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中審美個性的培養
個性是決定個人區別於群體的獨特性表現形式。獨特的個體生理機制受到環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與審美差異
審美個性是伴隨著人類文化的長期薰陶,在美感欣賞中表現出來的人的內在情感精神,它與審美主體的心理動力和體驗能力是分不開的。中學生感情充沛,往往有較強的感情,同時又具有不穩定性和獨立性增強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學生在具有審美個性的同時又具有審美差異。由於感知的靈敏度不同、想象力不同,教師的審美差異和審美個性同學生的審美差異和個性之間是不一致的,因此,如何對待學生的審美個性與審美差異是美術老師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點之一。
美術教師無論是在備課、授課還是課後輔導中都需要始終以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為出發點,不能將自己的審美喜好強加給學生。審美個性與審美差異是學生的天性,在審美表現、審美創造、審美理解中都是起決定性作用,學生對同一幅作品所表現出的不同看法教師不能打壓,反而應該重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反覆的思考,也要注意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認真、仔細的琢磨,是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評價藝術作品的創作情感和創作手法。
尊重並正視學生的審美個性與審美差異能在發揮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保持美術課上繪畫風格的多樣性,做到百花齊放,有助於學生和教師的溝通,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重視師生關係與審美個性的培養
傳統的美術教育,教師負責教,是課業的支配者,控制者;學生則是被動麻木地接受,對教師所教無條件、絕對的服從,像容器一樣接受知識,完全喪失了獨立性,逆來順受,麻木不仁。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最後形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單邊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等級關係也就形成了。傳統的美術教育只重結果,不重過程。
傳統意義上照本宣科式的美術教育很顯然是無法適應新時期學生審美個性的培養要求的,教師與學生在整個美術教育教學中所處的地位不明確,師生關係還侷限在傳與受的階段,要想在美術教育中關注學生審美個性的培養,就需要將師生之間的關係轉變為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係。
首先,要明確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參與的,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教師與學生都是美術學習中的主體,在學習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的。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教師都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引導和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決斷能力,努力營造嚴謹、民主、自由、充滿藝術情趣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帶動學生審美個性的全面發展。
其次,美術教育中,學生才是根本。學習過程的好壞關係到一堂美術課是否成功。在一堂40分鐘的課上,教師的講解,示範和講評加起來一般不超過15分鐘,大多時間是學生的實踐環節。教師只是起到了激發學生創造、展現美的慾望的作用,具體的創作思路、表現手法和選用的材料都是依靠學生自己的審美個性和審美差異決定的。當一位美術教師真正瞭解到學生是教學的根本,並且以此為基礎展開教學的時候,就能使學生的作品表現出他們特有的個性與活力,培養學生藝術表現熱情,從而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
教師往往都成為了學生尊重和樂於效仿的人,所以一位教師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穿著打扮都能深深地影響學生。幽默的言談、大方的舉止和得體的打扮都能帶給學生正面的影響,也有利於同學生的情感交流。良好的情感交流能進一步發展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保護審美個性發展。
適和學生審美個性發展的教學方法
素質教育是我國當下提倡的教育,因為素質教育是一種開放性、個性化、啟發式的教育。它樹立新的教材觀;注重溝通與滲透;加強理論聯絡實際和實踐環節的教學;注重學科教學的間接目標***結果***。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堅持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使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注重教法與學法的結合及其轉化,培養學生會學;強調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培養學生願學、樂學,從老師教的角度說,是一種高層次的創造性勞動。從對學生的要求來說,個性化教育堅持以學生的個性為其出發點,能夠帶動個性的全面發展。
在美術教學內容一定的基礎上,我們要想將學生審美個性的培養融入教學就需要依靠教學方法的轉變。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新課程改革下素質教學理念要求美術教學從共性特徵入手,根據學生獨有的興趣愛好、氣質性格設計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深刻踐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