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擊球的五個環節是什麼
乒乓球是一項技巧性較強的運動,很多技術動作不僅要在極短的時間裡完成,而且還要符合戰術運用的需要,這就對擊球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配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乒乓球擊球的五個環節,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乒乓球擊球的五個環節之一:擊球位置
位置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站位,一個是取位。
站位就是乒乓球擊球的人與球的位置、人與球檯的位置。打球要根據不同的打法、不同的身高,在最舒服的位置上擊球。
就身高說,王勵勤1.86M,他可能站在離球檯較遠的位置,上去來得及,後退也方便。在這個位置上他乒乓球擊球最舒服,用得也最多,這個位置不是他擊球的基本位置。像鄧亞萍,矮一些,站得就更近一些。因為她如果站遠了,短球可能上不去。
除了身高,基本站位還要看選手的乒乓球擊球的打法特點和一些習慣。比如發力較多、跑動比較好的選手,可以站位稍遠;自己發力比較弱,但借力球好的選手,站位就略近些;跑動範圍不大,側身較少,正反手兩面實力比較均衡的選手站位就靠中間一些。
站位是要有調節的。比如現在有許多人認為,人站得離球檯比較近,可以加快速度。這是片面的,它沒有想到如果對方來球較拱,乒乓球擊球頂板,站位太近容易發不上力。這務必要退出來。
為什麼和大家談這個?我教學的例子成功的多,失敗得也多。比如北京隊有個打直板正膠的,很好的球就是贏不了。後來還是我給他看出問題----乒乓球擊球時候站位太近了。站近了會怎樣。
人在移動的時候,往前移動的速度是最快的,橫向移動的速度其次,最慢的是由前往後跑。站位近了以後,被人家的球頂住就是由前往後跑,整個移動就慢了。所以說,乒乓球擊球站位不能為了圖快而太靠前,一是失誤較多,二是發不出力。
再說取位。乒乓球擊球取位按要求來說,身體要傾斜,尤其是正手的動作,球、手、身體基本上要成三角形。如果成為一個弧面的話就很難打,發不了力,身體也沒有重心。
一般教練教球是的第一句話就是要讓我們身前擊球,不能身旁擊球和身後乒乓球擊球,因為不符合擊球原理。另外一點,打球時不能離身體太遠,那樣容易失去重心。一般只有處理臺內短球時,手與重心才有分開的可能,剩下大部分的球、重心和手應該是一體的。
出手的時候,重心和手要有同一性:同一時間和同一方向。球打得越好、越高階的人,同時也打得越簡單。因為她重心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非常協調。再如側身挑打,誰能夠腳下懸空,沒有支點把球挑出去。
再從取位的步法上來說,專業選手的大部分步法問題不是很大,但大家比較容易忽視的是小碎步墊步。許多人都怕對方往自己的中間位置來一個又短又高的球,動都不會動,等正手側過身來,球已經很低了,沒法打。所以往往隨便用反手亂一板。乒乓球擊球的時候,這些其實都靠小碎步調整。小碎步用得最多的情況是向前、後以及斜上、斜下方的移動。
蔡指導舉過一個側身以後趕正手位的乒乓球擊球例子。正手側身以後以右手為例,重心壓在左腳上,很多人從這一步就開始往正手位趕,但這時他的重心離球檯特別遠,看上去非常狼狽。比較好的方式是,側身以後應該先用小碎步調整,墊一下後再動,一邊上步一邊轉體,非常舒服。如果側身後重心壓死在左腳上不還原,沒有小碎步的意識,就做不出後面的動作。
再講一下乒乓球擊球時取位時重心的問題。一個人打球重心應該往下壓,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腳上受到這種反作用力,就像踩彈簧一樣,從下往上頂出來。像王勵勤這點做得就比較好,他拉球就能拉住勁,就在於利用了這種反作用力,腿由後往前蹬出,身體的力量也釋放出來了。這樣打出的球就比原來快了一點點,不然等到球來了之後再往下壓重心,力量就不能完全出來。在這個環節上我教了25年錯球,這幾年才算比較清楚。
不要“假快”,要“真快”
乒乓球擊球的五個環節二:判斷
乒乓球擊球判斷的生理機制是,當我們把對方打球時出手的方向、球的旋轉以及球的位置判斷清楚,這一系列判斷的訊號就會通過眼睛傳導到大腦,如果大腦得到很清晰的訊號,就會發出指令到你的四肢。訊號越強,指令越清晰。
專業選手乒乓球擊球通過條件反射做出的判斷比較多,這些判斷轉化到動作上相對準確,也容易放鬆。如果判斷轉化到動作上相對準確,也容易放鬆。如果判斷的訊號模糊,指令也不清楚,就容易產生緊張、僵硬。所以大家開玩笑說接弧圈球時,看人家拉得轉,就開始架肩膀、架肘,最後又抬腳尖,那時候給他一個凳子踩也壓不下去球,因為這跟判斷有關。
判斷有兩種,一種叫預判,一種叫盯球。預判是根據自己打出的球,在落點和線路有質量保證的前提下,根據對手乒乓球擊球的習慣做出的判斷。這樣對方回過來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務區”裡頭,下一板就比較容易按照事先的設想去擊球。但如果你打的是板肉球、慫球,可以任對方隨意回擊,那你的套路就形成不了。
舉個例子,原來日本隊有個打直板兩面攻的選手叫河野滿,打過男單世界冠軍,他打球挺奇怪,力量不重,但正手上完步還能再側身。當時我看不明白,心說這步伐太快了。後來再看時不然,河野滿基本上是兩條直線打得好。打起對攻來,反手“啪”一板直線,又快又直,對方很難再回直線,然後正手雙帶對方一個直線,對方也只能回斜線,兩板後他幾乎閉著眼睛側身就能打。他乒乓球擊球線路清晰,所以預判就容易。
預判可以找一些規律。如果我發球發得很轉,對方根本挑不了,那我下一板就準備拉下旋或臺內挑。如果我發側上旋,對方很難暴挑,只能輕挑,那就可以集中力量準備下一板打上旋。
再比如我發球,對方回來也是長球,如果我還站在原來打短球的位置上乒乓球擊球,則說明預判沒有跟上。預判是乒乓球擊球質量的保證,有質量保證的球打得多就會形成自己的技戰術套路,甚至自己的技戰術風格。
再說盯球。顧名思義,盯球就是盯對方乒乓球擊球,盯球觸板的一瞬間。但盯球裡邊我們也存在好多問題。比如盯對方動作的全過程時,受對方假動作的欺騙,或者回球吃轉,這是盯球方法有問題。平時有的人打球比較懶,不盯球,總按照自己的習慣落點和固定線路打,你讓盯球,結果比不盯球還慢,其實是因為沒養成習慣。最開始盯球的時候可能動作慢,幾個月後形成習慣就不慢了。
盯球的方法,主要還是盯對方乒乓球擊球出手的一瞬,盯對方對球摩擦的方向、旋轉和快慢。以盯發球來說,首先要盯對方擊球的位置。舉個接高拋球的例子,以前北京隊和浙江隊打比賽,浙江對有個運動員叫何志文,那時他的高拋發球扔得特別高,一起手就扔。他扔的時候,我們的眼睛也跟著他的球出去了,一直從上往下瞅下來,當他球拍觸球時候,覺得特別突然,根本看不見發的什麼球。後來我琢磨,雖然他扔得那麼高,但他發球的位置沒變,我就盯他球拍觸球的這一下,眼睛平視,只盯觸球。用了這種方法以後,馬上就有用了。這說明盯球要盯位置。
其次就是盯對方乒乓球擊球時球拍的板形。比如說對方發不太轉的球,板形肯定要立一些,發轉的下旋球板形肯定有點躺。再就是盯對方用力的方向,觸球這一下到底往哪兒使勁?側著使勁是側旋,往下使勁是下旋。發下旋時,有人手上動作是先往下走,再向上挑,可能第一下是假的,第二下是真的,也可第二下是假的,第一下是真的。這個時候一定要盯住,看他的手到底往哪個方向使勁。
再次是盯球速。轉球與不轉球相比,轉球速度快,是直鑽的;不轉球由於前進的阻力大,顯然就慢,球是有點飄的。當然反過來說,高手練發轉不轉可以把不轉球和轉球的手法十分相似,這樣發球的隱蔽性就比較大,在判斷上也不容易。
真正批比賽還要盯球出不出臺。舉個例子,韋晴光打球很會動腦子,不管到哪兒比賽,他到是比賽的地點先看球檯的反彈效能。看對方發球的第一跳或打球到哪個位置會出臺,乒乓球擊球時打到哪個位置不出臺。
就判斷來說,乒乓球擊球時候既要盯球又要有預判,兩者要結合在一起。盯球在第一位,預判在第二位。雖然打球強調以我為主,但不盯球的“以我為主”是睜眼瞎。乒乓球擊球判斷要養成習慣,這是一個軟功夫。
選手訓練中判斷如練得不好,比賽時吃發球了,經教練場外一指導,就會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接發球上。這樣即使接好了發球,第二板也不會打了。所以說平常在判斷上就要打下一個好基礎,就像散步一樣。乒乓球擊球養成習慣以後你判斷對方打球的旋轉和線路變化就容易得多,很多精力就可以去考慮戰術的問題,水平自然也會提高一大塊兒。
在訓練方法上,我主張打球別隻用一個動作、一種旋轉、一個落點和一種節奏,連續打五、六板甚至七、八板,比賽中沒有這種球。我比較提倡在乒乓球擊球練習中要發力,因為發力以後必須要還原,然後下一板才能繼續打,增加擊球難度。發力會產生變化,有變化才比較真實。
“站位不要太近,取位多用小碎步”
乒乓球擊球的五個環節之三:擊球距離
乒乓球擊球距離主要是球與板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越大,發力越容易,力量也越大;但失誤也多,不容易穩定。反之,距離越小,發力越難,但是容易借力,也容易調節和控制。根據這個理論,應該是打什麼樣的球就相應選擇什麼樣的距離。
如果機會球,球與板之間的距離就應該大一些;相反處理臺內球如果還用那麼大的距離,乒乓球擊球時候,打過去的球肯定不轉。
打球大概分四種上情況:一種是打機會球,一種是主動進攻,一種是快速相持,還有一種是積極防禦。這四種球幾乎概括了所有打球的情況。
機會球用大力量,肯定動作是大的,重心交換的幅度是大的,球與板之間距離也是大的,這就是合理的。但我要解釋一下,乒乓球擊球幅度大的動作裡要包含“小”,“吃球”這一下動作要上得去。不能說動作大,胳膊掄圓了,但觸球的時候球拍是勻速打出去,這樣的球能打出勁嗎?應該是觸球之前先放鬆,最後觸球時再把勁使完,否則乒乓球擊球動作就會發僵。
乒乓球擊球的時候主動進攻的球要用中等力量,動作、重心交換、距離也是中等的。快速相持與積極防禦的力量更小一些,快速相持大概只用三、四成力,積極防禦則用兩、三成力。雖然我說得容易,可做起來並不容易。擊球大力量與小力量還好區分,大力量與中等力量,中等力量與小力量有時候卻不好區分。
乒乓球擊球的五個環節之四:擊球時間
乒乓球擊球時間是個大菜。一般打乒乓球有五個擊球時間:上升點早期、上升點晚期、最高點期、下降點早期和下降點晚期。
上升點早期借力相對容易,但是這個點因為比球網還低,速度又快,所以處在這個點的球很難發出力來,無謂失誤也多。如果在這個點選球算快的話也是“假快”。好多人“假快”----包括王勵勤,擊球點離身體太遠,發不出力。王勵勤的反手解決得還不太好,就是“假快”,當然我也有責任。何時擊球點離身體不太遠,能借上力了,反手就好一點兒。所以大家還是要“真快”。上升點晚期是乒乓球擊球最好的點,因為此時對方旋轉還沒有完全出來,擊球又有一定的準備時間。這個點好發力,也好借力,而且出手速度快,動作也隱蔽。王皓的這個點打得比較好,是“真快”。我們也可以回憶一下,打得最痛快的球幾乎都是在這個點上,這個點用於主動進攻比較多,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點作為主要的擊球時間。
條三個是最高點期。最高點打球可能是最容易、最穩定的,因為有更充足的準備時間,球的弧線也最高——比球網高得多,這是優點。但也有缺點:球的旋轉出來得最多,容易吃轉,在最高點打球,對方也相對好判斷,出手沒那麼隱蔽。如果把最高點當成主要的乒乓球擊球進攻時間,可能有點落後,球也沒有那麼大的威力。
下降點早期,在對方的旋轉比較強,自己本身發力出現困難或者需要調節的時候,往往打這個點。可能打削球用這個點更多一些。但是打削球我也主張別總在這個時間點選球。如果全是“海底撈月”那球就太慢了,光看著好看,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咱們應該表面上“鋼”,骨子裡也“鋼”。比如陳新華的削球就比較好,個子也高,削得就比較快。
下降點晚期是最不可取的,這是一個輔助的乒乓球擊球點,除了放高球、不合位的球用以外,別的球儘量不要用。選手在下降點晚期打球,必須加強旋轉,才能把過高的弧線壓下去,要拉轉的,千萬別搓。
“打什麼樣的球就選擇什麼樣的距離”
乒乓球擊球的五個環節五:調節球
調節球的感覺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內涵,這是最精華的部分,不看動作好不好看。
調節球時,不同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點兒。比如王勵勤的正手好,王皓的反手好,馬琳的臺內球好。
大球和無遮擋乒乓球擊球的規則施行以後,對選手的力量要求比原來高很多。小球與大球相比,旋轉下降了將近四分之一,控球下降十幾個百分點。像孔令輝、老瓦的風格打小球還行,換大球以後受到很大影響,速度、力量不夠。拿臥推來說,劉國樑、孔令輝當初推50、60公斤就費勁了,現在馬琳能推90多公斤,王勵勤能推100多公斤。選手的綜合素質和專項素質越來越重要,起碼你要跑得夠快、力量夠“殺”死對方。
乒乓技術發展到現在已經越來越精細,選手的水平也越來越接近。比如2007年世界盃的比賽王勵勤對柳承敏————我說過好幾回,如果王勵勤的反手再弱一點兒,乒乓球擊球的第一板質量再低一點兒,對柳承敏就該輸了。
我們處理每個球都會想到,怎麼樣讓反手更衝,正手更凶,搓球更轉,防禦更頂,但乒乓球擊球要想命中率和質量有保證,就必須要調節和控制,不是什麼球都能搏殺。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兵乓球擊球的五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