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教案及反思

  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寫了在他童年生活中對他無比關愛、給他帶來溫暖的外祖母。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童年的朋友》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童年的朋友》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3個,會寫6個字,能聯絡課文內容理解“形影不離”的意思。

  2、 聯絡課文內容,體會聯想句的作用。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感受文中“我”與夥伴小熊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體會聯想句的作用。

  教學準備:學生回憶童年美好時光、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式匯入

  每個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這段最美好的時光裡,總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為什麼你覺得他是你的朋友?

  是啊,這個“朋友”可能是你兒時的玩伴,也可能是你養過的小雞、小貓、小狗,或者是一隻小熊、一個布娃娃。今天,老師要介紹一位蘇聯作家——維•德拉貢斯基,讓我們聽一聽他的童年回憶。板書:童年的朋友

  二、初讀課文,把握脈絡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彙報: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識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

  我們中國的漢字有一類叫做形聲字,它的字形中一部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一部分表示這個字的意義。例如:這課生字中的“癮”,就是這樣的形聲字,瞭解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記住它們的字音、字形和意思。

  你還發現哪些生字也是形聲字,如何記住它們?

  2.學生再讀課文,感知內容。

  “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誰?它和作者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指的是“我”童年時的玩具小熊。課文講“我”想用童年的朋友舊玩具熊作為練習拳擊的沙袋。但是在“我”準備練習前,回憶起以往與“小熊”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於是“我”自責不該忘卻“小熊”曾經帶給自己的快樂,改變了主意,“再也不想當拳擊家了”。

  三、細讀課文,品味感受

  一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當時有一個怎樣的心願?你是從哪裡感受到的?

  1.學生帶著問題讀文,思考。

  2.彙報:迫不及待地要當一個拳擊手

  3.朗讀課文,要讀出作者對當拳擊手的渴望。

  過渡:這麼強烈的願望,在當那可愛的舊玩具小熊——“我”兒時的好夥伴充當了練拳的“梨”後,被放棄了。

  二精讀課文重點段,想一想,是什麼讓“我”又改變了想法?在文中勾畫出重點的詞句,細細品味。

  1.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圈畫重點詞句。

  2.彙報交流:

  作者與“小熊”之間深厚的情誼。想想:課文中哪個詞語寫出了作者和小熊之間的關係?形影不離“形影不離”是什麼意思?課文中哪些句子具體描寫了“我”和小熊形影不離?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嗎?帶著你的感受讀讀。指導學生讀出“我”內心的不平靜,既有回憶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自責。

  3.回想起這些溫馨的畫面,作者猶豫了。根據課文的內容想象一下,補充下面一段話。

  小熊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對我笑著,而我卻想拿它練拳擊,我真的很。我想對小熊說:“。”

  三學習最後一段。

  故事的結果,大家預料到了嗎?指名讀文說說你的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回顧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珍惜所有帶給我們快樂感受的事物。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理解內容,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我”內心情感的變化。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內容

  1.指名朗讀課文。

  2.說說這篇文章讓你感受到什麼?可自由講,稍作點撥

  二、重溫重點段的描寫,進一步體會感情

  1.讓我們再一次去感受作者與玩具“小熊”之間的親密情誼,感受那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後三個自然段

  2.童年的美好回憶是最珍貴的,我想作者肯定還有很多話沒有說,經歷了這次情感的轉變,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現在怎樣,他會怎麼說呢?請你試著仿照課文寫法,合理想象

  三、總結全文,遷移訓練

  1.同學們,童年生活的回憶是美好的,讓我們珍惜所有帶給我們快樂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許是一些人,也許是那些可愛的玩具,也許是幾本精彩的故事書…

  2.佈置作業:

  說說自己童年的朋友是誰?寫一個發生在自己和他它之間的一個故事。可以展開恰當的想象,把你們之間的感情體現出來。

  有時間可以當場練筆。

  《童年的朋友》反思

  《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好幾年前上過。當時總覺得學生學這篇課文時沒有激情。怎樣給學生一堂充滿“激情”的課一直讓我深思!今年又教三年級,我又一次研讀教材,想借助文字的情感渲染、薰陶學生。

  課堂上,我也試著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裡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於言表。

  學生不只是課堂上可憐的傾聽者,更應該是一個“交流”的演講者。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上,我逐步引導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你曾經和你的玩具有什麼形影不離的情景,學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師想象的空間,“當我乘涼時,我把小熊抱在懷裡,和我一起欣賞月亮裡的嫦娥”。當我踢足球時我也讓他坐在旁邊,他舉著雙手好似在為我鼓勁加油……只有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踩會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最後,我也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變成自己的情感。在教學課文的第三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體會文中的作者與玩具小熊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感情,朗讀時孩子們充滿著激情,飽含著對玩具小熊無比的喜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如何把文中的語言加以積累,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把文字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當然,在教學中有很多不足之處,學生對於文中的重點句讀得不夠味。我的時間還不是把握得最好,朗讀的次數和深度都沒有到位,也是因為有了想面面俱到的心理。學習環節中最後一個環節,複習鞏固來不及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