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語文文學詩經的介紹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高中語文也是必學詩經。那麼關於這本古代文學鉅著詩經,你懂多少?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古代文學詩經的介紹一、基本知識

  1、《詩三百》:即《詩經》。《詩經》在先秦時不稱“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如《論語》引《詩》評《詩》即是如此。《詩經》本有305篇,舉其整數,故稱“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經》,後世也有沿稱“詩三百”的。

  2、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有十五國風,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

  3、四家詩: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詩。前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於學官,分別亡於三國、西晉和宋時。《毛詩》屬“古文詩”,東漢時立於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流傳至今。

  4、毛傳鄭箋: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註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註,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

  5、賦比興:《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擬。興即託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古代文學詩經的介紹二、主要作家、作品

  1、 精讀作品

  《關雎》、《蒹葭》、《氓》、《七月》、《東山》、《載馳》、《伐檀》、《碩鼠》

  2、 閱讀作品

  《靜女》、《君子于役》、《將仲子》、《無衣》、《采薇》、《黍離》、《生民》

  古代文學詩經的介紹三、思考與練習

  1、 舉例談談《詩經》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詩經》思想內容廣闊,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表現戀愛、婚姻題材的婚戀詩。這類詩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同時也是全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或寫男女子相愛時的和諧歡樂,失戀時的痛苦憂傷,讚揚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敢追求,如《關雎》、《靜女》、《蒹葭》、《柏舟》等。或寫愛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現女性在當時社會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遺棄的痛苦,如《日月》、《穀風》、《將仲子》、《氓》等。二是描寫農業生產的農事詩。這類詩也很多,有的讚頌農業成就,誇耀田土廣大、農夫眾多、收穫豐盛,如《周頌》中的《臣工》、《隱嘻》、《載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寫歡快的勞動場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寫勞動生活的繁忙,如《豳風?七月》等。三是關於戰爭和徭役的徵役詩。這類詩主要表現戰爭和徭役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災難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婦口吻言之,寫來都感情真摯,聲調悽楚,情節悲慘,如《東山》、《東方未明》、《何草不黃》、《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數表現愛國思想的作品,如《秦風?無衣》、《鄘風?載馳》、《小雅?采薇》等。四是頌歌。這類詩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樂官之手,在三《頌》中儲存最多,《雅》詩中也有不少。有的頌帝王歌天命,為周王統治的合理性尋求神學依據,如《維天之命》、《文王》;有的頌戰功揚王威,如《殷武》、《江漢》;有的頌宴飲贊嘉賓,如《鹿鳴》、《南有嘉魚》等。五是反映社會矛盾、揭露批判現實的怨刺詩。這類詩主要存於《雅》詩和《國風》中,帶有亂世的鮮明印記。“二雅”中的怨刺詩多為公卿列士的諷諭勸戒之作,的借古諷今,如《蕩》、《正月》。更多的是鍼砭時弊,指斥昏君,如《民勞》、《板》、《蕩》。還有一些以斥責奸佞為主題,如《巷伯》、《正月》等。《國風》中的怨刺詩多出自民間,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碩鼠》、《伐檀》、《新臺》、《南山》、《黃鳥》。六是周民族的史詩。《大雅》裡儲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以粗線條較完整地勾畫出周族發祥、創業、建國、興盛的光輝歷史。遠古傳世的史詩極少,此組詩顯得格外珍貴。

  2、 談談《詩經》的藝術成就。

  參考答案:《詩經》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詩經》從各個方面主要描寫了我國西周數百年的社會現實生活,真實、深刻、廣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直接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勞動和生活、喜愛和憎恨、痛苦和希望。這些詩歌,不僅主題和題材廣泛多樣、真實深刻,同時還以驚人的藝術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當時社會生活中一些本質矛盾。其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一種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記述了農奴一年的勞動過程。比,即比喻或比擬。《詩經》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這些比喻,都能緊扣詩中的情、事、景,十分貼切。興,就是託物起興,先用他物起頭,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興句多在一首詩的開頭,或起協調韻律的作用,或起創造意境、烘托氣氛的作用,或起象徵、聯想、比擬的作用。《詩經》常常將三種手法結合運用。其三,復沓的章法和以四言為主的句式。復沓的章法又叫重章疊句,即各章詞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中間的幾個字,反覆吟唱。其作用在於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加深情感,增強音樂性和節奏感。在具體的字詞的更換中,或用遞增法,或用遞減法等,總是曲盡其妙,如《王風?采葛》。《詩經》的句式雖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佔全詩的90%以尚。其四,豐富、生動、簡練、形象的語言。《詩經》大約使用了近三千單字,其中有名詞、動詞,也有形容詞,豐富多采、生動準確地表現了各種事物及其變化特徵。如表示動植物的名詞有373種,讀之可使人博物多識。此外,《詩經》中還用了大量的動詞、形容詞及雙聲字、重疊字、疊韻字,寫景狀物,擬形傳聲,細緻傳神,使詩歌富於形象美和音韻美,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

  3、簡述《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參考答案:《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非常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其“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啟發和推動了後世作家密切關注現實、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如漢樂府民歌作家、建安詩人、陳子昂、杜甫、新樂府運動諸詩人等的樂府作品,都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直接繼承。其次,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後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鑑。其後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達愛憎的手法,漢樂府民歌中的寓言擬物詩,阮籍的《詠懷》,郭璞的《遊仙》,李白的《古風》,李商隱的《錦瑟》,陸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無不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至於其賦的手法,對後世文學也有頗深遠的影響。賦體文學是由它直接發展而來的。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後世文人學習民間文學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民間孕育,然後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歷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