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如何學習的故事集錦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麼這位偉大的學者到底發生過什麼關於學習的小故事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於孔子如何學習的故事,同學們不妨參考一下。

  關於孔子如何學習的故事第一部分

  1、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

  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2、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嬰的車伕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

  車伕不解,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樸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

  車伕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伕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

  孔子說:“給她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4、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

  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5、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關於孔子如何學習的故事第二部分

  6、孔子問禮老子,辭行時,老子對他說:“富貴之人送人以財,仁義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貴,就竊用仁人的名義送你一句話吧:頭腦聰慧、洞察一切反而瀕臨絕境,是因為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為揭發別人醜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寬則得眾,苛則失人。胸無渣滓自會處世圓明,眼無成見才會學富五車。

  7、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一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為人”為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為人了,他面板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

  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一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為,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8、顏淵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聰明限制住了視野,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總將目光投向他的事業,沉默著奮鬥,而不在乎身邊的一些小爭執。

  9、宰我問道孔子。他說:“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裡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會跟著下去嗎?”

  孔子說:“為什麼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人,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時候,要從符合理性精神的現實邏輯出發,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決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別人。

  10、孔子在路上聽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說:“我叫丘吾子,我有三個過失,晚年而自覺,追悔莫及:我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回到家裡,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

  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引以為戒啊!”

  聽了孔夫子的教導,學生們告辭孔子而回家奉養父母的有十三個之多。《論語》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關於孔子如何學習的故事第三部分

  11、子貢去見孔子。孔子說:“我們的學說難道有錯誤的地方嗎?為什麼我們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點標準呢?”

  孔子說:“優秀的農夫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的收成,優良的工匠擅長技藝卻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道業,用法度來規範,用道統來治理,但不能保證你的學說會被世道所容……”

  人當盡人事而聽天命,居一求缺,當下不就是自得其樂嗎?今人普遍求全、求滿,古人卻懂得求殘、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乎?

  12、子路有一次問孔子:“君子也有憂愁嗎?”

  孔子回答說:“沒有。君子追求道義,有終生的快樂,無一朝之憂。小人汲汲於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憂慮之中。”

  仁者不憂,是一門大學問。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在於他的所作所為裡,承載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濟天下的人海闊天空,胸懷廣大。小人關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長久以往便“長慼慼”。

  13、孔子登上東山感覺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俯覽天下,感覺天下也小了。

  孟子也曾講“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這都是說立志高遠,胸襟開闊,才能提升境界。

  孔子起於累土,最終居高臨下,有著非凡的氣質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眾生,故能擁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

  14、孔子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還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餓得渾身無力,站不起來。但是孔子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

  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講“飽暖思淫慾,飢寒生盜心”,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能不失所守,這就是一種修養,就是一種高貴的心。

  15、齊景公和晏嬰到魯國,景公問孔子:“過去秦國很小,位置偏僻,穆公為什麼能稱霸呢?”

  孔子回答說:“秦國雖小,志向遠大,地方偏僻,行為端正,又能重用五張羊皮贖回百里奚。從此來看,稱王是可以的。”

  在這裡,孔子解釋了秦國得以稱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偉的事業,有兩個因素必不可少:志向與人才。但凡有志於成功者,必當會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