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型有哪些
呢,可能同學們也不是很瞭解吧,快跟小編一起聊瞭解一下吧。
一、說文課
說文課就是教師根據特定的環境和某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臨時出題或給出一定的範圍,要求學生構思一至二分鐘,然後說一至五分鐘,最後由師生共評共賞的一種課堂型別。這種課型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創新思維,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改變以往教師限題、講題的陳規舊習,既鍛鍊了學生說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可謂一石三鳥。
記得今年三月下旬,天降尺厚瑞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蓬鬆鬆的樹掛,白皚皚的積雪,列車一聲長鳴。頑皮的學子此時或觸景生情,賞雪賦詩;或三五成群,臨雪高歌;或課間結伍,甩雪嬉戲;……啊,好一個雪國熱鬧鎮!
有感於此情此景,我設定了一個說文課,以“瑞雪飄飛”為話題,讓學生構思、說文。學生頗感興趣,積極動腦思考。限定時間結束後,我便啟發學生主動說文。記得當時同學們踴躍發言,氣氛相當活躍。在眾多的說文中,學生焦瑛瑛的文說得最為精彩。茲錄如下:
春·雪
風,輕輕的吹開了春的大門,把沉睡的大地喚醒;雨,慢慢地拉開了春的序幕,為荒涼的大地梳洗;可是雪來幹什麼?為大地穿衣服嗎?忽如其來的大雪,將剛剛甦醒過來的大地又一次掩蓋在銀色的棉被下。望著沒膝的大雪,我想起姥姥曾說過的一句話:“春天來了,並不是冬的逝去,因為春是冬的延續。”
那年也是這樣,陽春三月,下起了雪。我和姥姥坐在窗前,看著翎毛般飄落的大雪,母孫都無語。我在幻想雪停後與同伴們在雪地裡嬉戲的場景,姥姥只是攥著我的手,牢牢地,像是怕我消失一樣,我心安理得地讓姥姥那大而溫暖的手攥著,像是泊進了世界上最安全舒心的港灣,只聽見廚房裡關不緊的水龍頭在嘀嘀嗒嗒地哼唱著。姥姥打破了沉靜,跟我講起她與春雪的淵緣。姥姥的父親被國民黨打死那天,雪在哭泣;姥姥出嫁那天,雪在哭泣;舅舅出生那天,雪來道喜;出生四天的我來到這個家時,雪來道喜……姥姥講得十分入神,直到眼角顯出星的光芒。她回頭看我這個年輕的聽眾,接著說:“你要知道,春天來了,並不意味著冬的逝去,因為還有春,春是冬的延續。”我想姥姥太感傷了,聳了聳肩,向窗外看去,只有廚房的自來水在講述著無人聽懂的故事。
又是一年,依然是陽春三月下起了大雪。這一年,姥姥病重了,嚴重到飯吃不了,水喝不了,話也說不了的程度。我癱坐在姥姥身旁,用力地攥著她的手,牢牢地,就像當年她攥著我的手一樣。姥姥用力地對我笑了,笑得好艱難。這時我哭了,淚如雨下,朦朧中看到姥姥在掙扎,只感到臉上的眼淚被姥姥那隻依然溫暖的手抹乾。我停了下來,只見她搖搖頭,用盡渾身力氣指了指窗外。我知道姥姥喜歡雪,便拭去了窗上的水氣。窗外大雪紛飛,姥姥用力地哼哼,可我最終沒能明白她想說什麼……第二天早晨,姥姥在雪中駛向天堂!我依然癱坐在姥姥身旁,攥著那“溫暖”的手,看著窗外的雪。她那掙扎的神態,用力哼哼的表情,在我腦海中閃來閃去,“……春是冬的延續,是冬的延續”的聲音,在我耳畔迴盪。我明白了,終於明白了,“春天來了,並不意味著冬的逝去,因為春是冬的延續;您去世了,但您的生命,您的靈魂並未消失,因為還有我,我是您生命的延續!”
今天,陽春三月又下起了雪,姥姥,您看到了嗎?
這篇題為《春·雪》的文章,通過描繪春雪的紛紛揚揚,穿插“我”和姥姥的一段往事,援引姥姥的一段箴言:“你要知道,春天來了,並不意味著冬的逝去,因為還有春,春是冬的延續。”全文由此拓展出“春天來了,並不意味著冬的逝去,因為春是冬的延續;您去逝了,但您的生命,您的靈魂並未消失,因為還有我,我是您生命的延續”的哲理。
這並非一篇純粹的寫景文字,而是將景、事、人、理融於一爐,在立意上頗有深度,構思巧妙,足見說文者的文章修養。雖然語言還缺乏錘鍊,但在課堂上僅以幾分鐘構思,幾分鐘說講,竟能夠說出如此有見地的文章,實屬難能可貴。
由此,我得出這樣的體會:對學生作文不放心,限題、講題的陳腐模式必須改變,必須鼓勵學生多觀察,勤思考,多練筆,學生的創造力自會迸發出來,教師必須擔當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
二、質疑課
所謂質疑課,就是教師依據所講授的內容,巧妙地引導學生對那些尚不理解的內容,或理解不深透的內容,或需要拓寬拓深的內容等加以質疑,教師予以精當地點拔、解疑的課堂型別。
追本溯源,質疑課發軔於“至聖先師”孔子。孔子的教學,大多屬於此種課型。此種課型對施教者的要求相當高,首先就是對知識的要求,其次是對教師駕御課堂能力的要求。它要求教師針對本節課的內容,將知識和方法準備全面、到位,堅決杜絕教學中出現“卡殼”現象,師生必須做到有疑必問,有問必答,上出高質量的語文課。
嘗試這種課型之前,我曾顧慮重重,總怕被學生問住,下不來臺,丟了面子。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難的課型也應該有人去嘗試,何況前人又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楷範,自己又有志於教育教改的偉大事業呢?於是,這種課型終於被嘗試起來。
今年三月十九日語文課,在處理完《漢書·蘇武傳》的閱讀訓練之後,針對本段文字的內容,我設定了質疑課,要求學生就段內內容質疑。茲錄如下:
學生一:“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海”指何處?
師:“海”指匈奴境內的一片大水域,即今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為世界上最深的斷層湖。
學生二:“扶輦下除,觸柱折轅”中“除”字是什麼意思?
師:“除”古代指殿階,與今義不同,今義為“除非、開除”。
學生三:“區脫捕得雲中生口”中“雲中”什麼意思?
師:“雲中”是漢代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即此。
學生四:“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中“死亡”何解?
師:這句話要注意節拍***停頓***,讀作“子為父死/亡所恨”,“亡”通“無”,“死亡”古今詞義不同。
學生五:“武聞之,南鄉號哭”,“南鄉”不懂。
師:“鄉”通“向”,“南鄉”是向著南方,為賓語前置句。
學生六:“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過”字不懂。
師:“過”為“拜訪”,今義為“路過”,古今詞義不同。
……
學生質疑的知識五花八門,有古漢語知識,有歷史上的地理知識,凡是他們不懂的,都成了他們質疑的內容。上學期我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也曾嘗試了這種課型,如這堂課一樣,學生質疑踴躍,提出了好多令我沒有想到的問題,幸虧我平時愛讀書,學生所提問題均在我知識儲備的範圍內,師生質疑、解疑順利,達到了預期效果。
質疑課給了我這樣一個啟示:第一,教師必須處理好桶水與碗水的關係,平時博覽群書,知識功底深厚,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渴求,也才不會出現“卡殼”現象。第二,質疑課也應重點突出,不能面面俱到。質疑課上,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知識,如影響解答閱讀題的知識;其次才是影響全文理解的那些知識,要求學生有重點地質疑,教師解答也要先重點,後其他,堅決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否則,質疑課就會成為主次不分的糊塗課。
三、討論課
討論課是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針對關鍵性問題或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設定討論或辯論,以達到理愈辯愈明目的的課型。教師必須成為引導、駕御這類課型,開啟學生智力、思維的導航人。
在學習《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齣戲劇時,我設定了一次討論課,議題是:劇中涉及的三個人物——羅密歐、朱麗葉和帕里斯,你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多數同學均從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觀點,即莎士比亞的觀點出發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趙斌同學卻提出了自己迥異於他人的觀點:“我既不喜歡羅密歐與朱麗葉,更不贊成帕里斯。理由如下: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愛情忠貞不渝,令人稱羨,但二人為此而殉情不值得;帕里斯在朱麗葉不愛的情況下一廂情願更不值得。因為人的一生,生活是多方面的,除了愛情,尚有親情、友情,尚有父母兄弟和朋友等,人不能僅僅為愛情而活著,生活的意義應該是多方面的。居里夫人與丈夫的愛情不可謂不纏綿,但當丈夫因車禍離她而去後,這位偉大的女性並沒有萎靡不振,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發現鐳的不朽事業上,並因此而兩度榮獲諾貝爾獎,還為人類的和平事業奔走呼告。因此,我覺得羅密歐等三人的思想和生活太狹隘了,我們中學生應該放眼於祖國和民族,應該‘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少纏綿於個人的感情,勤奮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趙斌同學的發言立即引來了大多數同學的驚奇和反對,認為她出口千言,離題萬里。她的這個觀點也令我驚訝,雖然超出題外,但它卻表明了學生頗有思想,頗有見解。依照新課標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觀點,我當堂就給予了特殊的題外的肯定與鼓勵。
這節課後,我頗有所思:我們的學生是有感情,有理想,有頭腦,能夠正確判別事物的高中生,我們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授課方式,不知害了多少學生,壓抑、鉗制了學生多少精闢獨到的見解。做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我們必須經常設定這樣的討論課,多鼓勵學生思考,發表不同意見,儘可能地開啟他們的思維,不論說得正確與否,都要積極鼓勵,正確引導,不要怕出現不同意見,更不能包辦代替,以各種方式壓抑他們。只要我們開啟、引導得當,都會點燃他們思想的火花,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既有益於我們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更有益於開拓、創新人才的培養,何樂而不為呢?
說文課、質疑課和討論課,只是我嘗試教學改革長征中的初試,既有興奮的啟示,又存在著諸多不足,但它們畢竟為我今後的教改實踐奠定了基礎,是十分有益的嘗試。有道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些有益的嘗試,必將激勵我在語文教改的征途上,揚鞭催馬,跨向新的更加巨集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