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武術教學與民族精神的培養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之一,是體現民族精神的傳統體育專案。武術的體育化程序是在19世紀末以後隨著西方近代體育的不斷融入而呈現出漸進的發展,使武術由大眾化的傳統體育專案,逐漸登上教育的殿堂。武術教學作為中小學體育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中小學生的民族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小學生的武術教學現狀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以促進中小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從古至今,習練武術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自衛防身,更重要的是修養心性、培養民族精神。從中小學武術教學的現狀研究來看,竟然有70﹪的中小學校由於各種原因沒能開設武術課。加之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下,武術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頒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其中明確規定: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強調武術不僅具有體育課中其他專案共有的增進健康、提高運動能力等作用,還有著其他體育專案不可替代的傳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中小學武術教學中培養民族精神,發揮武術的育人功能,是學校武術教學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武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形成了內容豐富、社會價值廣泛、文化色彩濃厚的我國特有的體育文化形態,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絡。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不僅能使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還能夠培養果敢、頑強等的意志品質,潛移默化地加強民族精神的培養,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1.民族精神的內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大多數成員所共同接受和認可的、先進的、優秀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精神氣質的綜合,是一個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和發展的靈魂與根本的動力,也是該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和文明的核心部分。它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一經形成,就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傳承性,它成為這個民族的民族文化主幹。在日常生活中對民族成員的實踐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是: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實踐中形成的對自己的祖國最誠摯最深厚的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強大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人們為自己祖國的生存和發展前赴後繼、奮鬥不息的嚮導。愛國主義居於核心地位,它滲透在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貫穿民族精神形成和發展的始終。②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長期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凝聚成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③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愛好和平不僅是表現在各民族之間平等交往、共同發展,而且表現在與世界其他民族的和平共處、友好往來上。愛好和平是陶冶性情、磨礪人格的重要環節,也是立身、持家、治國的根本。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精神的民族。④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動力。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中,勤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本保證,是興家立國之根本。勇敢是中華民族廣為推崇的美德,它要求人們無論是遭遇險風惡浪,還是面對殘暴權勢,都要有無所畏懼的精神。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創造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蹟的精神動力。⑤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是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永不衰竭,具有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基本品質。民族精神的精髓蘊藏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激勵中國人民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力量。
 

  2.中小學武術教學的特徵

  ①強調安全意識的教育特徵

  在武術教學課堂中隱藏著許多危險的教學因素,如果輕視或忽略這些因素將對學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引發嚴重的教學事故。因此,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後始終把安全檢查和教育放在首位。安全意識是對學生的關懷,是對教學的負責和對他人尊重的一種表現,是素質教育中的較為重要的環節。認真做好課前準備活動是安全意識教育的第一步:教師在課前講解時可以運用形象的比喻、舉例等方法給學生灌輸準備活動的重要性,要求認真充分地做好課前準備活動。提前佈置好場地、器材和安排合適的運動量。在進行武術內容的教授時適當的穿插武術文化的知識,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武術的精神,挖掘、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課後多鼓勵學生堅持習練武術,達到武術教學的目的:強身健體、自衛防身。

  ②重視武德教育的滲透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武術理論是在中國文化為背景的基礎上不斷髮展的,武術文化中的武術道德是中國文化倫理道德的具體體現。目前武術在學校教育中也強調學生通過習練武術達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民族精神的目的。這與中國文化重視倫理道德的特點是緊密相連的。中國文化注重道德的修養,追求的是德與智的統一。武術教學需要結合武術的特點、教學規律和學生特定年齡階段的需求發揮武術育人的功能。重視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的教學理念,明確習練武術的目的,端正學生的習武動機。“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傳統武術的學練過程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武術在中國幾千年發展的歷史程序中,一向注重禮儀,推崇武德。諸如尊師愛友,包含了深刻廣泛的道德內容,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以強欺弱等品德。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武德的標準和規範也不盡相同,傳承文化、尚武崇德,不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還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

  ③以領做、示範為主教學的特徵

  中國文化從古到今就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說,文化的相容幷蓄也賦予武術這樣的文化特徵。在1983—1986年的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的工作中,就傳統武術套路而言,源流有序、自成體系、風格獨特、拳理明晰的拳種就多達129種,拳械套路近 5000餘種。

  在武術教學中,武術內容的博大精深給初學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武術的動作數量多、姿勢方向變化多、動作要求多等。此外,武術動作的身法、節奏、眼法等也是困擾武術初學者的難題。武術歷來的傳授方式就以“口傳身授”為主,再加上,武術是來源於搏鬥、技擊等具有攻防性質人體運動形式。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武術教師根據武術教學的特點,重視以領做、示範為主,講解為輔的綜合教學方法。

  ④注重培養學生的恆久意識與務實精神

  千百年來,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精神,產生了民族特有的“恆久意識和務實精神”。武術諺語中“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功到自然成”等就充分展現出先輩們在“恆久意識和務實精神”的文化特徵影響下形成的武術習練的態度。傳統武術的習練過程是一個終身修煉的過程,人們對武術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習練武術所反映出的恆久意識和務實精神,體現在習武者生活的言行舉止中。“拳不離手”、“拳練千遍,身法自然”就是務實精神的最好寫照,充分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強調恆久意識和務實精神的實質。通過武術教學培養中小學生的恆久意識與務實精神,養成中小學生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要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敢於挑戰的進取精神。進而培育中小學生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⑤武術教學中以鼓勵、表揚為主的評價教學特點

  中小學生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績和進步的慾望和要求。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武術教師的肯定。所以,在教學與訓練中,武術教師如能使他們及時知道他們的進步和優秀成績,就能使不正確的武術動作得以糾正、正確的武術動作技術得以鞏固,從而創造教學的良性迴圈。

  習練武術的意義與價值,或者說武術的本來面貌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武術習練者的難題。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當習練者達到一定的武術水平,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但習練武術是一個永無止盡的過程,只有經歷過或是克服掉武術習練過程中的困難,才能不斷進步。中小學生的武術教學內容簡單易學,武術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學生作不同的要求,讓學生處於一種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探索武術知識的情境中,在一定的學習階段給予學生激勵與肯定,最大限度的發揮武術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