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中常見的表現手法

  融文學手法於新聞寫作之中,豐富新聞的表現內容和形式自古有之,古今中外,很多新聞界的大家都有文學的背景,什麼是文學手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麼是文學手法,歡迎閱讀。

  什麼是文學手法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注: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20種:以小見大,借物喻人,託物言志,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象徵,懸念,伏筆,鋪墊,渲染,照應,對比,襯托,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靜結合,感官描寫,誇張,抑揚,故意誤會和巧合。

  一以小見大,指小處落筆,大處落眼,寫小的事情表現大的主題,這種寫法往往藉助平凡、具體的小事,或生動的細節描寫,加以適當的議論、抒情,來反映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現象,表達深刻的道理。《變色龍》中,街頭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卻表現了一個尖銳的重大的社會問題,官僚警察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專制制度肆無忌憚地欺壓人民,這種小事情反映的重大問題,就是以小見大。《趙普》中“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和“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兩處細節描寫於細微處見趙普的勇氣、毅力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精神,這些都是以小見大的寫法。

  二借物喻人,明著寫物,實質寫人。通過對物的歌頌來讚美和物具有同品質的人,這是寫人常用的一種寫法。閱讀這類文章關鍵在於抓住物與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楊禮讚》,借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比喻北方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現亂離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詩中還有一群野鴉“鳴噪自紛紛”,象徵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輩。

  三託物言志,明著寫物,實質是通過對物的讚頌來表明作者志向,或對某一問題的看法。這種寫法與借物喻人一樣,抓住物與人的相識之處。《石榴》描繪外在美和內在品質,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體現。古詩詞中也比較多見。

  四借景抒情,指讓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過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條件,情要從景中引發,與寫景的特徵相關聯,這樣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體感人。常見的方式有:寓情於景,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襯情,一切景語皆情語等。朱自清的《春》,運用情景交融的寫法,作者筆下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春風圖、春早人勤圖無不流露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則是運用融情於景的寫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筆下則流露出喜愛之情。閱讀借景抒情的散文,務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確領悟到散文的內涵。

  五虛實結合,這裡強調虛寫,主要指聯想和想象。

  1 聯想,指根據事物的內在聯絡,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思維活動。主要有四種類型:相似性聯想,相反性聯想,因果性聯想和事理性現象與本質聯想。例如《三顆枸杞豆》,文題與內容就是相似性聯想:三叔一生的成績。同時相對於文中的“我”又是一種聯想:如果少壯不努力,日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抓住聯想來理解主題,我們就會理解文中的“我”後來成為植物學家的動力之所在。詩歌中聯想頗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瞭,好象是閃著無數的明星”由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星星,它們有著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過程是大腦中改造記憶表象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通過想象,我們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樣性,從而獲得豐富的材料,使文章不僅在內容上豐滿,而且在形式上多姿。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預言和懸想三種。追述,指把過去的事說得彷彿在眼前一樣;預言,把未來的事情寫得彷彿在眼前一樣;懸想,把自己想的實際上不存在的事情,說得彷彿在眼前一樣。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天上本沒有街市,所謂“街市”是想象出來的。無論聯想還是想象,都是虛寫。文學作品中,虛寫手法相當普遍,閱讀時“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語文課程標準》是文章閱讀的重點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虛寫手法很重要。

  六象徵,指憑藉具體的物象來表示與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運用象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現得含蓄、耐人尋味。散文詩《海燕》,通篇運用象徵手法,“風、雲、雷、電”象徵當時的沙皇反動統治,“大海和波浪”象徵人民和人民的力量,“海燕”象徵著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暴風雨”和“海鷗、企鵝”也各具有其象徵意義;韓愈的《馬說》象徵手法在古文中堪稱典範,文中“千里馬”“伯樂”“常馬”“食馬者”各具其象徵意義;不少詩歌也採用象徵手法,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裡的“明月”象徵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七懸念,指提出懸而未決的矛盾,引起讀者注意。從內容上看,懸念有兩種情況:一是簡要地提出事物,讓讀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結果,《棗核》中一位舊時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託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設下懸念;見面時“我”問起棗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裡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加深懸念。另一種是讓讀者對人物和事情有比較多的瞭解,只是作品中的人還“矇在鼓裡”,這樣讀者就有興趣關心結果。拖延釋念是對懸念的解開,方法有兩種: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懸念,使讀者期盼心情不斷加深,剛才所舉的《棗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間隔法,就是把正在發展的情節突然擱置起來,插入另外的情節,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再接上原來的情節。

  八伏筆,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發生的事情作某種暗示,在文章的後面再作迴應、說明,這是增強文章內容前後聯絡的一種重要的謀篇技巧。它的特點有三點:一是有伏必應;二是要伏得巧妙,讓讀者無法輕易察覺到,切忌刻意、顯露,這是伏筆與懸念的區別;三是伏筆的照應,前後不宜過緊。分析文學作品的伏筆可從人物外貌、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環境描寫入手,如《三顆枸杞豆》開頭“我是個植物學家”,在讀者閱讀不經意間埋下伏筆,照應這句話的卻遠在文尾“當我成為植物學家後”,從而把整篇文章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九鋪墊,也稱鋪敘襯墊,它是為了襯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鋪敘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襯墊。運用鋪敘寫法是為了蓄積氣勢,是為了突出文章主旨。例《紫藤蘿瀑布》“賞花”部分,作者用飽含情感的筆墨描繪紫藤蘿,是在為後文的抒情和言志作鋪墊蓄勢。

  十渲染,對文章中的環境和人物著意描寫,加強氣息,深化主題。常用方法有:反覆和烘托。反覆,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覆出現,以抒發感情,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周,你在哪裡》反覆詢問,渲染對周的思念之情;烘托,借環境描寫和特定的氣氛,表現人物的一定情緒,如王願堅的《草》:“只有晨風吹過荒漠的草地,撕掠著青草,發出颯颯的聲響。”通過環境描寫,渲染悲壯的氣氛;《〈長征〉節選》一文開頭部分:“紅軍指戰員三三兩兩艱難地向北走著,有的掉隊了,有的倒在地上永遠也起不來了。”渲染過草地艱難的氣氛,值得注意的是:渲染一般用於表現人物或情節發展的關鍵部分。理解渲染表現手法對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詞句的幫助頗大。

  十一照應,在文學作品中,照應是對懸念、伏筆、鋪墊、渲染等表現手法的呼應,增強文章的整體感。常用的照應型別有:扣題照應,畫龍點睛;首尾照應,大開大合;層層照應,一線貫穿;隨機照應,前後聯絡;細節照應,小中見大;對比照應,比中見旨。閱讀時學會分析照應有助於我們從整體理解文章。例《為你開啟一扇門》最後一段:“文學確是一扇神奇的大門,只要你走進這扇大門,就不會空手而歸。”既是點題照應,又是首尾呼應,同時也是層層照應,一線貫穿,線索就是“門”;《往事依依》首段“„„但有幾件事仍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憶喚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斷奮進。”既前後照應又是點題照應,好處是強調回憶往事對我的激勵作用;《十三歲的際遇》前文“第一次知道這世上存在著一個北大,是在我七歲的時候。偶爾在抽屜裡翻出一張泛黃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靜而美麗的湖光塔影。”後文“我將不顧頭上蒼蒼的白髮,再次像十六歲的小女孩那樣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對比照應,七歲和六十歲的漫長時間跨度,突出自己對北大的感情,增強抒情色彩;《春》首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末句“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這裡一“來”一“去”,對比照應,從春天是在盼望中到來,到進入春天中去,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例子很多。教師在課堂中應善於引導學生髮現、品味、分析,並學會運用到寫作中去。

  十二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對比的作用一般用來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或突出主題。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兒童兩種不同的生存環境,一是“樂園”;一是最嚴厲的書塾,通過兒童兩種不同生活感受對比,說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對兒童天性的束縛;《濟南的冬天》首段運用三組對比,突出濟南冬天特點:溫晴。分析文章對比手法時可從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或突出主題的角度來思考。

  十三襯托,指描繪某一事物來表現另一事物的藝術手法,它分為映襯和反襯兩種。與對比有些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襯托主體只有一個,使用襯托手法使這個主體更鮮明、突出;而對比的兩個方面都是主體,使用對比手法,兩者都更加鮮明、突出。襯托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動、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題更鮮明。常用襯托手法大致有十種:以景襯人法,以後襯先法,以側襯正法,以反襯正法,以次襯主法,以昔襯今法,以難襯易法,以西襯中法,以境襯人法,以物襯人法。 十四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正面描寫也稱直接描寫,指直接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和直接描寫景物的方法;側面描寫指對描寫的物件不做正面描寫,而從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繪中來烘托描寫物件的方法,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記》:先寫水聲“如鳴佩環”,水色“水尤清冽”側面烘托石潭的特點“石”,再正面描寫石潭“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正面描寫潭的底與岸“石”的特點;再如《春》,寫“春花圖”,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側面烘托花兒的繁茂、鮮豔和香甜;《社戲》“歸航”片段中,老漁夫的喝彩側面表現孩子們划船本領高,也有力地表現孩子們歡快的心情。

  十五動靜結合,文學作品中,比較講究動靜結合的藝術,如果只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只有將靜景描寫景物的形態特徵和動景描寫利於傳神的長處結合起來,所繪景物才會具體、生動,才能給讀者留下生動的印象。動靜結合有兩個特點:集中性和對比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集中寫靜景;“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上雲霄裡去了”集中寫動景,這裡動景與靜景形成了對比,表現了一幅生動豐富充滿生機的百草園畫面;再如《小石潭記》:“月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寫魚兒“怡然不動”的靜與“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動作對比,動靜結合,顯示魚兒的活躍。

  十六感官描寫,指描繪出人物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讓讀者在閱讀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增強文學作品的表現力。《社戲》中,“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汽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汽裡„„”“豆麥”“水草”“月色”是視覺看到的;“清香”是嗅覺聞到的;“撲面”是面部觸覺感知的,所以,這句話極具表現力。如五官功能感覺到的效果互相轉化、彼此溝通,把某種感官上的感覺移到另一種感官上,就是通感,也叫移覺。“荷”專題中,《荷塘月色》有兩句話:一句是“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與聽覺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視覺與聽覺通感。

  十七抑揚,指對寫作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然後陡然一轉,出乎讀者所料,從而使文章產生峰迴路轉、跌宕起伏的效果。例《白楊禮讚》第7段:著力評價白楊樹,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兩個沒有„„”和“算不得什麼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楊樹的美,這是欲揚先抑;“但是„„偉丈夫”筆鋒一轉,則是變抑為揚,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偉丈夫”,讚美如白楊樹品質的人。

  十八誇張,這是藝術手法中的誇張,與修辭手法中的誇張並非同一概念。有兩種形式:一是通過比喻誇張,而是通過描寫渲染。童話寓言中比較多見,如《皇帝的新裝》。

  十九故意誤會和巧合在小說和影視劇本中多見,但在初中語文課文中少見,之所以提出來是因為在學生作文中運用這兩種寫法能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突出中心主題。

  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包括形式美和內容美,綜上所述,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形式美有了較為全面的理性認識。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賞析時做到有章可尋,練筆時亦能做到有法可依,真正找到閱讀與寫作形式教學的契合點,教師教起來暢快,學生學起來更輕鬆!

  文學文體中的各種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表達效果:簡單一點說就是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描寫方法、修辭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幾個概念

  一、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表現方法 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在初中語文中是經常提及的兩個名詞術語:它們之間區別很大。

  一修辭方式:是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初中課文常見的 修辭方式有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反問、設問、對比、借代、反覆、反語、引用、互文、婉曲、頂真、迴環、通感等。 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 : 1.比喻、擬人: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 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2.擬人: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4.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5.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相同句式構成排比,增加語勢,起強調作用,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議論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語勢,起到了強調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7.設問:形式為自問自答。作用是:引起讀者興趣,

  引起讀者思考。

  ●在結構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使條理清晰的作用。

  8.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作用。

  二表達方式:也叫表達方法,其內涵包括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個方面。

  1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

  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 記敘文的 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序。

  2描寫:是把描寫物件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 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環境描寫等,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具體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並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它是抒情文體 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物件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4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係、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物件,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五種表達方式,作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為內容表達服務。一定的內容採用不同的表達來寫作,可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表達功能。 表現方法表現手法:託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後揚、前後呼應、想象、聯想、象徵等。

  二、表現手法與描寫手法

  表現手法和描寫手法實際上都是一種創作方法,但其內涵不同。

  一表現手法內涵可從如下多個方面考慮: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等。

  A、借景抒情: 在描寫物品時,把感情寄託於對事物的愛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B、融情於景: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

  C、直抒胸臆:即景抒懷,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D、○

  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

  ②表現方法託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後揚、前後呼應、想象、聯想、象徵等。

  A、 託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託作者的心志。

  ③結構特點前後呼應、結尾點題、對比、襯托、鋪墊、詳略、倒敘、插敘等。 常見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1、聯想、想象:聯想由一事物聯絡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絡起來造成一個典型。想象是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作用是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生動,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增添藝術感染力。

  2、鋪墊:為主要情節做準備或醞釀高潮到來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節。它可以顯示情節發展的必然性,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和關注。

  3、象徵: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耐人尋味。

  4、對比對照: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作用是突顯物件的特點,使形象更加鮮明。

  5、襯托烘托:指的是以乙託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作用是突出本體的某個特徵。

  6、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作用:前後對比,形成起伏之勢,給讀者強烈印象,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

  7、前後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議論文:強化論點。

  ●散文:反覆地抒發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側描寫:對描寫物件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物件周圍的事物,使物件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

  作用: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 更加鮮明、突出。

  9、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以實襯虛、以虛襯實,交織一起表達

  同一樣的情感。作用是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突出主旨。

  10、託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託作者的主張、哲理,能給人留下思考的餘地和想象的空間。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懷,直接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於景: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

  發感情。

  14、襯托或渲染: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點,營造氛圍。

  15、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16、以靜襯動:突出了事物的動態熱鬧、靈活、敏捷等特徵。

  17、以動襯靜:突出環境靜謐、安靜、寂靜的特點。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華麗的辭藻,用最經濟、最儉省的筆墨勾勒鮮明生動的形象。寥寥幾筆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韻的效果。

  20、開門見山:文章開頭直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21、點面結合:敘寫事件全過程是面,抓住某個特殊情節或細節是點,二者結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點,表達事件的普遍意義和特殊意義。 22、以小見大:抓住最能體現大主題、看似平凡細小卻包含典型意義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來敘寫。 感人且具有社會意義。

  23、懸念:在情節發展中設定某種疑端或矛盾衝突,使人產生關心事物發展或人物命運的心理活動,引人入勝。

  24、伏筆:對作品中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預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適合的實際給予呼應,以收到前後連貫、結構嚴謹的效果。

  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表現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在鑑賞現代文閱讀中表現手法:想象、聯想、類比、象徵、烘托、對比、渲染、修辭、抑揚、用典等。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用現代的觀點來說,主要的有三種:比擬、誇張、借代等

  二描寫手法:從描寫的物件可分為: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1、人物描寫可分為語言、動作、心理、外貌四個方面; 語言描寫作用: 1、刻畫人物性格;2、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 3、揭示人物的身分與社會地位;4、預示並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反映作品的主題與時代特點。

  心理描寫作用:1、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2、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3、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思想感情;4、深化作品主題。外貌肖像描寫作用:1、刻畫人物性格; 2、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

  3、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

  動作描寫作用:1、顯示人物內心世界。例如:躡手躡腳的走

  2、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作用: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 2、渲染氣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3、場面描寫可分為動景、靜景描寫。從描寫的詳略看,可分為細描和白描。從描寫的方法看,可分為實寫和虛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作用:使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文章生動

  A、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

  B、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三、說明方法與說明方式 說明方法和說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說明性文體中出現。

  一說明方法:一般包括分類別、作比較、用比喻、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引資料、畫圖表、類比、下定義、作詮釋、配圖表等。

  1、舉例子: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 好處: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更生動形象、讀者更明白、增強說服力,更具體、更詳細。 ?

  2、引資料: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等,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

  好處:使文章更具說服力。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引用古詩?使說明文更具詩情畫意 。 ?

  3、作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徵的說明方法。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作比較的時候,可以是同類相比,也可以是異類相比,可以對事物進行“橫比”也可以對事物進行“縱比”。

  好處:突出強調被說明物件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4、列數字: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併力求近似。 好處: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

  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既能準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準確無誤,令讀者信服。 ? 5、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功能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分類別是將複雜的事物說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時事物的特徵、本質需要分成幾點或幾個方面來說明也屬分類別。

  好處:條理清晰、一目瞭然。 ?

  6、打比方: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好處: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徵解說得確切具體、淺顯易懂。使被說明物件更形象、具體。

  7、下定義:用簡明的語言、科學的術語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

  好處:使人們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理解。 ?

  8、作詮釋: 從一個側面,在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一般性的解釋,這種方法叫作詮釋。

  好處: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理解。

  9、畫圖表列圖表:為了把複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採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某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好處:使人一目瞭然。條理清晰

  10、配圖:再說明具體物品時,為了讓讀者對物品有視覺上直觀的感覺。配以具體圖片,可以省去物品外觀的具體描寫。

  二說明方式:一般指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

  平實說明:是指用平易樸實的語言來說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程序、結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配圖表這些說明方法和運用科學術語、專有名詞等;

  生動說明:主要指用華麗的詞藻對說明物件加以描繪、刻畫,使其形象、生動、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運用引言論、用比喻、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詞、副詞、嘆詞等。

  四、論證方法與論證方式

  論證方法和論證方式一般只能在議論性文體中出現,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論證方法: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是擺事實、講道理,另外論證方法還包括對比法、類比法、喻證法、引證法、反證法、歸謬法等。

  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論證方式: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 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閱讀的答題技巧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門見山,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

  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物件+特性。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物件+某種特性 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物件+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或突出,答題格式:強調了„„ 或 突出了„„

  5.反覆:加強語氣, 答題格式:強調了„„

  說明方法:

  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 ×× 例項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分類別:通過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作比較:把___××___和___××__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將__××__比作_××__,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物件/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列數字:用具體的資料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說明語段的作用

  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前文。有時在文章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物件/說明事理的作用。

  結合說明方法談: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物件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物件+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