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如何對黃褐斑進行辯證的

  黃褐斑是一種以面部出現褐色或黑褐色斑片為特徵的色素沉著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那中醫對黃褐斑的治療辯證是如何說明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中醫對黃褐斑進行治療辯證後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對黃褐斑的治療證候和治療方藥

  1、肝鬱血瘀證

  病因病機是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絡脈不通。

  主症:好發於婦女面部,色斑淡褐帶青,情志抑鬱,月經色暗或有血塊,經前乳脹,舌質淡紅或暗,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活血。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白芍、川芎、當歸、炒香附、枳殼、紅花、桃仁、玫瑰花、甘草等。

  2、脾虛溼滯證

  病因病機是脾虛失運,溼邪內蘊,溼滯日久,絡脈瘀阻。

  主症:面黃不華,色斑汙黃不澤,納差,便溏或黏,乏力,舌淡紅而胖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弱或濡。

  治法:健脾祛溼。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黨蔘、炒白朮、茯苓、陳皮、薏苡仁、炒扁豆、炒山藥、砂仁、川芎、紅花、甘草等。

  3、氣血兩虛證

  病因病機為氣血虧虛,不能榮養而澀滯。主症:面色黃白不華,色斑淡褐,邊界不清,乏力心悸,少寐多夢,月經量少色淡,納差,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補氣養血。方用歸脾湯或八珍湯加減:炙黃芪、黨蔘、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炒白朮、茯苓、炒棗仁、龍眼肉、紅花、陳皮等。

  4、腎陰不足,肝鬱血滯證

  病因病機:腎陰虧損,水不涵木,加之肝鬱血瘀,面生黑班。

  主症:面色暗而無華,色斑淺黑或褐青,心煩易怒,口乾,腰膝痠軟,耳鳴,少寐,舌稍紅,苔薄少或有裂紋,脈細弦。

  治法:滋陰補腎,舒肝活血。方選二至丸合丹梔逍遙散加減:墨旱蓮、女貞子、生地、白芍、柴胡、丹皮、梔子、土元、鬱金、合歡皮等。

  5、氣陰兩虛,瘀熱阻絡證

  主症為色斑日久,邊界不清,伴有口乾,便祕,舌淡紅或稍紅,苔薄白或薄少,脈細。

  治宜養陰益氣,活血消斑。方用生脈飲加味。生晒參、麥冬、五味子、生地、丹皮、桑葉、白殭蠶、丹蔘、玫瑰花、甘草。

  6、風熱灼絡證

  多為過度曝晒而致風熱鬱膚入絡,導致瘀熱阻於孫絡。

  主症:春夏日晒後發病,色斑淡褐,飲食、二便如常。舌淡紅或稍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無異常。

  治宜疏散風熱,通絡祛斑。方用辛涼通絡飲***自擬方***:桑葉、薄荷、黃芩、生地、赤芍、益母草、白殭蠶、枳殼、生甘草。

  黃褐斑的成因與證治

  黃褐斑的主症就是面部的色素沉著***淡褐斑***,傳統中醫理論把色素斑歸為“瘀滯”、“結滯”、“血瘀”,《普濟方》認為:“痰飲積於臟腑,風邪入於腠理,使氣血不和,或澀或濁,不能榮於面板,故變生黑䵟。”《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火燥結成斑黑”。因此,總體來說,黃褐斑的辨治就是查尋“瘀滯”的成因並給予相應的治療。

  黃褐斑“瘀滯”的形成,一般認為和肝、脾、腎有關,肝鬱氣滯、脾虛溼滯、腎虛血瘀是最常見的原因,三者還時常兼夾,形成較為複雜的證候。此外,外邪侵入,尤其是風熱之邪入絡,導致熱瘀阻絡,是春夏發生黃褐斑的發病機制之一。

  在治療上採取分型辨證施治

  氣滯血瘀型以理氣活血退斑為主,藥物組成為:桃仁12g,紅花12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5g,雞血藤20g,益母草15g,柴胡12g,延胡15g,鬱金10g,甘草6g。方中柴胡、鬱金等理氣,桃仁、紅花、川芎、益母草等活血。

  腎虛血瘀型以滋陰補腎、化瘀退斑為主,藥物組成:山萸肉15g,淮山藥15g,茯苓15g,熟地2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澤瀉15,丹皮10g,白芍15g,紅花12g,桃仁12g,益母草15g。腎虛血瘀型是以腎陰虛為主,因肝鬱氣滯、久病傷及肝腎之陰而出現陰虛血虛的證型,方中山萸肉、淮山藥、茯苓、熟地、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腎陰。

  氣虛血瘀型是從第一階段發展而來的,其以益氣養血、活血祛斑為主,藥物組成為:黃芪30g,白朮12g,陳皮12g,升麻6g,黨蔘12g,炙甘草12g,當歸15g,大棗15g,桑寄生20g,白芍15g,益母草15g。方中各藥均具有益氣、養血活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