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學主觀題複習

  主觀題是高考政治的重要題型,是高考政治複習的重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典例分析

  題型一:運用所學的××原理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

  此類題型的特點是運用給定原理,分析闡明某一實際問題;不需要學生分析其內含的哲學依據。答題時應採取“三步曲”:

  第一步:理解題意,分開答,答出原理的具體內容;說明某一實際問題的含義或性質。

  第二步:聯絡答。把原理和實際問題聯絡起來,運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實際問題***具體***,說明理論上的科學性、政治上的正確性、實踐上的有效性。

  第三步:綜合答,承前啟後,得出結論,明確表態。

  【例題】中共十五大報告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

  請用主次矛盾的原理加以分析說明為什麼要把發展生產力擺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參考答案】***1複雜事物包含的多個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次要矛盾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還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2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抓重點就是要抓住這個主要矛盾。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只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域性,有效地促進社會各種矛盾的解決,才能統籌兼顧,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題型二: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

  此類題型的特點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識範圍,所要運用的知識在設問中也無明確的體現,需要考生自己去體會、去分析。這類試題往往難度大,能力要求高,學生感覺無從入手,或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或“蠻不講理”,廢話連篇。因此要求我們儘量從材料中歸納出符合題意的哲理。答題格式是“原理+方法論+材料”

  【例題】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世界奇蹟,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溫飽問題的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產業結構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了“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並把協調發展列為2004年經濟工作的一項總體要求,在政策、資金上給予保證。

  請從哲學的角度簡要說明黨和政府為何強調我國經濟發展必須“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參考答案】***1***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要求我們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我國經濟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與諸多因素都存在著密切聯絡,因此,我們必須使各個方面“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2***任何事物都是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我們要從整體著眼,同時又要搞好區域性。經濟增長不等於發展,發展是經濟增長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如果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略社會其他方面的相應發展,到一定時候,社會就會面臨不可持續發展的處境。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必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溫飽問題的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產業結構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因此,我們必須把握重點,統籌兼顧。

  題型三: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是如何體現的?

  此題型和題型二一樣,考生需自己根據設問中的指導語和背景材料,選定答題時所用的基礎知識和答題的方向範圍,發揮的自由度大,難度大,靈活性、綜合性強。從答題上看,要善於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所謂歸納,就是命題體現了哪些我們所學的知識點原理,也就是把命題內容翻譯成知識點原理,所謂演繹,即命題材料是怎樣體現你所歸納的知識點原理的,通俗地講,就是理論聯絡實際。

  【例題】某地過去由於對生態環境重視不夠,濫砍濫伐現象嚴重,從8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開始惡化。該地幹部群眾在反思和學習後,作出了實施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經過最近十多年大規模地植樹造林,一個有利於農村經濟和整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體系逐步形成。

  ***1***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2***材料是如何體現這些哲學原理的?

  【參考答案】***1***、上述材料體現的哲理有:事物是普遍聯絡和變化發展的;事物運動的規律是客觀的,違背規律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能夠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絡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2***、①材料中由於亂砍濫伐使生態環境出現惡化的趨勢,後來,由於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戰略使環境逐步好轉,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說明事物是普遍聯絡的和變化發展的。由於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視不夠,濫砍濫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說明規律具有客觀性,違背規律就要受到懲罰。

  ②人們在反思和學習之後,大規模地植樹種草,使生態農業體系逐步形成。說明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能夠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絡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絡。

  ③人們做出實施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進行植樹種草,使生態農業基本形成。體現了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