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雞腿菇栽培要怎樣栽培

  有機雞腿菇在栽培的時候也是有方法技術的講究的,你知道要怎樣去栽培雞腿菇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有機雞腿菇的栽培,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有機雞腿菇栽培方法

  野生雞腿菇的自然生長溫度在10~24℃之間,春季3~6月、秋季9~11月出菇。若採用塑料大棚栽培,從10月至來年3月均能播種,從11月至來年的6月均能出菇,每年可生產2次。

  建造菇棚 荒地、林陰下均可作為建菇棚的場地,菇棚的建造與蔬菜大棚一樣,也可利用閒置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每500千克乾料需菇棚面積30平方米。

  生產過程 備料→培養料建堆發酵→裝袋播種→發菌管理→鋪床覆土→出菇管理→採收。

  配製培養料 準備玉米芯1000千克,麩皮100千克,豆餅30千克,石灰30千克,磷礦粉30千克,石膏20千克。將培養料先幹拌,再溼拌,拌料前將玉米芯粉碎,預溼後將培養料分層建堆,使含水量達到70%。

  發酵 將培養料預溼後,建成寬1.5米,高0.6米,長度不限的料堆。每天翻堆1次,翻堆前可向堆表面噴少量水,噴水量以保證無干料為宜。翻堆時將堆中心的料翻到表層,將表層和底層的料翻到堆中心。料堆從第2天溫度可升到60~80℃,發酵期一般為5~10天,發酵成功的料有大量白色放線菌,無酸味和氨味,深棕色,有發酵料的甜香味。

  裝袋播種 每袋裝5層菌種4層料,先裝1層料,然後裝1層菌種。將菌種掰成核桃大小的塊,儘量不要把菌種掰碎。就這樣1層料1層菌種裝起來,然後用大頭針封口。裝袋要注意鬆緊度適宜,菌袋兩頭封口後,用直徑3釐米的木棒在兩頭各打1個孔。

  發菌期管理 10月份以前,菇棚內溫度較高,這時的菌袋靠地面排放1層,袋與袋之間留3釐米的空隙,發菌可在菇棚內進行。10月份以後,在地面上排3層,12月份以後排4~5層,形成菌牆,行與行之間留10釐米寬的空隙,菌牆上面蓋10~20釐米厚的麥秸。菌袋中插幾支溫度計,每天早、晚各記錄1次溫度。發菌期袋內溫度控制在20~30℃,若溫度高於35℃就有燒菌的危險,達到40℃時持續2小時菌絲就會全部被燒死。可利用揭蓋塑料薄膜和調節通風口的方法控制菌袋溫度。

  菌袋覆土 裝袋後20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袋。根據雞腿菇不沾土不出菇的習性,菌絲長滿袋後3~5天即可脫袋覆土。覆土前,先給菇棚的地面澆透水,然後下挖15釐米,將發好菌的菌袋脫去塑料袋,豎排在挖好的畦內。如菌袋過長,可從中間切開。畦寬1.5米,長度不限,隨排隨向間隙中填土,最後上面蓋2~3釐米厚的覆土,土的溼度掌握在用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為宜。覆土時加2%的石灰,覆土後蓋上地膜,溫度保持在14~25℃,經過15天的培養即出菇現蕾。

  出菇管理 菌絲髮育進入生殖生長階段,管理上以調溫、增溼、通風為主,並給予適量光照。出菇溫度控制在12~22℃為宜,每天灑水通風,保持菇棚空氣相對溼度在85%~95%之間,並保證空氣清新,促使菌絲扭結並形成菇蕾,一般子實體成熟需7~12天時間。

  採收 當子實體菌蓋邊緣菌環剛開始鬆動,尚緊包菌柄時就要及時採收。採收時,用手握住菌柄下部,輕輕旋轉即可拔起。採收後整理料面,清除菇根,噴1次重水,蓋上薄膜,培養10~15天即可出第2茬菇,第2茬菇管理與第1茬相同,每個栽培週期出菇5~6茬。

  雞腿菇棚栽高產要點

  1大棚遮陽

  利用蔬菜大棚栽培雞腿菇,首先必須對大棚進行遮陽處理,早秋栽培在大棚表面宜採用草簾覆蓋,晚秋或冬季可用二層的遮陽膜覆蓋,為防止大風吹掉草簾,最好是在草簾的表面再蓋一層遮陽膜。大棚四周的薄膜要求能掀得起,放得下,便於通風換氣。

  2泥土處理

  原來種過西瓜或蔬菜的大棚栽培雞腿菇,在做畦床前先除蟲一次,採用敵敵畏或殺滅菊酯農藥噴施,嚴禁使用高毒農藥。在投放菌袋前要把泥土充分倒細。一個大棚內做三條畦床為宜,每一條畦寬在90釐米左右;投菌袋的坑深不超過30釐米;坑做好後撒入乾的散石灰消毒。

  3菌袋製作

  雞腿菇子實體的適宜生長溫度為8~30℃,最適為12~18℃,浙江省北部地區栽培雞腿菇,在9月底後就可以出菇,故製作雞腿菇的菌袋在8月中旬以後,採用15釐米×32釐米的低壓聚乙烯塑料袋。培養料,配方A:棉籽殼90%,麩皮4?5%,玉米粉4?5%,石膏1%;配方B:雜木屑75%,麩皮15%,玉米粉8%,糖1%,石膏粉1%。按常規方法:拌料?裝袋?滅菌?接種。接種後在清潔的培養室內發菌,在適宜的溫度下,一般40天左右菌絲長滿培養料,再移入栽培棚開袋。

  4投放時間

  雞腿菇的最大特點為不覆土不長子實體及特別能耐低溫,菌絲在低溫的環境下,可以儲存很長一段時間。開袋時一定注意當時的氣溫條件,能否適宜雞腿菇子實體的形成。雞腿菇脫袋覆土後一般在15天左右就能形成子實體。蔬菜大棚栽培雞腿菇,秋季最早投放時間在9月中旬,最適宜投放時間在10月中旬至11月底。

  5覆土方法

  雞腿菇的菌袋長滿菌絲後,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就可以脫袋投放菇床上,一邊投放一邊馬上覆土,覆土材料可直接用菇床旁邊泥土,需充分搗碎並預溼。覆蓋材料最好是營養土,在覆土前一個月,選擇無汙染區的田地,翻耕時加入糞肥,經自然堆積發酵再打碎,加入1%石灰調節含水量在25%進行覆土。

  6出菇管理

  經覆蓋預溼的泥土後,菇床同時搭小拱棚,並覆蓋薄膜,以保持土層溼度與換氣。一般過半個月雞腿菇的子實體原基就會形成,子實體形成時要求保持較高的溼度,並經常進行通風換氣。管理上重點抓好溫度的控制,棚溫超過28℃時,以降溫增溼為主,換氣時避免風直接吹入床面,以免影響菇的質量;菇棚溫度低於15℃時,以增溫降溼為主,把菇棚表面的遮陽材料掀掉,在棚內搭小拱棚,促使雞腿菇子實體正常形成。一潮菇採完後,對床面進行噴藥除蟲一次,並撒入乾的石灰粉防雜菌。

  雞腿菇的最適宜採收期是雞腿菇的菇蕾期,即菌蓋緊包菌柄,菌環尚未鬆動或剛剛鬆動,菇體六七成熟時採收。大型雞腿菇品種採收高度15~20釐米,普通品種採收高度8~15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