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鑑於一些研究成果都有涉及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資源。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發揮傳統文化優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鑑於一些研究成果都有涉及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資源。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神,“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資源,它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頭”。[1]R61不同的歷史時代,都會凝聚一股文化傳統,教育士人。在現代社會,優秀的傳統文化仍需大力傳承和發揚,而且也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具體要;2006年,胡錦濤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將愛國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相結合,傳承了中國傳統美德,融入了時代精神,對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起到促進作用。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是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鑑於一些研究成果都有涉及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此不贅述,本文重點從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及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兩個層面展開論述。

  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1、道德觀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自我道德修養的完善,主張人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自身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然後才能治理國家。《大學》載:“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人的生存與發展首先要通過修身,實現身心的和諧。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論語·季氏》。也就是說,要通過自我檢查和監督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人格修身的方法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慎獨”、“兼聽”等。此外,誠信對於一個人的修為是非常重要的,“信則人任焉”《論語·陽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即講誠信別人才能與你交往、共事。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周敦頤言:“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誠信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被社會所認可的標誌。這些思想對於當代大學生完善知我修養,塑造理想人格,樹立誠信意識,向真、向美、向善,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就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中國哲學史專家成中英先生認為,孔子以一種自我修養及精神成長的歷程給現代人提供了一種發展和完善人的心靈與精神的具體範例。

  2、人生價值觀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進取、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在這中精神下,構建了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奮鬥的理想信念,正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些言論,突出表現了中國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養的高尚情懷。而這種人格操守正是我們民族自強自立、不屈不撓精神的集中體現。我們應該用這些精神鼓勵和教育大學生自強不息、奮發向上、不畏艱辛、有所作為,養成自立、合作、勇敢、樂觀、進取的良好品質。

  3、義利觀教育

  “仁、義、禮、智、信”貫穿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整個發展歷程,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它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成就事業的道德根基。它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錘鍊,重視社會道德規範的踐行,重視整體利益價值的追求。以群體、集體、整體為本位是中國傳統文化一貫的價值取向。“以天地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充分體現了“尚群為公”的整體主義精神。而且在義利關係上,傳統文化重義輕利,義先於利,但並不完全排斥利。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可見孔子並不排斥對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見利思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重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只重個人利益,漠視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中心、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盛行;部分人道德觀念淡薄,義利不分,缺乏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大學生中開展“為公”、“義利觀”教育,就是要指導大學生擺正個人、國家、民族的關係,加強公民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發展、民族前途聯絡起來,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感的人。

  4、民族精神觀教育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始終得以繼承和發揚。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愛國被看作至高無上的追求。每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轉折點時,時代湧現出的仁人志士所具有的愛國精神和甘為祖國奉獻一切的崇高氣節,讓我們的民族得以興旺發展。可以毋庸置疑的說,愛國主義是始終貫穿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條鮮明主線。此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價值取向。在青年學生中加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主動擔負社會責任,是青年學生思想進步的重要保障,對國家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發揚矢志不渝的奮鬥精神,滿懷心繫家國的遠大抱負,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藉助傳統文化的優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誠然,精神是文化積澱的結果和內化的產物,而培育良知,教化人類正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將經過歷史考驗的優秀文化傳給青年一代,引導他們浩然之氣的養成,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下為培育和發揚民族精神的幾個方面。

  一 在歷史教育中培育民族精神

  在對青年大學生的歷史教育中,“提倡崇高的民族精神”[2]R1 “發揚優良的傳統美德”[2]R2“宣揚浩然的民族氣節”[2]R3。“中國文化,表現在中國已往全部歷史過程中,除卻歷史,無從談文化。”[3]R6國學大師錢穆曾說:“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了無所知,此必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有奮鬥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於世之力量。”[4]R2歷史教育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石,是培育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落腳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傳統歷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只有採取科學的、進步的歷史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現階段,我們必須從拓寬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育中入手,致力於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歷史知識和文化素養。

  二在課堂教學中設定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有利於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傳授和教育,這是對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速的手段。目前,各高校僅是開設了一些公共選修課,部分學校甚至未設定相關課程。這不利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普及,導致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的貧乏。所以各高校有必要開設專門的必修課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專門安排講授傳統文化的內容。課程範圍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思想、古典詩詞欣賞等,使得大家對傳統文化有全面、系統、深刻的認識和學習。同時,加強師資培養,引進專門的研究教學人員;對學生工作者進行專門培訓,提高其在傳統文化上的修為,使其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用傳統文化教育學生。比如,講到人際關係處理時,教育學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等,即對自我合理節制,對他人施以關愛。

  三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通過各種載體和形式所倡導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以啟迪、薰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和規範學生的思想行為,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可見校園文化對青年學生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則是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校園文化中有意識地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因素,有利於豐實校園文化底蘊,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目前,受網路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的衝擊,校園文化業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如導致校園內盲目崇拜流行文化,詆譭傳統民族文化現象,並缺少道德理性、審美價值和思想深度;部分學生內心矛盾加劇、思想混亂、無所適從,思想和道德水準有所下降。所以,通過傳統文化薰陶,提升校園文化的品味與深度顯得尤為重要。如可以通過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充實文化標誌、名人畫像、名人警句、藝術作品、地方文化特色等,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這裡以福建漳州師範學院為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視吸收閩南文化的優秀因子,注重人文景觀建設如成立閩南歷史文化名人園,開設閩南優秀文化講座、閩南文化欣賞、南音欣賞等,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四通過社會實踐感受優秀傳統文化

  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事實疏導、自我教育、自覺服務等德育功能,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充分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如組織大學生參觀、考察一些重要的傳統文化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此過程中,讓大學生自覺地感受和體驗其中的人格精神、愛國主義情懷,使這種人格精神對其產生潛在而深遠的影響。

  五利用校園媒體宣傳優秀傳統文化

  為大學生創造各種與傳統文化接觸的機會,讓他們在校園中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比如,在宿舍或教學樓銘刻歷代先賢的古代詩詞、修身立德的短句,在校園刊物上、網頁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學習欄目,開展閱讀優秀傳統文化名著活動,等等。

  三、結語

  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中所蘊藏的核心和資源,是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頭。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強調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胡錦濤在“6·25”講話中談及的十個問題也蘊含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欲使當代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更具吸引力和表現力,就要充分釋放文化創造活力,鼓勵優秀的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總之,要使大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並將其融入人格的塑造中,必須突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現實意義,並以此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時代的發展培育有活力的新一代。“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5]R10,有效地保證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莉萍王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研究[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711.

  [2]王培軍.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樹立大學生正確榮辱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8.

  [3]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4.

  [4]錢穆.國史大綱·引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 .2004 .

  篇二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文化,民族之根!

  一個民族,如果他的文化斷絕了,那麼這個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

  中華民族,尤其在中國大陸,因為諸多原因,傳統文化呈現出很大的斷層——老一代,雖然還有不少人真正掌握著傳統文化的精華,但歲月不待人,這些人已經日漸稀少;中年一代,目前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處於中堅地位,但他們正是開始遭遇文化缺失的一代人,一方面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瞭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認識和體驗,因而他們也是最為複雜的一代;青年一代,是國家的未來,但他們出生時,就已經完全處於文化的斷層,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麼不瞭解,要麼有嚴重的誤解。這樣一種格局,已經是非常嚴重的倒金字塔形狀,如果任其發展,將有嚴重的後果。

  所幸的是,近些年來,在華人地區,已經有很多人考慮並實踐著中國傳統文化迴歸的行動,並且有一呼百應之勢。那麼,這些行動都行之有效嗎?並且這些行動都是正面的嗎?我們在欣喜之餘,還應該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傳統文化教育的發起,其思想來自南懷瑾先生的倡導,其實踐來自王財貴教授的推行,並且有佛教界淨空法師一系的推波助瀾。這三方,雖然沒有很密切的接觸,但在思想和方法上都是互通的——都是在本質而非形式上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精華部分。

  王財貴教授是文化巨擘牟宗三的學生,他從以“讀經”的方式從臺灣開始實踐傳統文化教育。他對中西方的教育的差異有很深刻的理解,同時他對“讀經”教育又能堅持。一開始的時候,只有零星的學員跟他學習,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教學,哪怕臺下只有一個人。自己的堅持換來別人的支援!王財貴教授的教育實踐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臺灣很快就沉浸在“讀經”教育的海洋裡了。

  中國大陸,傳統文化教育的開端分別來自上面提到的三系:南懷瑾先生感召下的ici大方文教機構、王財貴感召下的“讀經”系統以及在佛教界內部流傳的讀經系統。這三個系統,在方式方法上略有差別。就教材而言,南師一系不但選編了中國文化的經典,還特意為英語閱讀選編了一套西方文化的經典,在稱法上更多的是用“文化精華”而不是“經典”,這樣比較適合國情,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誤解;王教授一系的教材完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方法上則繼承了臺灣的教學經驗,強調閱讀和記憶的“讀經”理念;淨空法師一系,則增加了一些與佛教相關的著作,如《了凡四訓》、《常禮舉要》等。因為以上三系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所以大陸上推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大多采取了相容幷包的策略,即採集三家之長加以發揮。也許是因為推行不力,也許是因為他們中沒有產生一個具有足夠影響力的人,所以他們的行動都沒有產生足夠可人的效果。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名叫蔣慶的人冒了出來。這個工科教師出生、後來又辭職鑽研中國傳統文化,並且自稱於儒家心法有所感悟,自比王陽明龍場悟道的人,搖身一變,成了大陸讀經教育的“掌門人”。他自己選編了一套“經典讀誦教材”,不但把非儒家思想的《老子》、《莊子》等完全剔除,還把古代啟蒙教育的著作“蒙學”書籍,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也剔除在外。卻硬生生的加入了諸如《春秋繁露》這類雖然是儒家思想但文化價值不高的著作。從而引起了大片的聲討,聲討中,最激烈的是留過洋的薛湧,那是一個以西方人的價值觀衡量一切的人。薛湧的聲討不免過激,從而也引起了同樣過激的聲援。蔣慶這個名字也在這些聲音中逐漸響亮起來。

  分析蔣慶的言行,他認為非儒家的東西都是有問題的,這本身就是很片面有很狹隘的觀點。同時,他有企圖建立現代儒教,並認為在“心性儒家”之外,從古至今還有所謂的“政治儒家”,並認為良好的狀態是政教合一。綜合以上的言論,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蔣慶的作為有著很明確的政治意圖,如果他不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就是一個政治妄想狂。妄想著擁有千百年來儒家學者共同夢想的“千古帝王師”的榮耀。

  以上談了一些大勢,下面就一些個案做一下分析:

  個案之一是“復興私塾”的“淑女學堂”。蘇州復興私塾的“山長”付奇和我算是很好的朋友,他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擁有極大的熱忱。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童蒙求我——復興私塾印象記》對此有所發揮。在我看來,復興私塾的模式很好,值得鼓勵,但不值得推廣,尤其是“淑女學堂”這部分。我大致知道,“淑女學堂”的教學包括《女論語》這樣的教材。這些古代男權社會編輯出來的對女性有明顯歧視的“女德”教材是嚴重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現代社會,無論男權女權,都不應該助長的,應該推行的是真正的平等!

  個案之二是“誠敬教育網路學院”的“耀耀日記選”。雖然包裹著傳統文化教育的外衣,卻又包含最為糟粕的成分。以下一節選的一章:

  日記原文:今天吃晚飯時,我的手一直左右亂動,快吃完了,媽媽生氣地說:「好的學不會,壞的一學就會!」抓住我的手用筷子狠狠地打了一下。我開始洗碗了,媽媽的眼光注視我的時候,我立刻說:「謝謝媽媽的教誨。」晚上讀完經後,媽媽對我說:「兒子,對不起,我不應該在吃飯時候打你的手。」我立刻從床上跳下來,給媽媽鞠了一個躬說:「沒關係,只要父母發脾氣、打我就是我錯了。」媽媽說:「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老師評語:很好!這是正確的人生態度,與任何人相處都是這樣。

  其中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把“體罰”加以美化,並作為經典教學案例子加以宣傳。

  個案之三是“龍江書院”的“超級公告”。這個值得大大的讚揚。原文如下:

  弘揚國學,拒絕偏激;推崇儒術,但不獨尊;相容幷包,百花齊放;學修孔孟老莊禪——養和氣、養喜神、構建和諧社會與人生!

  以上雖然不足五十字,但可以看出提倡者的大氣魄,與開闊的胸襟。

  文章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流水帳似的說了一些事,希望讀者有所裨益。

  2006年5月,慈心於易蓮精舍

  今天我們推廣傳統文化,不是硬搬古人的東西,而是要與時代接軌,真正要吸取的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正如南老師說的:共產主義理想,資本主義經營,社會主義福利,中國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