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效課堂的五大關鍵點

     高效課堂被教育者如此重視,是因為可以最大幅度提升單位時間效益,讓每一分鐘都有價值有意義。老師們都希望通過構建高效課堂來達到自己的教學指標,那麼該如何去構建高效課堂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師為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軍事上曾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學上也應該不上無準備之課。在課堂教學中,要想達到高效,必須對本堂課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組織活動的方式等有細緻的考慮;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程度、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等有充分的瞭解和預見。這樣,上起課來才能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效率自然高。

  二、選擇合適的課堂組織形式。

  不同的教師,有自己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教,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樣。我認為,這主要取決於教師是否瞭解學生,是否能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設計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高,學習效率也就高了。至於具體的教學方式的確定採用何種方式最適合,需要教師在日常上課時不斷摸索。

  另外,教師要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學生累了或不感興趣,思維不活躍了,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達到高效。

  三、建立師生間的默契。

  要想高效率地上好課,沒有學生的“配合”,是不可能做到的。這裡講求的是師生間的默契和互動。在課堂上,把學生作為主體是達成高效課堂的首要條件,如果擺不正這個位置,一切都是空的。經常在聽課時看到教師在激情四射地講學生在下面麻木地應和,這樣的課僅僅是教師的表演而已,學生也就成為了表演的道具,這樣的課堂是不會有什麼效率而言的,最多是教師表演的好壞,而學生呢?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演不好自己的角色,課堂肯定不會有效果,更別說高效了。

  四、高效要適度。

  高效意味著在單位時間內講授、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但是,這也要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並非內容越多越好,而且還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能力。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習慣也影響著課堂效率。教師應在平時教學中,向學生講解傳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養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課堂的教學很有幫助。如課前學生會自覺地充分地預習,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就會節約很多時間,效率也就提高了。

  學習高效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生成、不斷追求的過程,而且會因老師而異、因學生而異、因教學內容和目標而異。最關鍵的是教師要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和變通能力。相信,只要各位老師不斷思考、不斷研究,自己的課堂會越來越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