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存在問題分析
近年來女大學生就業率一直低於男大學生,尤其是初次就業率。根據全國各地高校、科研機構的調查顯示,她們初次就業時間拖延,初次就業率低,預期收入與現實收入之間的差距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女大學生就業存在問題,供大家參考!
女大學生就業存在問題
1 就業率低,就業質量低
近年來女大學生就業率一直低於男大學生,尤其是初次就業率。根據全國各地高校、科研機構的調查顯示,她們初次就業時間拖延,初次就業率低,預期收入與現實收入之間的差距大。雖然大部分女大學生在校成績相對於男生更加優秀,專業知識掌握的更好,但在工作上存在能力方面缺乏訓練、實踐能力較差、知識與能力脫節;依賴性較大、社會交往能力不強;就業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與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問題,難以在工作中獨當一面,這些都是女大學生就業的隱性阻礙。因而,大部分女生雖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但在工作崗位中,特別是一些對實踐性要求較強的工作崗位上處於劣勢。
2 職業性別隔離,就業領域受限
女大學生就業由於受到性別及傳統形象定位影響,一般主動或被動選擇比較傳統的女性職業,如餐飲、服務、文祕等。就業領域受限,且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專業技能少,對學歷要求也不高。這不僅使得女大學生就業難度增加,而且就業後工資較低,大大打擊了她們的就業積極性。
近年來,雖然我國社會不斷髮展,思想、教育不斷進步,但女大學生的就業範圍並沒有隨著社會思想進步及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而做出相應的拓展,在一些薪資、福利、就業門檻較高的行業,如黨政機關、科研機構中,女大學生就業比率仍然普遍偏低。而建築、水利、運輸等行業又考慮到女大學生的體力及生理等各種原因,排斥聘用女大學生就職,使得女性工作範圍大大縮小。這嚴重影響了女大學生就業,致使在就業結構中,女大學生的地位明顯低於男性。
3 雙重錄用標準,就業、就職受阻
在導致高校女大學生就業難的諸多因素中,性別歧視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因素。由於傳統觀念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等觀念在當今社會中仍存在很大影響,尤其是對決策者和管理者的影響仍舊很大。而且社會上對男女的不同角色定位潛移默化中造成性別不平等現象,男性的社會形象是有能力、事業心強,在就業中更容易獲得成功。女性則不然,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都或顯性或隱性的要求優先錄用男生或只錄用男生,在實際操作中對男女也存在著雙重標準。這直接導致了男女求職者起點不平等,縮小了女性求職成功的機會,是女生求職、就業受阻。
4 承受力差,就業心理準備不足
女性一般心理素質欠佳,承受能力較差,遇事情緒波動比較大,就業心理準備不足,有時不能冷靜客觀處事。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觀念,又使得一般家庭與社會對女孩的期望值低於男孩,這導致部分女大學生獨立自主意識、競爭就業意識較差,求職過程中比較依賴家人或社會關係,缺乏自立自強的個性特徵,使得女大學生就業受阻;部分女大學生不能給自己正確定位,期望過高與現實能力有差距,一旦求職受挫容易使她們產生極大的心理情緒落差和強烈的自卑感,導致自身缺乏自信,對求職產生恐懼,嚴重影響就業。
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1 期望過高,在擇業與就業方面存在不切實際的想法
許多女大學生初次接觸社會,對社會和就業單位存在一定的幻想,對工作的期望值偏高。在工作之初,不能根據自身實際條件和社會現實進行職業定位,盲目從眾,在求職過程中傾向於選擇銀行、人力、行政、教育、服務類工作,而專業結構的侷限性又使這些職業領域過於擁擠,無疑自己縮小了自身的就業空間。此外,求職過程中部分女大學生一味追求穩定性,對工作內容、薪資、環境、地點過分挑剔;為了一時的安逸,頻繁更換工作,不注重積累,不為以後的發展考慮。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大學生就業的阻力。
2 傳統角色定位和社會性別歧視嚴重影響女性職業角色
中國的傳統觀念為女性的角色定位對女性就業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大多數人對女性的工作能力有所懷疑,認為女性應主內,致力於家庭,而非進入社會打拼。這也是用人單位或多或少的有男士優先甚至僅限男士招聘要求的原因之一,對女性的成功就業有一定的阻礙。
另外,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和女性自身的安逸、依賴心理,致使部分女大學生潛意識將自己的職業定位限定在文祕、銀行、教育、服務等領域,對於那些冒險、挑戰性強、待遇優厚的高層崗位很少涉足,導致女性的職業地位低於男性,對其就業造成一定困難。
3 用人單位過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企業招聘人才的目的在於利用員工自身的優勢和能力,為企業創造最大的經濟利潤。在現階段我國並沒有相關的女性生育基金補助制度的情況下,在男女員工所創造的經濟價值相同的情況下,企業聘請一個女性員工所要承擔的經濟支出要比男性高很多。況且企業在承擔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內的工資、福利之餘還要尋找員工補齊崗位,這無疑增加了員工的招聘、培訓、工資費用。此外,企業對女大學生婚後、育後牽絆過多,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等問題也有所擔心,這些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時更傾向選擇男性工作者,排斥女大學生。
4 就業法規政策不夠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部有關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法律、政策,《勞動法》《婦女法》等多部法律也規定婦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擁有平等選擇職業的權利,但由於沒有具體的配套措施,且對勞動力市場缺乏監督和管理,導致一些用人單位利用法規政策的漏洞,頻頻拒絕女大學生的就業求職要求。因而政策、法規在現實生活中可用性較低,對女性、女大學生平等就業幫助較少。
另外, 我國目前缺乏女性生育基金補助制度。許多用人單位考慮到女性在生育期間無法正常上班會對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因而企業在招聘時更願意招聘男性職員,這是女性、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5 個人心理因素對就業有重大影響
5.1 焦慮心理
女大學生容易產生的就業心理中,最普遍、最嚴重的就是焦慮心理。當就業問題擺在面前需要自己面對、解決甚至做出判斷時,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和工作準備,她們往往會產生一定的焦慮心理,這直接影響到她們的就業成功率。
5.2 從眾心理
女大學生在求職初期往往目標、方向不明確,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職業。在求職過程中常常出現盲目從眾心理,隨之產生跟風等一系列不良現象。這一現象將導致一些產業職位求職過於擁擠,另一些則無人問津,大大提高了失業率。
5.3 自卑心理
普遍存在的社會性別歧視、傳統價值觀念對女性工作能力的偏見、用人單位高標準、高要求錄用女大學生等因素不僅導致女大學生就業層次和就業率偏低,而且嚴重打擊了她們的自信心。這一系列的求職障礙使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容易對自己能力和競爭力產生懷疑,喪失自信心,從而導致多次求職受挫甚至還未參與就業競爭就產生自卑心理。
5.4 逃避心理
女性一般存在軟弱面,心理素質欠佳,承受能力較差,尤其在面對強大的就業壓力和殘酷的競爭狀況時,一些女大學生由於對自身綜合素質或對自己能力有所懷疑,不能直面就業競爭。選擇逃避等解決方式,避開談論、思考與就業有關的問題,不做相關的準備,不戰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