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青春期通常是和叛逆聯絡在一起的,處於青春期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父母們要怎樣和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們溝通相處呢?下面小編整理了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的方法01

  尊重他

  人與人交流最起碼的是互相尊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尊重。他們此時的心裡會藏著許多的小祕密,對於他們的私人物品不要去亂翻,不要試圖偷窺他們的祕密,尊重他向你藏著有小祕密這件事。

  理解他

  在尊重他的前提下,理解他向你藏著小祕密。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們,思想處於半成熟階段,給予他們理解,他們的青春期也會過的舒服點,不會讓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變得緊張。

  關心他

  在理解他的基礎上,關心他。但是不要太過關心,太過的話容易引起他的反感,只是平時的虛寒問暖。不要太傷心,因為你的孩子就要長大了,你應該高興。

  與他溝通

  最重要的就是溝通,平時在吃完晚飯之後,拉著他出去陪你散散步,如果他說不去,你可以向他撒嬌,不是隻有孩子有撒嬌的權利。在路上你們可以聊一聊他的想法和你的想法,好好的溝通下,會讓你掌握他在青春期的想法,不會讓你們的關係疏遠。

  告訴他'yes'or'no'

  以你過來人的身份,回想一下你的青春期,告訴他你最後悔做了什麼,最高興做了什麼。給處在青春期的他正確的指引,這也是你肩負的重大的責任。所以,當他染上吸菸的毛病的時候,不要著急的苛責,可以先問一下他的原因,然後再跟他講這個危害,青春期的小孩子還是挺好教的。

  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的方法02

  第一,當顧問,不當領導。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所以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就變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開口就是下命令——“你應該……”你應該用功學習,你應該收拾房間……

  “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變髮型……

  就說明父母自視是孩子的領導,當領導說話,孩子只能接旨服從。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當成大人,受到尊重時才能與父母理性溝通。因此,“領導”型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常會吃閉門羹。

  換一種語氣就會有效多了……

  “我建議你可以考慮……”我建議你找個時間收拾房間……

  “我提醒你,……可能有……壞處。”老媽提醒你,剪那個髮型可能會讓老師有意見……

  這樣如顧問般的開口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同時也能表達父母的關心之意,一舉兩得。

  因此,聰明的父母做顧問,而不是做領導,才能貼近孩子的內心。

  第二,孩子生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

  萬一孩子火冒三丈,開始激動起來,父母千萬別跟著激動,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為指導原則是:他孩子越火,我父母越冷。

  因為父母一旦以怒制怒,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他的憤怒是理所當然的:暴躁的爸媽誰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媽態度惡劣,他也沒必要和顏悅色地迴應。

  此外,情緒具有感染力,當父母保持冷靜,這股情緒安定的氛圍也會逐漸對孩子起到正面作用,有助孩子恢復平和之心境。

  第三,當孩子分享心事時,不做出早就瞭解的模樣。

  青春期孩子常常覺得自己的感受是獨特而唯一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為動機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無趣。

  比如,孩子回來告訴家長,班裡有個男孩子,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他都在低頭讀書,自己從不吃午餐。問他,他總是說自己不餓。直到有一天,老師對大家說,這個同學家裡很窮……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發現,語帶驚奇地說:“爸,原來是這個原因呢!”而此時爸爸卻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這樣啊。”如此“想當然”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被澆了一頭冷水,和父母交流很是沒趣。

  再舉個例子,週末孩子用髮膠做了一個新發型正準備出門,爸媽一眼看穿他的心事,馬上追問:“今天這個聚會有女孩子是吧?”這麼做會讓孩子覺得十分不悅,感覺好似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對孩子年輕的心靈來說,世界中有許多新鮮的事物,等著他們去接觸體驗,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用積極配合的態度來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孩子的心聲,而非父母自己的角度,就能跟孩子做真實的交流。回到上面第一個例子,較好的回答是:“真的啊,這還真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呢!”

  第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請容我再一次提醒,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被當成大人對待。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所以一些福爾摩斯的偵察舉止,其實都不該出現。例如偷聽孩子打電話,偷看孩子日記,或者是上網看孩子的留言等等,這些行為美其名曰是為了解孩子,事實上,家長做了一個很糟的示範——只要我們自認是在關心別人,就可以不在意別人的隱私。而這往往是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度的首要殺手。

  所以,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制訂一個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麼事情是父母想知道而也可以知道的,而哪些該屬於孩子的隱私。訂好後父母就該完全尊重,不侵犯孩子的權利。

  第五,不說“但是”。

  有些父母聽從心理學家的建議,常找機會和孩子交流,要聽孩子說話,於是他們耐著性子聽完了孩子要說的事,接下來就說:“是,我瞭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錯的。”

  有些父母也的確花了時間稱讚孩子,說出口的卻是:“你很聰明,但是太懶了些。”

  這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為父母所用的“但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因為孩子老早就學會了,“但是”二字之前都是場面話,只有“但是”後面接出來的話,才是父母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