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故事內容摘要
通過成語故事我們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瞭解到一些古時的故事,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東山再起
謝安是東晉時期著名的宰相,謝安年輕時就很有才氣,精通詩文,能言善辯,愛好音樂和書法,寫得一手出色的行書。東晉大臣王導很器重他,因此他年輕時就出了名。
有一次,朝廷派人請他擔任佐著作郎***協助編修史書的官員***,他一口拒絕了,就寓居於會稽東山***今浙江上虞縣東南***。這裡風景優美,山明水秀。他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遊山玩水,作詩寫文,或打獵釣魚。後來,謝安的名聲越來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來做官。
謝安迫不得已,才在揚州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長宮***庚冰手下當了一個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來揭祕吧據悉不久朝廷又派他擔任尚書郎***協助尚書辦事的官員***,他還是不上任。出來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絕。因為他屢次違抗任命,朝廷降下罪來,終身不許他做官。謝安就隱居於東山。
有一次,他來到臨安***令浙江杭州***山中,坐在石室內,面對深谷,悠然嘆息地說:“這裡距伯夷隱居的首陽山***今河南洛陽北***太遙遠了!”一天,他和孫綽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觀覽景色,小船離岸之後,越駛越遠,忽然颳起大風,海浪拍打著小船,顛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來:“趕快回去吧!”謝安卻神色自若,穩坐船頭,口中不停地吟詠著詩句。
船伕見謝安如此鎮定,心裡非常高興,並繼續划船前進。風越刮越大,這時謝安才慢慢地間船伕:“你還往前劃,一會兒怎麼回去呀?”於是船伕才掉轉船頭,把船划向岸邊。上岸以後,大家都佩服謝安的膽量。
謝安不肯出來做官,過著清閒的日子。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謝安不肯出山,叫平民百姓怎麼辦啊!”朋友們都勸他出來為國家辦事。就這樣,謝安直到四十多歲,才走出東山,踏上仕途,到東晉朝廷裡做了官。後來人們就把謝安重新出來做官,稱為“東山再起”。
謝安出山後不久,晉簡文帝就死了。大將軍桓溫聽說後,為了自己能當上皇帝,就率兵以祭祀之機,想除掉謝安和王坦之兩位大臣,搬掉這兩塊絆腳石。他進駐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城外的新亭,並在新亭埋下伏兵,派人去邀請謝安和王坦之,準備殺害他們。
王坦之接到邀請,心裡十分害怕,就問計於謝安,謝安神色自若地說:“晉朝的存亡,在此一行。”他們一同來到新亭,會見桓溫,只見室內外一派殺氣,王坦之嚇得汗流俠背,謝安坦然入席坐定,對桓溫說:“我聽說有道的諸侯,應該鎮守四方,你為什麼在幕後埋下伏兵呢?”
桓溫見他的陰謀暴露出來,笑著辯解說:“這是為了自衛,不得不這樣!”結果,桓溫不但沒有對他們下毒手,也未敢奪取帝位,東晉由此避免了一場***。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申生被殺,還捉拿申生的兄長重耳。重耳連忙逃出了晉國,逃跑了十九年。
終於,重耳來到楚國。楚王認為重耳大有作為,就非常的客氣對待重耳。楚王問重耳:“你當上晉王,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珍寶僕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獸,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有什麼珍寶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晉王,我就與貴國友好。如果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
後來,重耳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這就是晉文王。晉國在他的治理下變得非常強大。
一年,楚國和晉國發生戰爭。晉文公實現了他的諾言,下令讓軍隊退避三舍,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成得臣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內容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情,我們不會忘記,所以退讓到這。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隻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
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旗,指揮軍隊向後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上揚起許多塵土,顯出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宴請群臣。當時的學官叫做博士的,有70個人參加了宴會。僕射***博士的長官***周青臣上前說了一番歌功頌德的話,大意是:過去的秦國,方圓不過千里,靠陛下您的神靈明聖,平定了海內,放逐了蠻彝之族,凡日月所照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把諸侯分為三十六個郡縣,人人都很安樂,沒有戰爭的禍害,可以萬世流傳。從古到今,也比不上陛下您的威德。
博士齊人淳于越對這番話很是反感,立刻上前反駁說我聽說殷周之王長達千年,分封子弟功臣,作為自己的輔佐。現在陛下您據有四海,而子弟卻為普通人,突然有什麼變故的話,沒有左右手,您靠什麼相救?做事不學古人而能夠長久的,我還沒聽說過。現在青臣又當面阿諛,加重您的過錯,他不是忠臣。”
在這段話中,淳于越雖然指責了周青臣,但重點並不在此。他實際所提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原則性的,即要向古人學習;另一個是具體的,即要分封子弟功臣。對此,秦始皇並沒有立刻發表意見,而是“下其議”,也就是把淳于越的意見交給大家去討論。
丞相李斯便在此時提出了他著名的口號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李斯認為,歷代統治者按照自己的方法來治國,並不是有意要標新立異,而是因為時代在變,治國方法當然也要變。他對秦始皇說:陛下您開創的大業,建立的萬世功勞,本來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
再說,淳于越講的三代的事情,哪裡值得效法!當時諸侯並爭,所以用優厚的待遇招募遊學之人,如今天下已經***,頒佈了統一的法令,當百姓的就應該努力務工務農,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律條文。現在那些讀書人不好好學現在的東西,卻拿古的東西來抨擊現在,惑亂百姓。過去天下大亂,沒有人能夠把它統一,所以諸侯並起,說起話來都是以古非今,用些裝飾虛妄的話來攪亂事實,人人都把自己的一家之學看作是好的,來批評皇帝所建立的東西。
現在您統一了天下,辨清了黑白是非,他們卻還要尊私學,相互用一些不法的東西教給別人。聽到上面下了命令,就各自用自己的學說來議論它,進了朝廷在心裡嘀咕,出了宮門又街談巷議的,誇耀皇上聽他的話來博取名聲,把奇談怪論看作是高明,率領大家說誹謗的話,像這樣下去,那麼,皇上您的威信會下降,而下面就會結黨,必須要禁止它。
李斯就是在講完這些話後正式提出了焚書的主張。他說:“凡是不以秦為正宗的歷史書,全燒了。不是擔任博士官的,敢有藏詩書百家著作的,也都讓官員給燒了。有敢於在一起談論詩書的,殺了以後拋屍街頭。用過去否定現在的人,官吏知道而不舉報,與他同罪。所以有專家認為焚書坑儒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彌天大謊,他的主人公不應該是嬴政而是李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
命令下達三十天後,還不把詩書燒掉的,臉上刺字,去修築長城。醫藥、卜筮、種樹的書不燒,如果想要學法令,以官吏為師。”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就這樣開始了。《資治通鑑》中也有內容基本相同的記載:焚書方案是李斯策劃的,方案擬成後正式上奏秦始皇,秦始皇批准後,正式頒發焚書令,天下遂大張旗鼓燒書。由秦始皇一個人來承擔責任,恐怕不太公平。而且秦始皇認為,他燒的書都是“不中用者”,他已經“悉招文學方術之士甚眾,欲以興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