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的經典中華成語故事
中華歷史博大精深,精彩的故事在人類歷史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絕倫的盛宴,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魚目混珠
從前,有一個人叫滿願,他買到了一顆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經常獨自把玩,從不讓別人看。他的鄰居壽量從路上撿來一顆大“珍珠”,也珍藏起來。後來,他們倆得了同一種病,醫生說要用珍珠粉配藥。他們只得拿出各自藏著的珍珠。醫生笑著對壽量說:“你這顆不是珍珠,是魚的眼睛啊!”
[註釋]珠:珍珠。
[提示]比喻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杯弓蛇影
西晉時,一個叫樂廣的人請一位朋友來家裡喝酒,朋友看見酒杯裡有條蛇在遊動,回家就病了。樂廣知道後,又把這人請來,讓他坐在原來的位置,告訴他那條蛇是掛在牆上的一張弓的倒影。朋友如釋重負,病也很快好了。
[提示]比喻因疑慮而引起驚恐和擔憂。
不寒而慄
西漢時,有個叫義縱的官員,性格殘暴,心腸毒辣。他在上任的第一天,就下令加重對關在當地監獄裡的兩百多個犯人的處罰。那些犯人的親友來探監,都被他抓了起來。後來,他還覺得不夠,就將犯人和他們的親友全部殺死。老百姓知道了都渾身打顫,十分害怕。
[註釋]慄:發抖。
[提示]不因寒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愚公移山
傳說,古代有個老人叫愚公,他家門前有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走路很不方便。他決心帶領全家挖掉這兩座大山。有個叫智叟的老頭,認為不可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這山卻不會再長高了,終有一天會被挖平的。”
[提示]比喻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
鷸蚌相爭
一隻大河蚌躺在河灘上晒太陽。它張開貝殼,一隻鷸鳥閃電一般撲過來,長長的嘴像劍一樣刺入貝殼。河蚌立即關緊貝殼,把鷸鳥的長嘴夾住了。在他們互不相讓地爭鬥時,一位漁翁恰巧路過,很輕鬆地把它們倆都捉住了。
[註釋]鷸:鷸鳥。
[提示]比喻兩者相爭,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一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連用。
鑿壁偷光
漢朝時,有個讀書人叫匡衡,因為家境貧窮,買不起蠟燭和燈油,晚上無法看書。他發現隔壁富戶每天晚上都點著蠟燭,屋裡被照得通亮,就偷偷在牆壁上鑿了個小孔,光亮就從這個小孔裡照過來。匡衡就在這光亮下刻苦讀書。他後來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註釋]壁:牆壁。
[提示]指想盡辦法刻苦讀書。
貪小失大
齊國的達子帶兵同燕國作戰,他請求齊王犒勞軍隊,齊王不答應。交戰以後,齊國大敗,達子戰死,齊王也逃到外地。燕國軍隊進入齊國的都城後,爭著搶取齊王的財物。人們認為齊王是“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提示]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
道聽途說
古時候,有個齊國人叫毛空。他告訴一個叫艾子的人說:“有一塊肉從天上落下來,它長三十丈,寬十丈。”見艾子不相信,他就改口說:“那就二十丈吧。”看艾子還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說:“那就十丈吧。”艾子問:“肉掉在哪裡了?”他答不上來了,只得承認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註釋]道、途:路。
[提示]指傳聞,沒有根據的話。
邯鄲學步
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當地人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很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呢,什麼姿勢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去。
[註釋]邯鄲:地名,在河北省。
[提示]比喻學人的長處沒學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東西也丟了。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從前,有個賣柑桔的人,他處理過的柑桔放置時間久,外表非常漂亮,可是裡面卻幹得像一團爛棉花。於是有人指責他這樣騙人太不應該了。賣柑桔的人笑著回答說:“世上的騙子多的是,那些掌握軍權的武將、神氣活現的文臣,難道都是為國為民的人物嗎?他們又何嘗不是外表華麗、內質敗壞呢?人們對這樣的現實視而不見,為什麼非要挑剔我的柑桔呢?”
[註釋]金玉:泛指珍寶,比喻美好。敗絮:爛棉花。
[提示]比喻人或事物表裡不一,外表華美,內質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