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數學教學幾點思考

  高中文科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困難,環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對,歡迎閱讀!

  之一

  利用數學美優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文科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困難,環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視。應該意識到,社會、家庭、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值普遍過高。而文科生數學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加上數學科的學習難度大,因此導致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師要多關心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經常同他們平等交談,瞭解其思想上、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幫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學習計劃,清除緊張心理,鼓勵他們“敢問”、“會問”,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家長要以積極態度對待學生的數學學習,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少些批評指責,幫助他們放棄沉重的思想包袱,使他們能真正輕鬆愉快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教師還可以結合文科學生成才的事例和現實生活中的例項,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事實上,文科生的情感平穩度比較高,只要他們興趣盎然,就會克服困難,努力達到提高數學能力的目的。

  教育學認為,無論是自然形態的審美物件,還是社會形態的審美物件,它們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點。筆者認為,如果文科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夠很好地挖掘數學美,是優化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非常重要的途徑。數學的美育就是通過數學美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來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數學的“形式美,對稱美,簡潔美和奇異美”是數學美的核心,數學的美育主要是通過以上美的因素來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從而使學生心理上產生感受,情感上產生共鳴,性情上得到陶冶。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參加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遺傳決定,而非智力因素則主要由後天努力而決定的,優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賴於後天的培養。智力因素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幹,而非智力因素不僅決定一個人肯不肯幹,而且決定著他是以積極還是消極的方式,是以堅韌不拔還是以畏卻退縮、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勞還是以懶惰的方式去幹,這就要求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學生去想學,去積極主動地學習,去以頑強的意志攀登科學的高峰,就必須從美入手,從情入手,用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實感去打動他們。

  之二

  挖掘教材內外的數學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興趣,是指人要接觸、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愛好活動的意識傾向。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可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激發起他們強大的學習動力,促使他們頑強拼搏、努力學習。教學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審美因素極廣,只要教師注意體會與挖掘,並將之在課堂中藝術地表現出來,一般都可以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例如,對“二項式定理”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楊輝三角”的形式美,而美的實質是什麼呢?認真啟發學生進行討論與思考,最後得出美的實質恰好是組合數公式:

  這些眾多的審美因素,一旦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很好的應用、體現,就能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審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並激勵著人們去行動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並堅強其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實現人天生的對美的渴望與追求。筆者在教學中,還經常利用數學問題的“多向思維”來引導學生進行縱橫聯絡、多向思考,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奇異美”來激發學生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深受學生的歡迎。

  之三

  培養學生高尚的學習動機與良好的意志品質

  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這一活動,並使之朝向某一目標進行,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一種內部動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願望、動機的源泉,就在於兒童腦力勞動的特點本身,在於思維的感情色彩,在於美的感受。”可見崇高的、美的形象對學生高尚的學習動機的培養極其重要。

  意志,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動,並與克服困難相聯絡的一種心理過程。發展良好的意志品質是一個人完善個人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質不僅對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達到人生目標有幫助,而且對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也很有意義。在青年時代,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時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結合在一起。筆者認為,教師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學生前進路上的指路明燈。教師***不僅僅是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適時的不失時機地注意引導學生培養高尚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意志品質,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

  之四

  引導學生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基本方法的掌握

  文科生由於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相對要差一些,對問題的反應速度也慢一些。因此,要提高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數學能力,課前的預習至關重要。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指導文科生課前的預習,可以編制預習提綱,對抽象的概念、邏輯性較強的推理、空間想象能力及數形結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內容,要求通過預習有一定的瞭解,便於聽課時有的放矢,易於突破難點。認真預習,還可以改變心理狀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因此,要求文科生強化課前預習,做到上課前心中有數。

  文科生數學能力差,主要表現在對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應用上。只有在鞏固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方法與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文科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強對舊知識的複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講授新課組織複習;也可以通過基礎知識的訓練,使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使他們具備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從而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起到促進作用。可以這樣說: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基本方法的理解與掌握,是不可能把數學學好的!

  之五

  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舉一反三、提高能力

  教師的課堂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方法正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方法不正確,不僅費時、費力,並收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還會使學生喪失信心,甚至放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索科學的學習方法,特別要注意探索與尋找適合於自己具體情況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學好數學,在解題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文科生在運算能力方面,規範性強,但運算速度偏慢、準確率不高、技巧性不強;在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善於直接推理、條理性強,但間接推理欠缺、思維方式單一;在空間想象能力方面,直覺思維敏捷、表達準確,但線面關係含糊、作圖能力差;在應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較強,但“建模”能力偏差。因此,教學中要注意發揮文科生的長處,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視挫折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決心。特別要針對文科生的弱點進行教學,多講通解通法和常用技巧,注意速度訓練,分析問題既要“由因導果”,也要“執果索因”,暴露過程,啟用思維;注重數形結合,適當增加直觀教學,訓練作圖能力,培養想象力;揭示實際問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培養“建模”能力。

  高中文科生普遍感覺到,他們課能聽懂,作業能完成,就是考試考不好。由於課堂資訊容量小,知識單一,在老師的指導下,文科生一般能聽懂;課後的練習多是直接應用概念套用演算法,過程簡單且技能技巧要求較低,他們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時間等方面的影響,他們不大注重課後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因此,教學中要編制“套題”***知識性,技能性***、“類題”***基礎類,綜合類,方法類***、“變式題”***變條件,變結論,變思想,變方法***,並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詳盡的剖析,使學生日後能“溫故知新,靈活運用”,這有利於提高文科生的數學能力。

  之六

  指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掌握科學的方法

  在學習方法方面,文科生比較注重基礎,學習較紮實,喜歡做基礎題,但解綜合題的能力較差,更不願解難題;文科生上課記筆記,複習時喜歡看課本和筆記,但忽視上課聽講和能力訓練;文科生注重條理化和規範化,按部就班,但適應性和創新意識較差。因此,文科生暴露學習中的問題後,教師要有針對地指導聽課,強化三基訓練,對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問題,指導他們學會利用等價轉換、類比、化歸等數學思想,將問題轉化為若干基礎問題,還可以組織他們學習他人成功的經驗,改進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教學活動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要考慮學生的需求、愛好等心理。不僅要考慮教師怎樣教,同時要考慮學生怎樣學,如何接受,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適時變換課堂角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並儘可能多的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讓“百花齊放,百花爭鳴”。比如,在進行“排列組合”問題的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設計背景,創設數學模型,使學生在試圖理解問題的實質以後,透過現象去悟出問題的本質與規律,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機會。因為,我們教師交給學生的應當是一把開啟金庫的金鑰匙,而不是金山、銀山。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數學也一樣,應勤學苦練,持之以恆,從不間斷,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特別是數學問題浩如煙海,解法巧妙靈活,題型千變萬化,要能夠綜合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平時就更要靠日積月累地堅持學習,靠刻苦勤奮、靠小心謹慎、靠堅持以恆,靠方法得當!最後,我們應該牢記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所說的:“成功的祕密= X+Y+Z”***X代表勤奮學習,Y代表良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實際行動***,我們應當鼓勵所有的學生立即行動起來,別說空話,用良好的學習方法,去努力學習,必定成功!

看過" "的還:

1.高中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2.2016年高考文科數學複習方法技巧

3.淺談如何構建高中數學教學的高效課堂

4.高中文科數學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