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常見的預習方法有哪些

  小學的家長最頭疼的事情,莫過於輔導孩子的學習。有心無力,還常常幫倒忙。這是因為孩子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預習方法,家長做的再多也是於事無補,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小學常見的預習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小學常見的預習方法

  1、五步驟預習法

  ⑴疏通。將教材內容先看一遍,疏通文字,大體瞭解教材的意思。

  ⑵摘錄。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抄錄在預習筆記本上,或者在書上有關的地方畫上紅線。

  ⑶質疑。對教材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書邊打上“?”,也可以記在預習筆記本上,以便上課時向老師提問或注意聽老師講解。

  ⑷求解。查詢和閱讀有關參考資料,對提問的問題試著解決。

  ⑸回想。將獨立看過並初步理解的內容回想一遍,課文共講了哪幾個問題,主要思路是什麼,還有哪幾個問題不清楚,等等。

  2、總覽預習法

  總覽預習法就是從整體上粗略地預習,對所學知識大體瞭解,做到心中有數。這種預習法主要是看標題,讀目錄。

  從章節目錄的大小標題中,大致瞭解全書或某些章節的內容。

  有些書的章節下寫有各章節的要點,它們比大小標題具體得多,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各章節論述的中心思想,是運用總覽預習法非常有效的工具。

  3、嘗試預習法

  嘗試預習法,就是按照課文後的思考題目、複習題目或練習題目進行預習,嘗試作答。

  答不出時再預習,預習後再嘗試作答,直至大體掌握為止。

  嘗試預習的關鍵是初步處理教材之後,合上書本,圍繞課後思考題想一想:這一課講了什麼新問題?自己弄懂了沒有?這些新知識與已有知識有什麼聯絡?自己是否已經掌握?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需要上課時聽老師講解?

  這樣思考以後,就可以初步檢查自己的預習效果,進而嘗試做題,發現自己在知識或技巧方面的欠缺,及時對預習的方法或要預習的內容進行改進和調整。

  4、思考預習法

  思考預習法是指一邊讀一邊想,或讀完教材的一節內容後想一想。

  “一邊讀一邊想”是指在閱讀教材的同時,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有關資料和參考書,進行積極的獨立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字斟句酌,努力發掘新舊教材之間的聯絡,儘量讀懂新教材中的每一個新概念。

  “讀完後想想”就是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合上書本,再回過頭來想一想,哪些弄懂了,哪些不明白,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還有疑點,哪些知識與已有知識有聯絡,是怎樣聯絡的,等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想清楚。

  具體採用哪種預習方法,同學們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也可以把自己總結的方法融進上述方法當中,或者感覺自己的方法更有效,以自己的方法為主也未嘗不可。

  這裡套用哲學中的一句話是再合適不過了,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常見的預習技巧

  認真讀書

  先將教材粗讀一遍,領會基本大意,然後再反覆細讀。細讀時,可用彩筆在課本上初步勾劃出重點、難點、疑難問題。

  認真思考

  預習時要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有關參考材料,進行積極的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弄清舊知識的內在聯絡和新內容中的每一個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體會和感受,也可適當地作點批註。

  虛心請教

  在預改頭換面過程中,有些問題雖經過立的思考***包括查資料***,但仍得不到解決,可與同學討論,必要時要向老師、家長或其他人請教,儘量將總是解決在課前,以便課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問題。

  適當做題

  預習時,可適當地做些習題,以及時檢查預習效果和鞏固、深化知識系統。如有可能,還可做些必要的操作,現場觀察、調查研究等,從而為上新課作些必要的準備。

  做好筆記

  寫預習筆記是預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有效預習的建議

  一是要妥善安排時間。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這樣印象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新講課的科目進行重點預習,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學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週要講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

  二是要明確任務。預習總的任務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處理加工,為新課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具體任務,要根據不同科目、不同內容來確定。一般有:

  ***1***鞏固複習舊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記下來。

  ***2***初步理解新課的這部分基本內容是什麼?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識結構上向前跨進了多遠?

  ***3***找出書中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

  ***4***把本課後面的練習嘗試性地做一做,不會做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問。

  三是要看、做、思結合。

  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重要的內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記的就記。

  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做做本課後的練習題。

  思,指看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

  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做好預習工作,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如果以前沒有預習的習慣,現在想改變方法,先預習後上課,一下子全面鋪開,科科課課都搞提前預習,時間就會不夠用,弄得十分緊張,質量也未必能夠有所保證。解決的辦法是:先選一兩門自己學起來感到吃力的學科進行預習試點,等嚐到甜頭,取得經驗後,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再逐漸增加學科,直到全面展開。

  二是預習應在做完當天作業之後進行。時間多時,就多預習幾門,鑽得深一點;否則就少預習幾門,鑽得淺一點。切不可每天學習任務還沒完成就忙著預習,打亂了正常的學習秩序。前面講過,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四個環節組成了每課時的一個圓環,只有當前邊一圈滾過之後,方才能滾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視一個環節而打亂了圓環滾動“軌跡”,影響其它環節的執行。

  三是學習差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聽不懂,課後花大量時間補缺和做作業,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擠不出時間預習。其實,這種同學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預習”上,因為前面一個圓環“欠債”,而影響了下面環節的順利進行。這些同學在短時間內要多吃些苦,在完成每天學習任務之後,加班個把小時預習。這樣做雖然費了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也可以減少許多,時間一長,運轉正常了,學習的被動局面改變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

  四是根據學習的慣性理論,在各門學習成績都很好的情況下,有特殊原因,時間太緊,對自己擅長學科也不一定要課課預習,不是重點、難點的章節也可以不預習。思路照樣聯絡得上,好象鐵軌上留有縫隙,火車照樣通過一樣,但是距離不能太遠,否則就會造成“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