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學習的黃金時間

  在學習的高潮時,孩子的思維、記憶、想象力等都處於頂峰,什麼時候才是學習的黃金時間呢?想了解更多學習的黃金時間資訊嗎,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學習的黃金時間

  第一個最佳學習時間

  清晨起床後

  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勞,大腦處於新的活動狀態,清醒得很。此時無論認字還是記憶印象都會很清晰,學習一些難記憶但必須記憶的東西較為合適,如英語單詞、數學公式、語文詞句等。有時即使強記不住,大聲念上幾遍,也會有利於記憶。所以清晨是一個最佳的學習記憶時間。

  第二個最佳學習時間

  上午8點至10點

  此時人的精力充沛,大腦容易興奮,思考能力狀態最佳,此刻是攻克難題的大好時機,應充分利用。

  第三個最佳學習時間

  下午6點至8點

  這也是用腦的最佳時刻,不少人利用這段時間來複習,加深印象,歸納整理,也是整理筆記的黃金時機。

  第四個最佳學習時間

  入睡前一小時

  利用這段時間來加深印象,特別對一些難於記憶的東西加以複習,則不容易忘記。

  當然,這是人類的一般性學習時間規律,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說,還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時間規律和習慣。為提高學習效率,要善於發現並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最佳時間段。掌握了這種提高學習效率的小竅門,孩子們在學習上就不必那麼疲勞和無助了。

  

  第一黃金時段:6-7點鐘

  這段時間,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體溫上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開始增加,機體已經甦醒,想睡也睡不安穩了,此時是第一次最佳記憶時期。

  7點鐘左右,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進入高潮,體溫上升,血液加速流動,免疫功能加強,因為大腦經過了一夜的休息,正處於工作效率的高峰,利用這一段時間學習一些難記但是又必須記住的東西比較適宜。

  第二黃金時段:8-10點鐘

  這段時間,人體完全進入興奮狀態,肝臟已將身體內的毒素排盡,大腦記憶力很強,此時是第二次最佳記憶時期。

  9點鐘時,神經興奮性提高,記憶仍保持最佳狀態,疾病感染率降低,對痛覺最不敏感,此時心臟的功能最好,精力旺盛。

  10點鐘,人的積極性上升,熱情將持續到午飯,是人體的第一次最佳狀態。此時是內向性格的人創造力最旺盛時刻,任何工作都能勝任,千萬不要虛度。

  一句話,上午8-10點鐘這一時段,內腎上腺等激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腦具有嚴謹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認記能力和處理能力較強,是攻克難題的好時機。

  第三黃金時段:18-20點鐘

  18點鐘,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回顧、複習當天學過的東西,以加深印象,這也是整理筆記的黃金時機。

  此時痛感重新下降,人的體力活動和耐力達到一天中的最高峰,運動的願望上升。運動員此時應更加努力訓練,可取得好的運動和訓練成績。

  第四黃金時段:21點鐘

  這段時間直到臨睡前為一天中最佳的記憶時間。

  研究發現,此時也是記憶力最佳時期,具有很高的效率。利用這段時間來加深記憶印象,特別對一些難以記憶的東西加以複習,最容易記牢,不易遺忘。

  當然,這是人類的一般性學習時間規律,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說,還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時間規律和習慣。為提高學習效率,要善於發現並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最佳時間段。掌握了這種提高學習效率的小竅門,孩子們在學習上就不必那麼疲勞和無助了。

  孩子學習和做作業的黃金時間

  1、讀一小時不如讀55分鐘

  想要讓孩子能夠耐得住長時間做功課的方法之一,是一種叫做“時間的拍賣方式”的做法。

  如果你想要孩子做“一小時”功課,那麼就把這“一小時”時間稍微縮短,指定他們做“五十五分鐘”或“五十分鐘”。

  事實上,這五分鐘或十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也就是說你叫他做“一個鐘頭”,和做“五十五分鐘”的功課,感覺上的負擔,後者要比前者減輕好幾倍呢!

  猛一看,這好像是在騙小孩,但效果的發揮,並不是基於“小孩才會上當”等玩笑式的理由。

  其實我們大人也一樣。就像百貨公司大拍賣時,兩千元的東西,如果改成一千九百元時,顧客就覺得便宜多了,而立刻買下來。這心理是完全一樣的。

  一個鐘頭的做功課時間,如果孩子“不肯買賬”,那麼就“降價”變成五十五分鐘,好象“便宜了”,於是孩子欣然接受,“買”了做功課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時間的拍賣方式”有效的理由。

  2、一天做幾小時的功課才算有效率

  就算是高中生,從學校回來以後,在家能夠集中精力用功的時間,以兩小時到四小時為最大限度;

  而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學生,頂多以兩小時為限,再繼續讀下去,效率不但不能和時間成正比,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身心,結果造成孩子討厭讀書。

  有不少家長常沾沾自喜地說:“我家的孩子從學校一回來,就關在書房,除了吃飯時間以外,都不出來呢。”

  其實,孩子就算躲在書房也未必一直都在讀書。做功課與其求量,不如求質。家長必須瞭解這點,及時把孩子從書桌上“解放”出來。

  3、每一科目的用功時間一次多少最佳

  同一個科目如果需要讀五個鐘頭時,一天讀五小時好,還是分成五天,每天讀一小時好?

  前者稱為“集中學習”,後者稱為“分散學習”。一般來說,以“分散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以某項作業的實驗來看,同樣的作業二十次集中做,和一天一次分為二十天做,兩相比較,每一次的作業效能,後者確實比前者高出百分之三十。

  就像人一天要分三次吃飯一樣,讀書也不能一次讀完,必須插進休息時間,分好幾次讀,效能才能高。

  這件事,從紐斯特“對所學的東西能記憶多少”的實驗中也獲得證實。在學習某一科目時,與其連續強記,不如休息之後再記,才不會使記憶的內容重複搞混,這就是有名的“紐斯特法則”。

  考試前一夜的臨時抱佛腳效率不可能高,因為一考完之後,前一夜拼命死記的東西,會忘得一乾二淨,也就是這個緣故。

  在為孩子擬定學習計劃時,與其以小時為單位,不如以二十分鐘為單位,因為效率較高,記憶也比較確實。

  4、吃飯前後一個小時,讀書效率並不高

  “等飯做好了,我會喊你,現在你還是好好讀書。”

  “吃過飯別東摸西摸的,快點去做功課。”

  父母親常掛在嘴巴上的就是“去做功課”,而且是在吃飯前後的一小時內最常說。很多母親似乎都不明白,“吃飯前後一小時”其實是一天裡面效率最低的時候。

  從生理學上來說,吃飽飯後,全身的活動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頭腦的活動相對地也就遲緩了。

  而空肚子的時候,所有的動物都在為尋求食物而四處移動;人類的身心動向,又何嘗不是集中於“食物探索行動”中!換句話說,吃飯前後一小時,心力是最不傾向於頭腦的時間。

  雖然常常有人說:“珍惜吃飯的時間,也要用來讀書”,但實際上這時候即使讓孩子讀書,也只有浪費時間而已。吃飯前後應該讓孩子好好休息,以充分儲備接下來做功課的有效能量,從效率上來說,這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