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的反思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相帶動、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近幾年,我校採用了“學案導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一個重點在於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主,它的應用不僅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模式,還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因此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對合作學習的認識、組織、操作不當,往往導致合作學習表面化、形式化,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作為一名生物老師,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在授課班級內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存在不少的問題,制約著課堂效率向高效發展。

  1.課堂出現冷場,學生合作不主動。

  2.學生合作參與面不廣,尤其表現為優等生參與發言和小組彙報的次數明顯多於學困生,學困生沒有真正參與。

  3.學生合作沒有深度,合作學習只是走過場。

  由於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活動,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效率低的原因也同時出現在師生雙方的身上:

  ***一***學生方面

  1. 許多學生未經準備匆忙活動。比如,主題一給出,有的同學沒有經過深入思考,就匆忙地展開討論,對組內的不同見解也無法提出贊同或反對,更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

  2. 學生參與面不廣,配合不積極。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很多時候沉默不語;有的學生基礎薄弱,想參與活動卻又力不從心;有的同學基礎較好,但不善於爭取機會,由此難以形成真正的合作。

  ***二***教師方面

  1. 認識不足,應用失誤

  在平時評課交流和教師訪談中,筆者瞭解到不少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和應用存在著以下誤區:

  ***1***小組學習互動的目的就是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或教學高潮,甚至是為了吸引評委和聽課教師而做秀的。

  ***2***小組學習互動是迎合新課標的精神而設定的。公開課、優質課不得不用,平時大可不用,因為耗時費神。

  ***3***小組互動學習佔用教師講解時間,學生成績很難提高。

  ***4***知道小組學習互動的意義和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則覺得無章可循,存在生搬硬套的現象。

  2. 忽視學情,盲目設計

  不少教師把小組學習看作課堂教學的“萬能鑰匙”或“靈丹妙藥”。過多地安排小組互動的內容和次數,好像非小組合作學習不能解決問題,每堂皆用,或者活動設計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煩而生厭,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浪費課堂寶貴時間。

  3.評價制度不夠全面

  有的教師在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往往只重視對小組整體的評價而忽視對個體的評價,只重視對合作成果的評價,而忽視對合作過程的評價等。

  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對策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課程標準給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歷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是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既要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又要調整評價的方式、手段和內容。有些教師還沒有轉變觀念,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該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傳統的方法或方式,沒有體現探究性與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組合作學習知識只是走過場。教育改革是一個整體,教學組織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廣大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新理念,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才能搞好小組合作學習。

  ***2***增強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認識。增強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科學認識,必須防止教師對合作學習認識簡單化、片面化:對小組合作學習過程認識的片面化,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小組討論,只強調學生座位排法與討論形式,而忽視了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教師課前準備、科學分組、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工合作以及最終教師的全面評價等;對合作學習應用範圍認識的片面化,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小組討論或角色扮演。

  ***3***提高教師開展合作學習的技能。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靈活掌握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發揮其教學優勢,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能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與願望時,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

  ***4***教師角色適當轉變。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和促進者,同時還是共同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總的來說,教師實現角色轉變,主要發揮以下幾方面的作用:協調、激發、合作、監控、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正在成為教師重要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但如何使它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有賴於廣大教師對課堂合作學習作更深一層的探討、嘗試和研究。只要教師正確認識到合作學習的作用和意義,並認真、精心地對待每一次活動,就能不斷地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最終目的。

  篇二

  小組合作學習是開放教育中的教學組織形式。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一定時間內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效率,達到優勢互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於學生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當我佈置好本堂課的教學任務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時,學生的反映不能令我滿意。有的“你爭我奪”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甚至天南海北地東拉西扯,高談闊論,說了許多偏離了教學內容之外的話;有的學生在討論時不能以理服人而與同學發生爭執;還有的學習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學生頻頻發言……表面上看學生們簇擁在一起七嘴八舌、熱鬧非凡、氣氛高漲,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似乎成了課堂的主人。可實際上那些性格內向的和學困生,他們缺乏參與討論的勇氣,他們害怕提出的問題會引起同學的嘲笑,以至選擇沉默。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怎能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發現問題後,我一直在想:怎樣讓學生既能動得了也能動的好?我認真地思索著,並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發現問題的關鍵還是取決於教師的引導。高效課堂要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即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中“亂”而有序。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小小的調整:

  1.教師在小組合作分配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到成員搭配問題,對於學案中的A、B、C、D不同等級的問題,要細化到個人,好、中、學困生都有。從而避免了以往出現的完成任務只是少數學生的個人表現的現象,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避免了組內衝突問題,更好地加強了團結合作精神。

  2.對於課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環節時,我先不分配任務,而是讓他們對每個問題都參與討論。等給予一定的討論時間後再以抽籤的形式分配任務。這樣就避免了有的小組只討論本組的問題而不過問其他組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有的學生不勞而獲的“搭車”行為。

  3. 教會學生小組合作的技能。在小組討論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情緒,隨機應變地想出調節課堂氣氛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積極認真的思考問題。在小組合作中教師應在各小組間巡迴指導,引導學生採用正確、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時給予點撥、鼓勵和幫助。比如:在小組合作分工學習時,要教給學生分工的方法,根據不同成員的能力,讓他們承擔不同難度的任務,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學習時,教給學生要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善於傾聽對方的意見;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對方說完,自己再補充或提出反對意見;碰到分歧或困難,要心平氣和,學會反思,建設性的解決問題。對於學生的質疑,要組織學生在班內討論。對於學生髮言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給予矯正。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4.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及時客觀的評價。評價對於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尤為必要。沒有必要的評價,就無法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有效的監控,勢必造成課堂的放任自流。我採用了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重點側重於學生間的互評。六個小組,兩兩小組互相打分,在課堂上小組間與小組間競爭,學生個人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質量同時也能影響本組的分數。這樣以來,小組與小組之間競爭激烈,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是高效課堂中重要的課堂組織形式,但要使它發揮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賴於教師對課堂合作學習活動作更深一層的探討、嘗試和研究,以減少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低效現象,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篇三

  隨著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被打破,出現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應用較多的學習方式,它是一種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各因素之間的教學組織形式。其實質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然而,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的現象。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時機不當。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或過難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有的教師在適合於學生自主探索或動手實踐的地方安排小組交流,有的教師在適合於全班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小組探索,有的教師在一節課中安排了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由於時機不當,沒有多少實際效果。

  2、分組不科學。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是按前後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組,座位的編排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於讓不同物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3、規則不明。在課堂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立即讓學生討論,教室裡馬上就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但只要稍加註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4、時間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是教師呈現問題後未留給學生片刻思考的時間就宣佈“合作學習開始”,不到兩三分鐘就叫“停止”。這時,有的小組還未真正進入合作學習主題,有的小組才剛剛開始。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5、評價不全。開展小組活動後經常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性的彙報交流,但小組代表一發言就是“我認為……”“我覺得……”“依我之見……”,往往不不是代表本組意見,而是代表個人意見。

  那麼,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問題,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1、選取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但一節課中不宜過多的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次數和時間,防止隨意性與形式化。

  2、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

  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

  ***1***合理分工,明確職責。

  ***2***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4、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1***教師要為小組合作學習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採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積極地參與活動。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在合作學習之前,還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想時間,因為只有當學生在解決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成效。

  5、採用多樣化的評價和鼓勵方式

  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錶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相帶動、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