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企職工工資標準是多少

  國企是國家單位,在國企上班就是人們常說的鐵飯碗。2017年國企單位的工資標準有所提高,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2017年國企職工工資標準,歡迎大家參考。

>

  北京釋出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 建議正常經營企業漲薪9%

  市人力社保局昨天釋出了今年北京企業工資指導線,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的基準線為9%,已經連續3年下降。建議企業最高漲薪不超15%;最低漲4%,這一下線比去年上漲了0.5個百分點。本市各企業均可參照指導線調整職工工資水平。

  據介紹,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以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的形式釋出,分別為基準線、上線***預警線***、下線。這三條線分別對應企業工資增長的一般、最高、最低幅度的指導意見。

  根據新發布的工資指導線,今年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的一般水平***基準線***為9%,比去年下降1.5%。也就是說,生產經營正常、經濟效益增長的企業,可結合自身實際參照基準線安排本企業的工資增長水平。記者發現,對比2013年以來本市釋出的企業工資指導線,基準線的上漲幅度已經連續三年有所下降。“企業工資上漲的幅度主要與經濟執行指標有關,之所以下降,也是受到近兩年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 市人力社保局有關負責人解釋。

  對於前兩年效益增長較快、2016年預計效益增長依然較快的企業,原則上不得高於上線***預警線***安排本企業工資增長水平。今年的工資增長最高水平為15%,比去年下降1%;效益情況與往年持平或略有下降的企業,可結合自身實際參照下線安排本企業的工資增長水平,今年的最低水平為4%,比去年上漲了0.5個百分點,成為近三年來的首次“逆市上漲”。“這是因為這條線涉及的一線職工較多,企業應當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著力提高工資水平偏低、工資增長緩慢的普通職工,特別是生產一線及技術工人崗位人員工資水平。”該負責人稱。

  “工資指導線是政府根據當年經濟發展調控目標,向社會發布的年度工資增長水平的建議,企業工資指導線本市並不具有強制約束力。” 市人力社保局有關負責人解釋道,其主要作用是為企業與職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以及企業自身合理確定工資增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是對國有企業實現工資總額管理的重要手段。企業應當結合經濟效益、人工成本情況,參照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職業***工種***工資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等資訊做好增資決策。

  對於經營虧損、職工工資發放出現困難的企業,經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協商,工資可以零增長或負增長,但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市最低工資標準。市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上述崗位人員工資增幅應高於經營者和管理層工資增幅,普通職工工資不增長的企業,經營者和管理層工資不得增長

  2016國企工資改革:去年國有企業員工工資增長14%

  去年,儘管中國經濟增速創下了25年以來的新低,但隨著政府推進措施提升收入和消費,以降低對重工業的依賴,薪資增速卻有所加快。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去年中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長了10.1%,至62029元人民幣***9410美元***,為2011年以來首度出現加速增長,也超過了2014年9.5%的增幅。該數字不包括1.9億自由職業和部分私營企業員工。

  在中國將經濟重心從製造業和建築業轉向其它領域之際,決策者們上調了最低薪資,並給予公務人員更大的薪資增幅,以此來鼓勵相對富裕的民眾在電影票、智慧手機等方方面面增加消費。週三釋出的資料顯示,中國5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企穩,僅略高於50的榮枯分界線。

  還有跡象顯示了就業市場的韌性。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國有企業雖然裁員,但留任的員工薪資有所上升,而部分離職人員進入了新興的民營行業。這對於希望在殭屍企業削減過剩產能的決策者而言,無疑是好訊息。

  但是,薪資的快速增長似乎難以持續,即便是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也在3月份表示,最近幾年,薪資增幅快於勞動生產率的增幅,此種狀態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3月份接受***社調查的經濟學家們預計,收入增幅將有所降低。

  到目前為止,狀況還不錯。根據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部,今年,新增就業崗位數量超過了決策者的目標。4月勞動力需求維持穩定,平均每100個求職者有112個空缺崗位。

  統計局的資料還顯示,國有企業員工數量從2014年的6310萬降至了6210萬人,可能是一個好跡象。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員工工資增長了14%,高於2014年8.8%的升幅。

  法國巴黎銀行駐北京的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表示,薪資增速加快、經濟擴張步伐放緩一般不會同時出現,這顯示了其中至少有部分增幅是其他因素所致。其中之一是:國有企業員工以往通常都會獲得工作餐補貼、日用品禮券,但在政府的反腐措施之下,許多僱主都取消了這些補貼,陳興動表示,它們很可能以上調工資的方式來進行彌補。

  國企的重要性

  國企是共和國的長子,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建國初期,我們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加快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擁有了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建立,國家擁有國有資產和發展國有企業的目標更多地轉化成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對大多數國有資產進行處置,將其變現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於社會救濟,從實物或賬面上來看,國有資產沒有了,但這種處理維護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那麼,這種處置應該同擁有國有資產和發展國有企業具有同樣的效果。事實上,這種處置方式正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長期目標取向。但是,在這種處置方式尚沒有完全鋪開之前,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仍將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

  首先,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雖然通過“抓大放小”,一部分國有中小企業以租賃、承包、售出、參股等方式向產權多元化轉變。但是,進入2000年,我國的國有資產已經達到9萬億元人民幣,構成了極其巨大而龐雜的體系,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在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仍佔據主導地位。

  其次,大型國有企業是抗衡跨國公司的主力軍。中國加入WTO以後,國際知名的大型跨國公司大舉進攻中國市場,各種洋貨猛烈衝擊國貨。儘管民營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其在技術、質量、規模等方面的顯著差距,尚不能與跨國公司抗衡,而只有大型國有企業才是抗衡跨國公司的生力軍。如彩電行業曾是進口產品最多的市場,但是1996年四川長虹等大型彩電公司在價格、質量、服務等方面向外國名牌展開市場爭奪戰,一舉打破了大螢幕彩電由外國名牌主導的格局,以致長虹的“紅太陽一族”大螢幕彩電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三分之一。

  再次,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支柱產業的重要支撐。在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冶金、有色和建材等重要產業中,我國七大汽車集團佔全行業總產值的66%;嘉陵、北方、輕騎、金城四大摩托車集團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上海、東方、哈爾濱三大發電裝置集團,提供國內電站裝置的70%。

  最後,大型國有企業仍是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1997年,國有企業出口創匯額超過了外商投資企業,居於領先地位。其中,大多數大型國有企業以銷售額的1%左右投入研究與開發,有的達到2%,技術進步處於國內工業企業領先地位。

  近幾年,國有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總體處於虧損狀態,只有大型企業盈利,充分顯示國有大型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當然,我國大型國有企業與國外大企業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一是大型企業數量少;二是企業平均規模小;三是生產集中度低;四是真正的聯合體、企業集團少;五是大中小企業沒有合理的分工。從技術創新來說,我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年銷售額之和還不抵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銷售額

  國有企業的基本特徵

  ***1***它從事生產經營活動;***2***它是由多數人組成的組織體;***3***依法設立,法律確認其一定權利義務。

  國有企業是一種特殊企業,如定義中所指出,它的資本全部或主要由國家投入,其全部資本或主要股份歸國家所有。這同其他全部或主要由民間社會***組織與個人***投資的企業不同。

  我們說國有企業是一種特殊企業,除上述定義中所明白揭示的以外,其特殊性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國有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雖然也有營利目的,但也有非營利性目的,或者說它不以營利為唯一目的。國有企業要執行國家計劃經濟政策,擔負國家經濟管理***調節社會經濟***的職能。對於有些重要行業和產品,明知在一定時期內不能營利,也要、或者說更需要國家投資開辦企業,而等到以後其經營能夠營利或盈利率較高時,民間社會願意投資了,這時國家倒往往可以減少投資,甚至退出這些領域。

  2. 國有企業雖然是一個組織體,但它只有或主要為國家一個出資人。這不同於合夥、合作企業和一般的公司,也不同於私人獨資企業。國家作為企業出資人,一般並不由最高國家機關***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或中央政府***直接進行具體的投資管理和經營活動,而是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分別由各級有關國家機關或其授權部門,代表國家所有權人負責具體的投資、管理和經營活動。

  3. 國有企業同所有其他企業一樣都必須依法設立,但它們所依據和適用的法律有所不同。國有企業依據和適用國家制定關於國有企業特別法,雖然它們也適用一般企業法的許多一般性規定。國有企業法同一般企業法比較,在企業設立程式、企業的權利義務、國家對企業的管理關係等方面,其規定有所不同。國有企業設立的法律程式較其他企業更為嚴格、複雜。國有企業往往享有許多國家給予的政策性優惠和某些特權,如某些行業經營的壟斷性、財政扶助、信貸優惠以及在資源利用、原材料供應、國家訂貨和產品促銷、外匯外貿等方面的優惠、虧損彌補和破產時的特殊對待等等。但同時它也受到國家和有關主管部門的政策性限制,承擔許多特別的義務,如必須執行國家計劃、價格權限制、生產經營自主權的限制,要優先保障國家和社會需要,滿足國家調節經濟的要求,有時利微或無利也得經營等等。國家對其他企業的管理,主要是制定其組織和活動的一般規則,要求其守法和照章納稅,而對於國有企業,國家需要以政權和所有者雙重身份進行管理,在許多方面,國家***其代表者***要以自己為一方主體同企業和企業中關有各方直接發生各種法律關係。在國有並實行國營情況下,這種情況尤為突出。

  國有企業作為法人同一般企業法人比較,也有其特殊性。凡法人都應擁有獨立財產。一般企業法人對其財產擁有所有權,國有企業***這裡指國有獨資企業***對財產只享有經營管理權,而無所有權。除法人條件上的這一區別外,在所屬法人型別上,國有企業法人也有其特殊性,法人通常可分為私法人與公法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營利法人與公益法人等。一般的企業法人屬於私法人、社團法人和營利法人;國有企業卻兼具有不同型別法人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