-153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李使君當是初往梓州(治今四川三臺)赴任,王維寫此詩相贈。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 ,2010:105-106
賞析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首聯是說,梓州一帶千山萬壑盡是大樹參天,山連山到處可聽到悲鳴的杜鵑。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期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後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於發端的範例。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頷聯是說,山裡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徹的春雨,樹梢淅淅瀝瀝或像瀉著百道清泉。
首聯從大處落筆,氣勢不凡;頷聯則從細處著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筆。詩人展現了一幅絕妙的奇景:一夜透雨過後,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上一般,充分表現出山勢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聯“山”字,“樹杪”句承首聯“樹”字,兩句又一瀉而下,天然工巧。這兩聯挺拔流動,自然奇妙,畫面、意境、氣勢、結構、語言俱佳。前人所謂“起四句高調摩雲”(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紀昀語)。“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清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誠非虛誇。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後,詩的後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漢女新老織布納稅,巴人地少訴訟爭田。
梓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那裡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木花織成的布匹,那裡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漢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的特點,而徵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後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裡,非常貼切。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末兩句是說,望你發揚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
“文翁”是漢景帝時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無所作為。
聯絡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土又如此淳樸,到那裡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整首詩寓勸勉於用典之中,寄厚望於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這首贈別詩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語,卻有對於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心。
在藝術上這首贈別詩寫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懸想梓州山林奇勝,是切地;頸聯敘寫蜀中民風,是切事;尾聯用典以文翁擬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這樣下來,神完氣足精當不移。詩中所表現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是唐代送別佳篇。
參考資料:
1、劉德重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52-153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李使君當是初往梓州(治今四川三臺)赴任,王維寫此詩相贈。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 ,2010:105-106
賞析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首聯是說,梓州一帶千山萬壑盡是大樹參天,山連山到處可聽到悲鳴的杜鵑。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期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後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於發端的範例。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頷聯是說,山裡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徹的春雨,樹梢淅淅瀝瀝或像瀉著百道清泉。
首聯從大處落筆,氣勢不凡;頷聯則從細處著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筆。詩人展現了一幅絕妙的奇景:一夜透雨過後,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上一般,充分表現出山勢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聯“山”字,“樹杪”句承首聯“樹”字,兩句又一瀉而下,天然工巧。這兩聯挺拔流動,自然奇妙,畫面、意境、氣勢、結構、語言俱佳。前人所謂“起四句高調摩雲”(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紀昀語)。“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清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誠非虛誇。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後,詩的後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漢女新老織布納稅,巴人地少訴訟爭田。
梓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那裡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木花織成的布匹,那裡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漢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的特點,而徵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後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裡,非常貼切。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末兩句是說,望你發揚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
“文翁”是漢景帝時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無所作為。
聯絡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土又如此淳樸,到那裡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整首詩寓勸勉於用典之中,寄厚望於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這首贈別詩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語,卻有對於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心。
在藝術上這首贈別詩寫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懸想梓州山林奇勝,是切地;頸聯敘寫蜀中民風,是切事;尾聯用典以文翁擬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這樣下來,神完氣足精當不移。詩中所表現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是唐代送別佳篇。
參考資料:
1、劉德重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52-153-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