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好的學習習慣總結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覆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篇二

  1、認真聽取別人講話的習慣

  認真聽取別人講話是對講話人的尊重,在聽取別人講話時眼睛要盯住對方,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內心評價,並時時配合以點頭、微笑等表情,讓講話人自始至終都感覺到你在專心聽他人講話。

  2、科學安排時間的習慣

  小學是人生髮展的基礎階段。要科學安排學習、勞動、娛樂、鍛鍊、交往等活動。要制定活動計劃,安排活動時間:包括每天的階段性安排、每週的較大活動安排、考試複習和雙休日、寒暑假的專題安排等。做到該學學、該玩玩,該學習時不用別人督促主動學習,該活動時快快樂樂去活動。

  3、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並且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並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4、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習慣

  上課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絡、與生活實際的聯絡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還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發現問題,增長知識,有所創造,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

  5、敢於發表不同見解的習慣

  不唯上、不唯書、敢於懷疑、敢於突破舊觀點,敢於對問題進行討論、爭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據的闡明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聲音要巨集亮,表述要準確,邏輯要清楚,要先把問題想好。“想”是“說”的先導,只有“想”的周密,“說”得才有條理,才透徹。

  6、協作研討的學習習慣

  要學會團結協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要善於幫助別人,也要善於向別人學習,通過協作研討,使自己在敘述、解釋、驗證事實、解決矛盾等方面調整看法,實現對知識的科學建構。

  7、課後複習的習慣

  課後不要急於做作業,一定要先對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複習,歸納知識要點,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絡,明確新舊知識的關係,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詢問,補上沒有學好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注意進行交替複習。

  8、階段複習的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要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知識網路。這樣可以進一步理解知識間的聯絡和區別,有利於知識的整體建構。

  9、動手操作的習慣

  動手操作非常重要。對每一個實驗,每一件學具都要親自動手操作。通過操作,既鍛鍊了手和腦,又能幫助理解,使知識記憶深刻。

  10、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要做到把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把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在生活和實踐中驗證知識,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

  篇三

  我們都知道,家庭型別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我們看到很多報道,說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高考之後撕書燒書等等,這些都是最可悲的。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博學君覺得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1.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

  果園裡摘蘋果的故事。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定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2.承認差異 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3.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隻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為人很好,動手能力很強,常愛提問題,那也是好孩子。家長要尋找、激發孩子的優勢專案,在這方面多鼓勵孩子。

  其實家長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

  4.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倒過來了,小學學奧數,高中背外語,這就錯過機會了,事倍功半。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