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山西省嵐縣北村鐵礦地質特徵論文

  根據含礦層位、賦存特徵、圍巖巖性類比,北村鐵礦與袁家村、尖山鐵礦等處於同一含礦帶,主要分佈在以200nT封閉的約2??磁異常範圍內,地表為黃土層所蓋,為隱伏鐵礦體,頭部埋深70餘米。由各鑽孔見礦情況並結合袁家村礦體特徵可大致確定礦體形態是:礦體由密集的多層礦組成,最多達10層之多,單層多呈層狀、似層狀、扁豆狀。、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淺議山西省嵐縣北村鐵礦地質特徵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淺議山西省嵐縣北村鐵礦地質特徵
 

  1、概述

  嵐縣北村鐵礦區位於嵐縣縣城的305°方位,直線距離0.5 km,隸屬於嵐縣東村鎮。區內最高標高1303.04m,最低標高1167.02m,相對高差140m左右,大面積黃土覆蓋。1960年1:20萬航空磁測發現了北村異常,異常編號為C32***30***。2008年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三地質勘查院在該航磁異常的黃土覆蓋區進行了普查工作,通過兩條剖面對賦礦層位的系統控制,發現了巨厚層磁、赤鐵貧鐵礦體,礦體傾向延深較大,預示該區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2、礦區地質特徵

  2.1 地層

  礦區內地表全部被第四系黃土覆蓋,據鑽孔揭露,礦區內分佈地層有上太古界呂梁群袁家村組、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上太古界呂梁群袁家村組***Ar23y***:在區內分佈較廣,總體走向25°―30°,傾向115°―120°,傾角65°―85°,主要巖性有絹雲母千枚巖、綠泥陽起片岩、陽起綠泥片岩、綠泥片岩、條帶狀磁鐵石英岩等。

  寒武系***∈***:礦區範圍內見中統薄層泥灰岩、石英砂岩及紫色頁岩。與變質鐵礦巖系呈不整合接觸,最厚可達42m。

  奧陶系***O***:分佈於礦區東部邊緣。為奧陶系下統灰巖、灰白色白雲岩、竹葉狀灰巖,厚60―140m。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N、Q***:巖性主要為紅土層***即紅色粘土***,粘性較大且堅硬;衝洪積物、黃土層,粘度不大,含有粉砂;據各鑽孔資料統計該地層厚度約40―80m,與下覆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2.2 構造

  礦區內基底巖系總體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65°―85°,區域性地段可能有扭轉。蓋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7°―18°,未發現大規模的斷裂構造。
 

  2.3 岩漿岩

  礦區內由於黃土覆蓋,地表未發現岩漿岩,但在鑽孔中見到斜長角閃巖,據現有資料很難確定它與礦的關係,推測有三種可能:與礦同沉積―變質的基性火山岩,對礦無破壞作用;成礦後順層侵入的***岩床***,對礦有一定的破壞作用;成礦後穿層侵入的***岩脈、巖株等***,對礦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3、礦體地質特徵

  根據含礦層位、賦存特徵、圍巖巖性類比,北村鐵礦與袁家村、尖山鐵礦等處於同一含礦帶,主要分佈在以200nT封閉的約2??磁異常範圍內,地表為黃土層所蓋,為隱伏鐵礦體,頭部埋深70餘米。由各鑽孔見礦情況並結合袁家村礦體特徵可大致確定礦體形態是:礦體由密集的多層礦組成,最多達10層之多,單層多呈層狀、似層狀、扁豆狀。上部礦體見礦厚度100多米,深部礦體見礦厚度400多米,即上窄下寬,向南東傾向深部延伸,頂部傾角為70°-85°,深部傾角為60°―65°。礦體頭部最大標高在0線為1150m,控制礦體延伸1000m,達到200m標高。在剖面上往深部有變厚的趨勢,礦體沿傾向方向十分穩定。通過兩條剖面7個鑽孔資料可見,礦體沿傾向厚度的變化,較之沿走向更為穩定,這是本區礦床的一個顯著特點。
 

  3.1 礦石質量及型別

  本區礦石中主要礦石礦物為赤鐵礦、磁鐵礦、假象赤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其次為角閃石、綠泥石等。粒狀變晶結構,條帶狀構造。據此,將礦石自然型別確定為條帶狀角閃石英型磁***赤***鐵礦。

  對磁鐵礦、赤鐵礦九個樣品做物相分析如下:

  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碳酸鐵的含量一般為0.48-5.45%,平均為2.72%。氧化鐵的含量較高,一般為1.96-28.31%,平均為11.33%。硫化鐵的含量一般為0.39-3.10%,平均為1.19%。矽酸鐵的一般含量為0.33-5.94%,平均1.61%。

  本區鐵礦工業型別應該為含碳酸鐵弱磁性貧礦礦石。

  3.2 礦石礦物成分與結構、構造

  3.2.1礦石的礦物成分

  組成本區鐵礦石的礦物成分有鐵的氧化物,如磁鐵礦、赤***鏡***鐵礦、褐鐵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其次角閃石、綠泥石等。

  3.2.2礦石的結構

  礦石堅硬緻密,呈半自形―自形粒狀變晶結構,磁鐵礦粒徑最小為0.005mm,最大為0.4mm,平均為0.009―0.1mm,磁鐵礦晶體密集分佈形成不太規則的條紋、條帶狀,與石英細脈相間平行排列,條帶平均寬度為0.055―1.27mm。

  3.2.3礦石的構造

  構造型別主要是條帶、條紋狀構造,是由鐵礦物和脈石礦物分別集中所形成的薄層相間、層理分明具有明顯韻律性的條帶、條紋狀構造。其次在富含鐵礦物的條帶中,分佈著一系列小孔洞,形成“層孔狀”構造。

  我們初步認為,該區鐵礦床的形成是位於濱海至淺海條件下的一個盆地中,產於一套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火山沉積岩夾正常沉積的含鐵巖組中,鐵礦的形成是與火山沉積建造有關並遭受後期區域變質變形的火山-沉積變質型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