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筆記應如何做

  上課時間只有45分鐘,老師講的內容確有那麼多,要想全部記住,除了用腦子之外,課堂筆記成了孩子不可或缺的好幫手,但作課堂筆記卻不少一門容易的活兒,很多孩子做筆記很認真,學習效果卻依舊不好,讓我們來說一下

  

  緊跟老師的思路

  即使課前認真地進行了預習,也並不是說聽課時思想就可以放鬆了。

  上課時還是應當適度緊張起來:

  1.認真聽講,緊隨老師講課的思路;

  2.沒聽懂先做個記號,課後再說,先跟上老師的講解;

  3.儘量將老師講的知識當堂消化;

  4.聽課時大腦要如同參加考試一樣機敏、緊張;

  5.記好筆記。筆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書本上沒有的內容;二是聽課時不懂的地方。 總之,老師的思路是一節課的精華。抓住了老師的思路,也就等同於抓住了一節課的精華。

  “前鬆後緊”法

  “前鬆後緊”,是說聽課時前幾分鐘可以鬆弛一點,後頭再緊張起來。一節課45分鐘,一天好幾節課,要想每節課自始至終緊張、專注地聽講,基本不可能。因此,父母可以建議孩子聽課時“前鬆後緊”。

  老師上課時,往往一開始是回顧以前所講內容並引入新的內容,這些一般比較簡單,接下來是較深入的分析和講解,這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據心理學家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續20——25分鐘。超過這個時間,注意力就會下降。如果聽課是“前緊後鬆”,前半節課尚能保持注意力,到了後半節課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開始鬆勁。而課堂教學的內容,後半節才是重頭戲。

  有重點地記下老師講課的內容 對於不同的學科,記筆記有不同的記法。例如數學中的一些概念和定理,書上都有,而且內容完整、語句嚴謹,科學性與邏輯性都很強,所以不必記。著重記老師對概念的解釋,理解上要注意的地方以及解題的技巧等。

  這些內容一定要記:

  1.老師列出的提綱。孩子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老師所講的內容一字不落地記下,所以只需記下老師列出的提綱。

  2.老師強調的重點。

  3.課本上沒有而是老師補充的內容。

  4.結合老師講課的內容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

  5.記疑點:對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有疑問應及時記下。

  6.記方法:勤記老師講的解題技巧、思路及方法。

  7.記總結:注意記住老師的課後總結,這對於濃縮一堂課的內容,找出重點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絡,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融會貫通課堂內容都很有作用。

  整理筆記“七步法”

  第一步,憶“趁熱打鐵”,課後即抓緊時間,對照書本、筆記,及時回憶有關的資訊。實在憶不起來,可以借同學的筆記參看。這是整理筆記的重要前提,為筆記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補課堂上所做的筆記,因為是要跟著老師講課的速度進行的,而講課速度要較記錄速度快,於是筆記就會出現缺漏、跳躍、省略甚至符號代文字等情況。在憶的基礎上,及時作修補,使筆記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仔細審閱筆記,對錯字、錯句及其他不夠確切的地方進行修改。其中,特別要注意與解答課後練習,與教學***學習***目的有關的內容的修改,使筆記有“準確性”。

  第四步,編用統一的序號,對筆記內容進行提綱式的、邏輯性的排列,註明號碼,梳理好整理筆記的先後順序,使筆記有“條理性”。

  第五步,分以文字***最好用紅筆***或符號、代號等劃分筆記內容的類別。如,以語文為例,哪些是字詞類,哪些是作家與作品類,哪些作品***課文***是分析類,哪些是問題質疑、探討類,哪些是課後練習題解答,等等。為分類摘抄做好準備,使筆記有“系統性”。

  第六步,舍省略無關緊要的筆記內容,使筆記有“簡明性”。

  第七步,記分類抄錄經過整理的筆記。同類的知識,抄在同一筆記本,或一本筆記的同一部分裡,也可以用卡片分類抄錄。這樣,日後複習、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綱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筆記有“資料性”。

  如何加大學習效率

  假定要重複練習某個作業20次,若在一天內持續20次的反覆練習,可能每次平均要花費30分鐘,而且重複的練習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引起情緒波動,降低學習效果。若每天練習兩次,分成十天完成,那麼每次所花的時間只需20分鐘,效果也更好。

  優勢科目和劣勢科目交替學習,這是學習時間安排上的一個基本準則。

  “心之官則思”,思維要靠大腦,學習是個艱苦勞動的過程。要使大腦神經細胞正常工作,必須保證腦細胞的新陳代謝。所以在時間安排上,不要長時間地從事單一的活動。自學時應該像學校的課時安排一樣,學習一段時間應安排一點休息間隙。對學習科目的安排,要注意文理科交替,相近的學習內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學習。同時,要掌握自己的生物節律,協調好學習和娛樂活動時間,應根據自己一天的大腦活動規律合理地設計與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