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股票的估值

  股票估值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影響的因素很多,沒有全球統一的標準,分為絕對估值、相對估值和聯合估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影響股票估值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每股收益、行業市盈率、流通股本、每股淨資產、每股淨資產增長率等指標。

  股票估值分為絕對估值、相對估值和聯合估值。

  絕對估值:

  絕對估值***absolute valuation***是通過對上市公司歷史及當前的基本面的分析和對未來反應公司經營狀況的財務資料的預測獲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絕對估值的方法

  一是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二是B-S期權定價模型***主要應用於期權定價、權證定價等***。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DDM和DCF,而DCF估值模型中,最廣泛應用的就是FCFE股權自由現金流模型。

  相對估值:

  相對估值是使用市盈率、市淨率、市售率、市現率等價格指標與其它多隻股票***對比系***進行對比,如果低於對比系的相應的指標值的平均值,股票價格被低估,股價將很有希望上漲,使得指標迴歸對比系的平均值。

  相對估值包括PE、PB、PEG、EV/EBITDA等估值法。通常的做法是對比,一個是和該公司歷史資料進行對比,二是和國內同行業企業的資料進行對比,確定它的位置,三是和國際上的***特別是香港和美國***同行業重點企業資料進行對比。

  聯合估值:

  聯合估值是結合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尋找同時股價和相對指標都被低估的股票,這種股票的價格最有希望上漲。

  散戶如何判斷股票估值的高和低

  我們每天都在市盈率***PE***,市淨率***PB***,市銷率***PS***這些概念。也用這些引數說到“高估”、“低估”, 那麼,這裡就說說這些 “倍數” 數字的商業本質和含義。

  我們來看看PE=10 ***PB=10,PS=10***和PE=200***PB=200,PS=200***的商業含義分別是什麼?***下面的比率指標均指LYR指標,即以上一年度期末財務資料計算出來的“靜態指標”***。

  根據市場比率引數的定義,

  PE=當前市值淨利潤;PB=當前市值淨資產;PS=當前市值收入總額。

  按照這個定義,PE=10,就表示投資者用10倍的價錢買了上市公司上年度的全部淨利潤;PE=200,就表示投資者用200倍的價錢買了上市公司上年度的全部淨利潤;換句話說,假設上市公司每年盈利保持不變的話,PE=10,投資者可以用10年的時間收回全部投資成本***10年後將全部淨利潤都分配給投資者***;PE=200, 意味著投資者需要用200年的時間才可以收回全部投資。很顯然,當其它條件相同時,買PE=10的公司要比買PE=200的公司便宜了20倍!

  同理,當PB=10時,意味著投資者用10倍的價錢買了上市公司的全部淨資產,當PB=200時,意味著投資者用200倍的價錢買了上市公司的全部淨資產。

  當PS=10時,意味著投資者用10倍的價錢買了上市公司的全部銷售額,假設該上市公司的稅後淨利率是10%,那麼PS=10,就意味著PE=100,也就意味著投資者用100倍的價錢買了上市公司的全部淨利率,如果公司每年淨利潤保持不變,投資者需要100年的時間才能收回全部投資成本。

  股票估值的真正底線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很多歐美投資者已經對長期信奉的投資理念進行了調整。我把它歸納為以下4點:

  ***1***更看重公司的質量,看淡增長***結果:投資者開始偏愛大,老,穩健的,現金流強勁的公司***,

  ***2***更看重目前的收益,看淡未來的潛力***結果:新興市場失去了不少光澤***,

  ***3***看重現金,看淡故事***結果:高息股大漲。投資者開始用更加懷疑的眼光看待高負債的公司和不斷需要資本支出的公司***。

  ***4***債券得寵,股票失寵。

  這究竟是一個宗教性的變化,還是風格上的調整?我不知道。

  如果我買股票的目的是為了用更高的價格賣給下家,那麼我的命運就被捏在了下家手裡:如果下家要等好幾年才出現,甚至永遠不出現呢?如果下家對價格更挑剔,出價低於我的成本呢?

  如果完全不依賴下家,那才叫無欲則剛,那才是估值的底線。基於"求人不如求己"的信念,我們怎樣給企業估值?我覺得,我們要回到巴菲特的一個邏輯:股票也是債券,是一個不需要歸還的債券,比普通債券更波動,更危險。

  基於上述,我們會要求股票的息率不低於普通債券或者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如果低於,那麼我們就要通過股價的下跌來倒逼,使股票的息率達到某個起碼的水平。此外,如果我們想完全擺脫下家的控制,我們在投資之前就要想清楚一件事:我們投資的前提是,所投資的公司究竟是繼續上市,還是退市都一樣。有人說,流動性的意義在於可以隨時撒腿就跑。但這種思維容易使我們降低投資的標準,帶有投機性,也就不自覺地把命運交給了下家。

  現代財務學的結論之一是,現金究竟是留在公司裡,還是分給股東都是一樣的,因為公司就是股東們的公司。但是現實一直在挑戰這個理論。大股東有各種先天優勢,有控制權和簽單權,有各種手法耍弄其他股東們。這種地位與小股東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如果我們的公司要排隊上市,顯然這個價格對他們來講是很不錯的。而在一個估值合理的股市,公司應該對上市與否無所謂。你想想我們還有多少距離。

  在一個農貿市場,如果菜農賣韭菜的價格底線是每斤5元,而我們走上前去,高呼5元太低,堅持要付28元錢。菜農當然會驚喜,還會加大生產,直到價格跌倒5元附近。聽起來,這象阿拉伯之夜的故事嗎?其實,這些年,這部電影天天上映。

  採用新的邏輯,投資者將會錯過大量的好機會。但是,他們也會因此躲開大量的地雷。在經過了過去十年的創傷之後,歐美投資者好象更願意錯過大量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