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導學案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教師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探索出更為完善的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語文運用導學案教學一

  一、課前運用導學案,促進學生掌握預習方法

  導學案適合在中、高年段學生的語文學習,能給學生指明學習方向,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就像無聲的老師在指引學生。在學案目標的引導下,學生會自主地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獲取新知。在不斷的良性自主學習狀態下,學生就會輕鬆地逐漸掌握一定的學習技能。如:在蒐集資料中,學生就提高了識別判斷資訊、組織資料、整合資訊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堂使用導學案,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方法

  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差,尤其是農村學生,他們的父母多數是農民,既沒時間,也沒有能力教育、輔導子女學習。加上學習環境差,家長缺乏對孩子智力投資意識,大部分家庭沒有電腦,也不像城市孩子擁有那麼多課外讀物,學生缺少文化資訊來源,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薄弱、知識面窄,課餘生活極其單調。學生想自主學習卻缺乏必要的方法、習慣和能力,學生的課堂學習總是落後於老師的教學,跟不上老師的思維,所以,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只能強制灌輸,當我們使用了導學案,就可以從預習抓起,課前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教師就可以根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所教教材特點,設計一種適合引導學生課堂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的導學案了。

  三、課後活用導學案,促進教學拓展延伸

  導學案要始終體現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這種思想需要通過學案體現,教師的講授又不能書面化,這需要有個轉化。如何轉化這一問題,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學習,課後要反思學生的認知活動,課堂中能否突出教材的內容、教學重點、落實三維目標,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是否很好體現,課堂是否關注課程的生成,學生參與學習的面、深度、廣度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當然,小學語文的導學案要體現多練、多讀、多悟,教師在學生充分自學、合作學習後,及時總結識點、學習方法、寫作規律、教學關鍵,當堂檢測學習效果,及時發現學生是否達到的學習目標,便於當時輔導、指導,再組織自學等。

  語文運用導學案教學二

  一、課前預習明確化

  許多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對待語文學科亦然。有的學生認為語文學起來容易,上課聽老師講講就行了。許多學生沒有把課文認真地讀上一兩遍,對課文的理解不深入。上課時老師講得再好他也感受不深,不會引起共鳴。而且學生的課前預習並沒有具體的任務目標,只是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是比較籠統的,學生也會覺得無從下手。而導學案的應用則可以把每一課的預習知識都能用題目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有利於學生清晰地瞭解本課的學習程式。

  如導學案上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法、學法等。從基礎的字音、字形、文學常識的積累到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等,都需要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查詞典、讀課文、找資料才能解決。這一過程很重要,老師的講解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二、方法指導具體化

  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這樣的現象:重知識傳授,輕方法指導。每節課老師都非常重視基礎知識的識記、默寫,然後分析課文,無法走出傳統課堂的桎梏。我們都懂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我們老師需要的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導學案中不但列出具體的學習方法,在整個學案的設計中也滲透著諸多學習方法。

  如在導學案的每個題目的後面都要跟“方法點撥”,如《背影》一課的導學案中有對課文精要語段“爸爸買橘子”的分析。學生都能夠把描寫“爸爸”爬月臺的動詞找出來,在賞析的時候要有具體的方法指導,才能讓學生有章可循。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動詞是寫誰的,答題的時候要找準方向。本段就是動詞的作用就是:“生動形象細緻地描寫了‘爸爸’的動作,表現了‘爸爸’買橘子的不容易,愛子之深。動詞的運用也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感動。”

  教給學生具體的方法,有利於學生自主拓展學習的範圍,擴大知識面。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對其終身學習都是有益的。

  語文運用導學案教學三

  第一,指向明確。導學案設計的問題應當言辭精確,意思清楚明瞭,不會讓學生產生歧義,使學生看到問題後就知道問的是什麼,應當從哪個角度思考。例如:設計《金色花》的導學案時,教師設計瞭如下問題,“孩子總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孩子變成金色花以後,為什麼要瞞著媽媽?”第一個問題使孩子天真活潑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動,第二個問題的目的在於啟發學生,讓其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真摯無私的,孩子對父母的愛亦是如此。

  第二,難度適中。問題是鍛鍊學生思維的方式之一,問題的設計要科學合理,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問題太難,不僅無法鍛鍊學生的思維,反而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產生負面情緒,不利於教學工作的開展;問題太簡單,則又無法發揮問題的作用,體現問題的價值,而且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得不償失。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條理、有層次地設計問題。例如:設計《在山的那邊》的導學案時,教師設計瞭如下問題,“山的那邊是什麼?”、“那邊的海與這邊的有什麼不同?”通過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從“是什麼”想到了“怎麼做”,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逐步靠近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學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須跨越障礙,克服艱難險阻。

  第三,重點突出。語文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選的結果,每篇文章都有重點知識需要我們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是一個優秀導學案必備的要素。設計方式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把握文章重點內容,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第四,探究價值。一個問題如果不能訓練學生的思維,那麼就不具有探究價值。教師設計問題時,可以故意設定懸念、直題曲問,以此來增加思維的容量,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在鍛鍊學生思維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汲取知識,從而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