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考試常見的錯誤有哪些

  歷史科目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科目,想要更好的提高成績,那就要從自己的錯誤開始下手。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考歷史考試常見的錯誤,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歷史考試常見的錯誤

  思維僵化難以延伸

  高中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思維僵化,依賴性強,表現在對已有知識的感知、理解和鞏固時難以形成思維延伸的結果。

  思維不周掛一漏萬

  學生在知識的鞏固、理解與再認再現時,知識重組不到位,組織答案時丟三落四,掛一漏萬。所以學生在有意識地培養思維能力時更應注重思維的精密性,力求思維活動的結果臻於完美。

  思維狹隘片面孤立

  學生在對知識理解與運用時,常常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或者思考問題時只朝一個思路發展,而沒有巨集觀把握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這就要求學生注意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力爭做到思維活動的開闊性、廣泛性和完整性。

  主觀臆斷假設不當

  學生在學習的思維活動過程中,往往容易按照自己主觀設想的情況展開,結果造成失誤。我們提倡積極思維,批判性的思維,但它必須是建立在正確而合理的知識分析的基礎上,即平常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科學嚴謹的分析結合正確的史實來論證假設的可行性,才能儘量避免主觀臆斷。

  思維內斂發散不開

  學生在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既要注意思維的規範性,又要保證答案組織準確到位,通常表現出思維內斂。對此,學生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尋找答案的思維能力。

  脫離情景聯絡不當

  歷史命題越來越注重創設新的試題情景考查學生知識運用與思維應變能力。但學生在處理類似問題時總是覺得該問題似曾相識卻又說不清道不明,最後導致思維遊離於新情景與歷史感性印象之間,從而聯絡不上最佳的答題方案。

  思維紊亂邏輯不嚴

  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其常規思維是以問題中的“疑”為線索,以方法為中介,通過質疑—存疑—釋疑三大步使思維深化,而常見失誤是邏輯思維不嚴密,答題條理混亂。克服這類失誤關鍵在於培養思維的系統性、定量性,要求學生藉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手段進行嚴密的思考從而產生高度概括性、論證性的思維活動結果。

  思維定勢無法變通

  思維定勢對學生的思維活動起著規範性的凝聚與約束作用,使其難以擺脫原有思維意識和觀念的影響,從而在答題解疑的過程中無法變通。

  高三歷史的學習建議

  1.讀歷史教材。“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註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文科生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絡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歷史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歷史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後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絡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文科生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然後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高三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於思考。高三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文科生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閒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絡,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高三歷史概念的要素

  1.人物:文科生掌握名稱***稱謂***,生活時代、國別、民族、主要活動***含結果和影響***。

  2.團體***包括正常、組織***:文科生掌握團體的性質、建立的原因***目的或背景***、時間、地點、創始人***國***、成員***成員國***和成份、宗旨***綱領***、主要活動***含作用***。

  3.事件:包括性質、發生的背景***原因或條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的人物、簡要過程、結果和影響。

  4.戰爭***戰鬥、戰役、會戰***:包括戰爭的性質、爆發背景***原因、目的***、時間、地點、雙方、簡要經過、結果、影響。

  5.會議:包括性質、開會的背景***原因、目的***、時間、地點、與會者***國***、會議的主要議程、決議、影響等。

  6.條約***公約、協定***:包括性質、簽訂背景***目的***,簽訂的時間、地點、簽約國***有時含有簽約人***、內容、影響等。

  7.文獻:包括性質、發表的背景***目的***、發表的時間、作者***或團體***、內容、影響。

  8.制度***政策***:包括性質、制定背景***目的***、時間、制訂者、內容、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