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技巧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家長的反應很正常,因為青春期孩子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這樣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是如此荒唐和無聊,而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家長因為不瞭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升級。下面小編整理了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技巧
叛逆的孩子好比一個充滿力量向你拋來的籃球,你後退一步順著它的力量接住它,這樣才能將它牢牢地抓在手中,如果你伸直雙手去硬抓的話,不僅抓它不著,球會反彈得更遠,反而會傷了自己。
尊重和真誠是被作為態度來描述的。這也是心理諮詢師的核心能力之一。對於家有青春期子女的家長來說,尊重和真誠亦是陪伴叛逆期孩子的金鑰匙。
尊重的基本內涵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現實中,因此一個人絕不能判斷另一個人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歪曲的,或是淺薄的。尊重意味著對孩子的無條件的接受,無論孩子是什麼樣子,在什麼地方,家長都要表現初熱情、積極和不作判斷的態度,並允許孩子擁有他們自己的情感、想法,無論這些情感和想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真誠,意味著真實,但絕不意味著誠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傷痛,父母們也是平常人,把你作為平常的人像孩子真實的展示,這對家長是有困難的,對孩子也是很大的轉變。孩子意識到父母有缺點,甚至覺得父母很多事情都不懂,所謂的代溝出現,孩子不接納甚至出現“鄙視”父母。這對父母是極大的挑戰,父母主動行動,把真實的自己和孩子分享,陪伴孩子走過充滿沼澤的青春期。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質需求
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恆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裡,不顯山顯水。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瞭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裡比高低。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群體中定了位。
如果一個女孩子,初一時拒絕穿粉色的衣服,一兩年後,她又堅決要一條粉色圍巾,您真的別奇怪,這是孩子從要求長大,走向要求成熟。拒絕粉色因為要拒絕幼稚,接受粉色,是表現自己再走向個性獨立,走向成熟。這時,孩子們在家長面前出奇地不聽話。男孩今天要一雙名牌鞋,明天回來對家長說某某同學有了新的手機。男孩、女孩的書包上掛滿了明星圖片,誰的生日請大家去吃飯……很多男孩會在群體裡學會抽菸、喝酒。女孩學會化妝、染髮。其實他們是想通過這些儀式,向成年人看齊,在小群體裡標榜自己、顯示自己。而成年人卻感覺他們是逞強。
家長的支援與引導方法
我們的社會水平在提高,家長也有攀比心理,裝飾家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孩子的生活水平,把他們打扮漂亮,給他們兜裡揣上錢。試想,當孩子兜裡裝著錢的時候,他們上課總是在想如何花錢,勢必影響學習。家長要防範孩子物質需求膨脹造成的惡果,但又不能不給予物質的滿足,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認為,家長要學會判斷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孩子正常需求的標準主要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取同班同學物質需求的平均數或平均數的中下等。另一個標準是看家裡的經濟狀況。如果您家裡的經濟狀況中等或比較好,應該讓孩子的生活水平低一些比較好。如果您的經濟狀況不太好,那麼,您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要讓孩子去享受高消費,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會讓孩子自信起來,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慮家長的經濟能力而變得變本加厲。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進入青春期前後,又是初中生活的開始,孩子們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面孔、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看得到的變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變化,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轉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裡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後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後,固定在異性身上,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迴圈,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的力量。
孩子開始交朋友,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在學校門口等,可以和同學一起去逛街、去網咖。為朋友可以留在學校打籃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長的臉色,即使招來家長的打罵也依然如此。是什麼力量讓孩子們鋌而走險呢?這裡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問題。
走出家庭,孩子的視野面寬了,接觸社會的面廣了,再不是家、學校兩點連成一線的行為方式,他們會出現在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會遇到從來沒有遇到的問題。這時,朋友是最直接的幫助者,可以取代家長的支援和幫助。
孩子們思想不再單純,這連他們自己都感覺得到,他們有時浮想聯翩,有時憂心忡忡,有時大喜大悲。這些感情,不適合和家長分享,因為家長馬上會緊張和憂慮,批評教育必不可少,跟蹤監視接踵而至,所以,家長不是孩子吐露心聲的選擇,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邊的朋友。在這個時期,很多時候孩子們選擇老師做朋友,讓老師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因為在孩子心目中老師依然是神聖可信的。
那麼,孩子們心裡需要家長嗎?從心底裡孩子們需要,而讓他們望而卻步的是家長的擔憂和不信任。
家長的支援與引導方法
家長們因為擔心而要不停地教育孩子,甚至用打罵的方式。再有,家長片面聽從老師和他人的意見,阻止孩子的正常交友,怕孩子學壞,影響學習,浪費時間。有的家長給孩子制訂允許交的朋友、不能交的朋友。孩子們絕對不接受,自然對家長敬而遠之,更不與家長交流。
家長怎麼辦呢?首先要讓孩子信任你,願意和你說出他遇到的所有問題。這就要求家長學會傾聽,不要急於批評和指正。聽孩子訴說,也是給孩子宣洩的機會,減輕了心理的負擔。家長聽後,找機會給孩子提出建議,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成為最值得相互信賴的朋友。
家長支援孩子交友,同時提出具體而簡單的底線要求。比如,帶你做壞事的人不能做朋友;很自私的人不能做朋友;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做朋友……另外,孩子們往往認為朋友是永恆的,要告訴孩子不一定是這樣,朋友之間的關係時常會發生變化,也有可能會斷交,要有心理準備。總之,您要成為孩子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