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論文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過了兩千多年來的不斷髮展與完善,已然成為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傳統文化,應當怎樣學?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過了兩千多年來的不斷髮展與完善,已然成為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面對這樣的一個系統,人應當按照怎樣的次序,逐漸的深入進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這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這裡面其實包含了——“什麼是”和“怎樣學”兩個部分的內容。

  因為,所謂的怎樣學,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一個學習方法與技巧的問題。是由學習的物件的基本特徵,與人的認知過程的客觀規律,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或者說,是知識和大腦的特徵最終決定了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怎樣學的問題。其中,大腦是我們學習的工具,“什麼是”是我們學習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所謂的方法與技巧終究是建立在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工具自身的特點之上的,問題變了方法就要變,工具變了技巧自然也要變。

  所以,不瞭解問題是什麼,不瞭解工具的特點,對於解決問題而言,都將是一場噩夢。因此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到底是由哪些內容組成的?

  遺憾的是,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恰恰是我們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斷裂了幾十年之後,所面臨的最難以回答的問題。不是問題本身有多麼困難,而是在群體性的無知,和無限制的喧囂,以及全民性的功利至上的思潮的面前,真理顯得的是如此的蒼白而弱。

  事實上,關於中國文化的載體,或者說有形的部分的那些知識,雖然龐雜,但是就其主幹而言,《三字經》之後的內容,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這裡面有琴棋書畫嗎?沒有。有插花茶道嗎?沒有。有京劇漢服嗎?也沒有。有的只有一本一本的書。

  然而,我們現在又有多少人,將這些東西一併都納入到了國學的範疇之中,納入到了傳統文化的範疇之中呢?而其甚者,更將此視為必須要學習和掌握的傳統文化的內容,來從小學起。

  出現這種偏差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弄清楚,到底什麼是傳統文化?更沒有弄清楚,傳統文化與普通的知識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

  簡而言之,中國的傳統文化,或者更具體的說就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從本質上說,它就是一種關於心智的養成,心靈的訓練,信仰的塑造的學問。所以,它的有形的內容的主體部分,只是一本一本的書,沒有其他的類似宗教的儀式,沒有人為造作的各種高雅。因為隨著對這些書籍的閱讀,隨著對書中所闡述的道理的理解與認同,所謂的高雅就會自然而然顯現出來,就會喜歡琴棋書畫,而不喜歡卡拉OK。

  這就引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知識,與數理化不同,它必然會對人的心靈產生影響。換言之,這種影響是絕對的。

  第二既然這種影響是絕對的,那麼一旦學習的方法錯誤,就會形成一顆扭曲的心靈,反倒會失去原有的純樸。

  所以,方法和技巧的正確,對於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要良好的預期效果,相反還會造成心靈的扭曲。

  也就是說,並不是隨便怎樣學,或者隨便找來幾本所謂的經典一通學,就一定是利大於弊的。恰恰相反,很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弊大於利。遺憾的是,這恰恰又是我們今天在一片國學熱背後,所隱藏的巨大隱患。

  我們舉兩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也算是三個問題吧。

  第一個問題:是不是對年幼的學童,就不要講解?——對應的現實情況是,許多地方在對兒童進行所謂的國學啟蒙的時候,都以兒童聽不懂為由,根本不講解,或者僅僅做非常粗淺的講解,而以誦讀為主業。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隨便找本經典,根本不用顧及次序的進行閱讀?——對應的現實就是,當前許多誦讀班,甚至是小學,隨便找本經典,什麼《莊子》,《老子》,《易經》,《論語》的就塞給孩子去閱讀,甚至背誦。

  這些是不是合理恰當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與技巧,我們先不必置評,當然也毋庸置評。但是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在各種體育專案中,教練通常來說都是由在該專案上取得了輝煌成就的運動員來擔當。因為任何通向成功的方法與技巧,通常來說都掌握在那些曾經成功過的人士手中。

  同樣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與技巧,也一定掌握在那些學問過人的大儒手中。如今雖然大儒已然凋零殆盡,但是事物的規律是客觀的,所以曾經的大儒們為後世規劃出來的路線圖,仍舊適用於今天。比如《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就是這樣的一位大儒。《三字經》中關於啟蒙與經典閱讀的部分的沒內容,就是這樣的一張路線圖。

  所以,對於所有準備開始學習傳統文化的人來說,與其好高騖遠的亂撞一通,莫不如心懷敬畏地將《三字經》中的這一小段內容,做一個仔細的瞭解,因為學習傳統文化的次序與方法,就明明白白寫在那裡。

  篇二

  傳統文化中孕育的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較

  教育有如一條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水中的活水。文化給教育以社會價值和存在意義,教育給文化以生存依據和生機活力。《學記》開宗明義:“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可見教育早已被擺在了立國的重要的位置。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我也看到人們同樣地天生彼此有差別,而由於訓練便獲得很大長進;由此可見,人都一樣,天生聰敏的人跟天生拙笨的人一樣,誰想在某一門技藝上成為一個值得讚美的人,誰就必須學習和鑽研這門技藝。”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也認為人天生有區別,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改進,人人都必須受教育,從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與教育改變人的作用。傳統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傳統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傳統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特別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經過後天的不同環境、教育、實踐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拉大了。孔子以後,儒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居於主要地位,繼之而起的是宣揚自然主義教育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法治”教育思想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以及墨家的墨翟。老子針對儒家的教育主張提出“絕學棄智”,這種偏激的觀點令人難以接受,也是不可行的,但是他提出的教育應該遵循萬事萬物包括身心發展的規律的命題卻是傳統教育中寶貴的思想精華。法家的商鞅認為“人性悍”,荀子明確提出了“人性惡”的觀點,韓非則將此發展成為“人性自私”的結論。韓非認為,趨利弊害是人的本性,只有靠後天的環境和教育來予以矯正。並且他不認為道德感化是有效的,他主張懲罰和教訓。墨家教育宣揚“兼愛”、“非攻”和尚武精神,紀律嚴格,並注重生產勞動與使用的科技知識。從三代開始中國的教育就注重治理國家,注重道德修養及個人的精神。《大學》就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個人的學習同國家興亡的命運聯在一起。《論語》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種教育思想使中國人重視道德教育,卻把人束縛在家族的倫理關係之中,思想受到了嚴重的禁錮。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它消解了人的個性和自由本性,是以犧牲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代價的一種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奴性教育。

  古代西方的教育主要發源於古希臘,主要的教育宗旨是“通過教育把勞動經驗和社會生活傳授給下一代”。公元前8世紀至前4世紀,古希臘的教育已經發展完備,並形成了兩種模式——雅典式和斯巴達式。斯巴達教育主要是培養勇敢善戰的士兵,以對內殘酷鎮壓奴隸,對外進行戰爭和防止敵國侵略。所以斯巴達教育重視對青年的教育,卻忽視了文化教育。而雅典教育的目

  的是培養理想的公民,使受 教育者身心和諧 發展,即身體健康、品德優良、知識豐富、多才善辯,以參與 政治活動與經營貿易,成為政治家或商人。所以雅典教育相對來說是一種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但是雅典教育忽視對女子的教育。古希臘最早系統地提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德謨克利特認為人的天性與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教育可以改變人、創造人。之後便是家喻戶曉的蘇格拉底,他提出著名的“問答法”,也被稱為“產婆術”,至今都影響著當今的教育。他說:“美德就是知識,美德來自教育。”由此可見,蘇格拉底特別強調教育對人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在其師“教育為培養奴隸主和貴族統治人才的工具”的理論上,將教育與政治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又提出教育應該由國家負責並且受國家的嚴密控制。亞里士多德基本繼承了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提倡和諧教育、文雅教育,教育與人的自然發展相適應。他強調教育事業是公共事業,每個人都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德、智、體全面和諧發展,而特別重視理性與美德。古羅馬時代的教育思想受到古希臘教育思想的影響,重視軍事、重視 農業、農事教育,但忽視體、美方面的教育。對古羅馬教育思想影響最大的教育家主要是西塞羅和昆體良。西塞羅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政論家。昆體良也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最高道德修養的演說家。他認為:“德行和雄辯才能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沒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個真正的雄辯家。”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路德、加爾文、誇美紐斯等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的資產階級事業家,提倡人道主義、樂觀向上、熱愛自由、追求平等、合理享樂、尊重兒童、反對體罰等,衝破了封建神權道德觀。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思想都對西方的傳統教育思想起了不可輕視的作用。

  西方教育從一開始就與中國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沒有真正實施過“家天下”的封建帝王體系。而中國從三代開始政治上就實行法制和封建專制統治,其教育必須更豐富地表現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性和倫理性內容。中西方教育在具體方法上也有著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西方國家則更注視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新。

  綜觀中西各名家的教育思想,我們不僅應該認識到中西由 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教育思想差異,而且應該深入思考,客觀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孰是孰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