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姓的來源介紹
嵇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94位,也是現代中國不常見的姓氏之一,關於其起源有源於姒姓、由稽氏而來等說法,得姓始祖可能是季杼。關於嵇姓人物,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三國人物嵇康了。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嵇姓起源
1.源出於姒姓。會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諸侯開大會的地方,禹死後也葬在會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後,封庶子無餘在會稽主持禹廟的祭祀,稱會稽氏。會稽氏在西漢初年被遷往嵇山***今安徽渦陽縣北***,並改稱為嵇氏。
2.由稽氏而來。據《元和姓纂》所載,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於會稽,此後有稽氏。至漢代初年,稽氏家族遷往譙郡的嵇山定居,遂改為"嵇"氏。又《文章敘錄》載,嵇康原姓奚氏,由會稽遷往譙郡銍縣,取稽字上半部為"嵇"氏。
3.由鮮卑族複姓改得。據《魏書·官氏志》雲,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統嵇氏,進入中原後改為漢姓嵇氏。
得姓始祖
季杼。嵇姓是禹的後代。根據《元和姓纂》所記載,大約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後,葬在會稽山,夏帝少康繼位後,又將庶子季杼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孫稱為會稽氏。到了西漢初年,會稽氏遷往譙郡的稽山,即現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為姓,稱嵇氏。另一種說法,根據《文帝敘錄》上的記載,稽康本姓奚,會稽人,由會稽遷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西***,取會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為“嵇”,而稱嵇氏。二則雖稍有出入,然嵇源於稽則一。故嵇氏後裔尊季杼為嵇姓的得姓始祖。
嵇姓家族文化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譙國堂:以望立堂。廣陵堂:嵇康被司馬氏所殺,臨刑這天,嵇康要來一架古琴,調好後,開始彈《廣陵散》,霎時間,刑場上一片安靜,琴曲昂揚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悠長,縈迴低囀。彈畢,嵇康長嘆一聲:"過去袁孝尼要跟我學《廣陵散》,我總是不肯教他,從此《廣陵散》絕矣!"後人因稱廣陵堂。竹林堂:資料有待補充。宋遺堂:資料有待補充。
嵇姓名人
嵇康: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三十九歲。
嵇留山,名永仁,遷錫二始祖,南渡穎十九世孫,康四十二世孫。生於明崇禎十年***1637***,卒於康熙十五年***1676***。自幼隨父覲南***名廷用***僑居金陵白下區,後遷無錫定居。留山少負才華,受業東溪***張鞠存***先生門下,十六歲入蘇州縣學,為廩生。凡天文、象緯、兵、刑、禮、樂、河渠***水利***、荒政***防災、救災***,無不條分縷析。旁及岐黃,濟人之術,也無不精。為詩、古文詞皆發於至性,往往為人傳誦,有《葭林堂詩》、《竹林集》。好從士大夫遊,論國家典故、六曹奏章,有《集政備要》以便仕官給諫,有《東田醫補》四卷。然屢試不第,鬱郁不得志;於是‘以親老昆弟未志室,出就館穀’‘欲退耕樑溪之野,賣藥金昌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