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論文

  審視中國的金融現狀,我們必須加強金融體系各組成部分內部及其相互之間的有效風險配置、資源配置等核心功能,將中央銀行獨立性、貨幣穩定政策及金融穩定政策納入統一框架之下,有效協調貨幣、金融穩定政策,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中央銀行獨立性與貨幣、金融穩定政策協調

  摘要:當今,金融危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為此,金融穩定是當務之急。審視中國的金融現狀,我們必須加強金融體系各組成部分內部及其相互之間的有效風險配置、資源配置等核心功能,將中央銀行獨立性、貨幣穩定政策及金融穩定政策納入統一框架之下,有效協調貨幣、金融穩定政策,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

  關鍵詞:中央銀行獨立性;金融穩定;貨幣穩定

  中圖分類號:F830.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9***05-0044-06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熟資本市場中反覆出現金融恐慌,新興市場不斷髮生區域性金融危機並由此引發社會動盪,金融穩定問題逐步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維護金融穩定日益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標。目前,多數國家已明確規定中央銀行具有維護貨幣穩定與金融穩定兩大職能。《中國人民銀行法》也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是制訂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然而,中央銀行貨幣、金融雙穩定政策在實踐中卻不盡人意,如何實現兩者的有效協調成為學術界廣泛關注的問題。

  一、文獻回顧

  ***一***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

  中央銀行有效發揮職能必然涉及到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問題,目前關於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主要有政治商業週期理論***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和動態非一致理論***dynamic inconsistency***。政治商業週期理論認為,政府和議會對中央銀行的強制干預會使經濟週期波動增加,如果中央銀行順從政府強制干預的意圖,那麼通貨膨脹和產出將出現大幅波動。因此,通過提高中央銀行獨立性,減少政治壓力的介入空間,可以減少無謂的經濟波動。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ydland和Prescort於1977年提出了動態非一致理論,隨後由Barro& Gordon***1983***加以完善。該理論認為在某一時點作出的一項決策,從事後來看已不是最優,因此產生了動態非一致問題。具體而言,由於政府有“天生的”通貨膨脹傾向***inflation bias***,對於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指政府或者政府控制下的銀行***,在公眾依據政府的最初決策形成預期***比如通貨膨脹預期***時,提高通貨膨脹以刺激經濟和就業無疑是最優選擇。如果公眾覺察到政策制定者的違約跡象,就將採取措施避免通貨膨脹可能造成的損失***如要求更高的工資水平***,這樣將導致通貨膨脹提前來臨和惡化,因此必須提高中央銀行的自主性才能有效抑制通貨膨脹。在上述理論影響下,陸續有學者提出了無限期博弈模型***Barro & Gordon,1983***、“保守銀行家”方法***Rogoff,1985***、“委託―代理”模型***Persson & Tabellini、1993,Walsh、1995***、“最優通脹目標制”***Svensson1995***等提高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具體措施。

  ***二***貨幣穩定與金融穩定的關係

  傳統的經濟學觀點並不認為央行在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目標――幣值穩定之間存在取捨關係。因為一般認為金融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通貨膨脹。經驗研究表明,長期而言金融穩定和幣值穩定的確是互相影響的,並且金融危機一般是在價格水平不斷上升後發生的***Bordo et al 2000,Calomiris和Gordon1991***。近年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幣值穩定有可能誘發金融不穩定***Borio和Lowe 2002,Borio,English和Filardo2003***,即“新環境假設”。此觀點認為較低且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容易使人對未來的經濟前景產生過於樂觀的預期,結果促成了資產價格泡沫擴大,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國內學者王自力***2005***研究了金融穩定與貨幣穩定的關係,得出金融穩定與貨幣穩定衝突的短期性、一致的長期性的結論。顯然,目前對金融穩定和貨幣穩定的關係研究仍不成熟,沒有形成公認有效的理論,離指導政策實踐還有距離。

  二、模型構建

  本文研究涉及的金融穩定指銀行體系***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問題,為便於分析,在下文模型中,假定公眾的金融資產以銀行機構負債形式存在,中央銀行的金融穩定政策指通過基礎貨幣發行對銀行機構的流動性支援,此假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的實際情況。中央銀行政策涉及政府、中央銀行、金融機構、公眾四者利益,陸磊***2005***、苗文龍***2006***分別建立二部門和三部門資訊約束博弈模型,分析了各部門之間的作用關係。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將政府、中央銀行、金融機構和公眾統一於一個博弈框架內進行分析,建立四部門博弈模型,分析完全資訊條件下中央銀行獨立性對貨幣穩定、金融穩定政策有效協調的決定和影響。模型中四個博弈方,即政府、央行、金融機構、公眾之間的博弈關係見圖1。

  ***一***各博弈方的效用函式

  1. 政府的決策效用函式。一般來說,政府的經濟政策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而經濟增長往往與物價、就業和國際收支正相關。同時,政府還要考慮政策對社會穩定的影響等非經濟因素。這裡我們將政府決策表示為以下函式:

  Ug=?琢***y-yn***+?茁?駐?子

  政府效用取決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y為實際經濟增長率,yn為自然經濟增長率,?琢***y-yn***為政府的經濟增長效用,?子表示公眾存放於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在公眾全部資產中的比重,?駐?子=?子t-?子t-1。在貨幣金融保持穩定的正常情況下,?子隨經濟發展保持緩慢上升狀態,假定在短期內?駐?子=0,此時貨幣金融穩定狀態不影響社會穩定。如果在短期內?子下降,即?駐?子<0,則表明金融機構財務出現困難,或發生嚴重通貨膨脹,公眾減少持有金融資產數量,即發生擠兌,社會穩定受到嚴重影響。?茁?駐?子即此博弈中政府的社會穩定效用,?駐?子<0時,政府的社會穩定效用為負。?琢、?茁>0,政府要保持?駐?子穩定,在短期內就要避免嚴重通貨膨脹或金融機構破產。受通貨膨脹水平、金融穩定投入、金融機構流動性變化以及持有金融資產收益?子影響,即?駐?子=?子***?仔,r,?駐mf,?駐l***。在此模型中,由於通貨膨脹由貨幣投放量和流動速度干擾決定,貨幣流通速度v由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及交易技術等長期因素決定,假定短期內不發生變動,因此?仔=?仔***?駐m***,?駐m=?駐mf+?駐mp,?駐mf為維持金融穩定發生的貨幣投入,?駐mp為貨幣穩定發生的貨幣投入。由於各家金融機構的競爭使得持有各家金融機構的收益率趨近於金融資產的整體收益水平r,因此可以省略此變數,可以將?駐?子表示為?駐?子=?子***?駐mp,?駐mf,?駐l***。?駐mp越大通貨膨脹水平越高,?子下降越多,<0。金融穩定貨幣投入?駐mf,一方面增強公眾信心、維護金融穩定,即保持?子穩定,同時也會增加貨幣供給,從而提高通貨膨脹水平,即降低?子。本模型假定通常情況下,金融穩定貨幣投入增長引起通貨膨脹對?子帶來的負效應小於金融穩定貨幣投入對?子帶來的正效應,但一旦超出一個臨界值水平,負效應將大於正效應,即<0。

  根據盧卡斯總供給函式,y=yn+?琢***?仔-?仔e***+e,?仔表示實際通貨膨脹率,?仔e表示預期通貨膨脹率。公眾預期通脹率?仔e給定時,帶入政府決策模型函式得:Ug=***?駐mpg,?駐mfg***=a{?琢[?仔***?駐mpg+?駐mfg***-?仔e]+e}+?茁?駐?子,此時的政府決策就是求解函式取得最大值時的貨幣供應,?駐mfg,?駐mpg。

  2. 中央銀行決策效用函式。央行的效用為物價穩定和金融穩定。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央行追求金融穩定是為流動性暫時困難的金融機構提供幫助,維持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允許市場淘汰劣質金融機構。借鑑陸磊***2005***的分析,央行的目標函式表示為:

  minUc***?駐mp.?駐mf***=[?仔***?駐mp+?駐mf***-]2+min[v***?駐mf***,***0***]

  同時假定:

  =>0,=>0

  v′***?駐mf***<0, v″***?駐mf***<0

  其中,?仔***?駐mp+?駐mf***是實際通貨膨脹率,取決於?駐mp、?駐mf; 是目標通貨膨脹率;min[v***?駐mf***,***0***]是金融穩定目標,表明政府在金融體系的現實波動***0***與干預波動v***?駐mf***間尋求較小的一項。中央銀行的目標就是尋求實際通貨膨脹率與目標膨脹率偏離值和金融波動值的最小化,即求解最小值。

  3. 金融機構效用函式。金融機構面對中央銀行和政府以及公眾的傾向偏好,我們設計其反應函式為:Ui***l***=f***l***+r***?駐mf***-Ci***l***

  f***l***是金融機構保持流動性確保?駐?子穩定獲得的安全收益,r***?駐mf***是央行維護金融穩定給金融機構帶來的轉移收入,Ci***l***是維持流動性付出的成本、金融機構的決策為使方程取得最大值的l。

  4. 公眾的效用函式。公眾作為一個整體,可以通過資產轉換保值增值,即可以調整金融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公眾的效用為資產轉換帶來的保值增值效用。效用函式為:

  Uh***?駐?子***=s***?駐?子***+l***?駐?子***+m***y***-min[?仔***?駐m***+Ch***l***,Ch***?駐?子***]

  s***?駐?子***表示公眾調節?駐?子促使政府部門維持社會穩定而獲得的金融穩定收益,l***?駐?子***表示公眾調節?駐?子促使金融機構維持足夠流動性而獲得的安全收益,m***y***表示政府追求經濟增長給公眾帶來的收益,min[?仔***?駐m***+Ch***l***,Ch***?駐?子***]表示公眾在通貨膨脹和金融機構流動性不足導致的損失?仔***?駐m***+Ch***l***以及調節?子付出的成本Ch***?駐?子***中選擇較小的一項。

  ***二***各方的博弈解

  1. 政府與央行的博弈。政府的決策即:

  Ug=***?駐mpg,?駐mfg***=?琢{a[?仔***?駐mpg+?駐mfg***-?仔e]+e}+?茁?駐?子

  =a ?琢-?茁=0=a ?琢-?茁=0

  通過方程求解,可以得出政府效用最大時的穩定貨幣?駐mpg和穩定金融的?駐mfg。

  央行的決策即:

  minUc***?駐mp,?駐mf***=[?仔***?駐mp+?駐mf***-]2+min[v***?駐mf***,***0***]

  =2[?仔***?駐mp+?駐mf***-]=0=2[?仔***?駐mp+?駐mf***-]=0,if v***?駐mf***>***0***=2[?仔***?駐mp+?駐mf***-]+v′=0,if v***?駐mf***<***0***

  通過方程求解,可以得出最優的穩定貨幣?駐mp和穩定金融的?駐mf,此時中央銀行能夠將穩定貨幣與穩定金融相結合,統一于波動最小的目標通貨膨脹框架之下。

  央行與政府的博弈結果取決於央行和政府的相對地位。

  強勢央行:不考慮政府影響,央行最優決策仍然為穩定貨幣?駐mp和穩定金融的?駐mf,此時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統一於目標通貨膨脹框架下,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可能偏離政府的偏好,少數劣質金融機構可能及時破產,但長期看來更加穩妥合理。

  強勢政府:穩定貨幣?駐mp和穩定金融的?駐mf取決於政府,?駐m=?駐mpg+?駐mfg。***1***若央行的穩定貨幣和穩定金融政策滿足政府的要求,則穩定貨幣和穩定金融的目標都能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目標同時實現。***2***若?駐mf

  必須說明,在?駐m=?駐mf+?駐mp中,貨幣用於金融穩定和用於貨幣穩定的貨幣供給渠道是不同的,直接效用也是不同的。用於金融穩定的貨幣供應直接補充金融機構的流動資金和資本,用於貨幣穩定的貨幣供給一般包括外匯佔款、再貸款以及金融機構的貨幣創造等,如果本應與實體經濟發展相匹配的貨幣供應受到影響,而用於補充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儘管最終貨幣供應量可經對衝而不受影響,但對於不同經濟主體而言,其效用是大不一樣的。

  2. 金融機構與央行的博弈。不論央行是否獨立,假定貨幣政策總由政府或央行決定,金融機構只能被動接受,金融機構不能隱藏資訊以及遊說或威脅中央銀行增加流動性支援。因此根據政府與央行相對地位可分為兩種情況:

  強勢央行:如果央行完全獨立,自主決策,金融穩定政策僅支援暫時財務困難的機構,允許劣質金融機構退出。因此,金融機構將穩健經營,保持相對較高的流動性。

  強勢政府:如果央行決策受政府幹預,政府考慮社會穩定的需要,要求避免金融機構破產,增加金融穩定投入?駐mfg,公眾和金融機構都掌握這一資訊,此時的金融機構決策將導致較低的流動性水平。

  3. 公眾與金融機構的博弈。金融機構在與公眾的博弈中處於被動地位,公眾自行根據掌握的資訊決定?子。假定央行與政府的相對地位是公開的資訊,並且短期內不會改變,金融機構和公眾據此來作出決策。公眾根據

  s′***?駐?子***+l′***?駐?子***-C′h***?駐?子***=0, if ?仔***?駐m***+C***l***>Ch***?駐?子***s′***?駐?子***+l′***?駐?子***=0, if ?仔***?駐m***+C***l***?燮Ch***?駐?子***

  得出最佳金融資產比率?子。

  金融機構已知央行的支援力度,瞭解公眾的決策?子,因此可以根據U′t***l***=f′***l***=0得出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決策和效用水平。具體分兩種情況:

  強勢央行:央行自主決策,通貨膨脹水平被控制在計劃範圍內,金融穩定政策僅支援暫時財務困難的機構,允許劣質金融機構退出。在這種條件下,公眾將隨時關注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以決定是否轉移資產。金融機構將穩健經營,保持較高的流動性。

  強勢政府:央行決策受政府幹預,政府考慮社會穩定的需要,要求避免金融機構破產,增加金融穩定投入?駐mfg。此時的金融機構決策將導致較低的流動性水平,而公眾相信政府不會允許金融機構破產,其金融資產不會受損,因此不再關心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為效用最大化將冒更大的風險,結果產生更多的虧損和不良資產。而且,政府的壓力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將提高通貨膨脹水平,將可能引起?子下降,對金融機構經營帶來壓力。

  4. 政府與公眾的博弈。政府在與公眾的博弈中處於被動地位,公眾自行根據掌握的資訊決定?子的調整。根據政府與央行相對地位可分為兩種情況:

  強勢央行:貨幣供應由央行決定,經濟增長的同時,央行允許劣質金融機構破產,政府無法要求央行提供援助,如果出現金融機構破產,?駐?子將可能下降為負數,政府負效用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改善經濟環境和投資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總效用。同時,由於總體貨幣供應由央行決定,通貨膨脹將控制在較低水平,央行確保優質金融機構保持穩定的態度,從長期看都有助於?子保持穩定,從而提高政府總效用。

  強勢政府:政府要求提高貨幣供應量,推動經濟增長,同時要求央行援助劣質金融機構,公眾?子保持穩定,但由於通貨膨脹率升高,如果損失超出公眾資產轉換成本,將可能引起?子下降,負效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經濟增長的正效用。

  三、實證研究

  ***一***央行貨幣穩定政策順從於政府經濟增長政策

  強勢政府使得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受損,因此中央銀行的貨幣穩定政策順從於政府的經濟增長優先政策,這種博弈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通貨膨脹階段貨幣政策的低效率。從表1中的計劃指標和實際發生情況可以看出,央行對貨幣發行的控制受制於政府的經濟增長優先政策,在政府發展經濟的倡導下,經濟增長超出年初計劃,本應加強控制的貨幣供應和通貨膨脹水平也容易超出年初的目標。

  高通貨膨脹並沒有引起公眾擠兌的社會穩定問題,也說明由於公眾需要承擔資產轉換的成本,因此通貨膨脹只要不超出公眾的容忍範圍,社會穩定就不會失控。在這種條件下,政府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更容易忽略通貨膨脹問題,而對經濟增長格外偏好和關注,加大經濟增長的權重決策係數,因此容易導致經濟過熱,弱勢中央銀行的貨幣穩定政策在經濟增長優先的巨集觀政策下顯得力不從心。

  ***二***央行金融穩定政策服從於政府社會穩定政策

  出於政府維護社會穩定需要,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在實施救助時無法把握救助困難金融機構的原則,主要表現在:再貸款利率低,一般低於市場利率;期限長,如中央銀行對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給予的專項再貸款期限可以達到8年;範圍寬,從農村合作基金會的關閉、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處置到城市信用社的停業整頓、商業銀行的行政關閉、信託公司的清理整頓和破產清算、關閉和託管券商,不管是流動性風險還是清償性風險,是非系統性風險還是系統性風險都提供支援,最後貸款人職能被濫用的情況相當突出。

  ***三***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公眾承擔通貨膨脹稅

  公眾進行資產的轉換需要承擔相應的成本,對於一定限度以下的通貨膨脹公眾選擇承受。因此,政府偏好經濟增長和要求全面救助經營困難的金融機構就得由公眾來承擔通貨膨脹稅。據於寧***2005***統計,截至2004年底,在5.9萬億元基礎貨幣餘額中,央行共發放了1.6萬億元用於維護金融穩定的再貸款,佔比達27%。從2004年的情況來看,年度通貨膨脹率一度在7-8月達到5.3%,遠高於1年期存款利率1.98%。如果剔除這部分基礎貨幣投放,公眾承擔的通貨膨脹稅將顯著下降。

  四、政策建議

  ***一***完善金融穩定救助機制

  作為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存款保險與最後貸款人制度各有其自身功能。最後貸款人動用的資金是中央銀行的資金,需要增加基礎貨幣,而存款保險制度動用的資金是市場上各個主體交存的存款保險資金,不影響貨幣供應;最後貸款人對有償付能力但缺乏流動性的銀行提供資金援助,目的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而存款保險制度的目的是保護存款者的利益,並由此提高存款人對金融體系的信心,確保劣質金融機構有序退出金融市場。要有效發揮中央銀行的職能作用,必須理清兩者區別,進一步完善金融穩定救助機制。

  1. 要儘快成立存款保險公司。存款保險基金不會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可以避免通貨膨脹壓力,相對於目前中央銀行再貸款和財政資金全面“兜底”而言,用存款保險基金來化解銀行的支付風險更能體現出操作手段的市場化、規範化和公正性,而且可以引導各利益主體形成良好預期,加強對金融機構經營的監督,消除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同時可以避免擠提的“羊群效應”。

  2. 要改進最後貸款人職能。要嚴格最後貸款條件:對最後貸款徵收一定罰息,以消除金融機構套取最後貸款的衝動和由此引發的道德風險;緊急貸款應該為短期貸款,只救助暫時陷入流動性困境和那些可能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金融機構;必須在提供良好抵押品或者可信賴擔保的情況下,方考慮向申請人安排流動貸款。此外應該對使用最後貸款的金融機構的股東和經營者予以必要的懲罰。同時應借鑑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在提供流動性救助時設計一些“建設性模糊”***Constructive ambiguity***標準,即關於央行是否做、如何做?要依據央行對案例具體情況、產生背景、採取行動的成本收益分析等判斷而定,前面提到的最後貸款條件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就能夠進一步消除銀行所有者及管理層的道德風險,防止其過度依賴央行或產生任何不切實際的盲目樂觀情緒。這樣,中央銀行的貸款才是“最後”的貸款,這種貸款才能對金融機構缺乏現實吸引力。

  3. 要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最後貸款人機制應被視為解決銀行臨時性流動性困難從而保證銀行體系安全性的機制,而不是保證所有銀行都不倒閉的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疏有導地逐個解決金融機構的破產風險問題,隨時主動化解危機,不僅不會對社會經濟造成過大的損害,反而有助於化解金融危機。2007年6月開始實行的新《企業破產法》首次將金融機構破產納入其調整範圍,但在金融機構實際發生破產時仍缺乏具體可操作的實施辦法。金融機構破產條例目前已在起草之中,不過對各類機構究竟出臺統一的破產規則還是分類制定,目前還未形成統一認識,尚面臨模式之選,因此急需有關部門研究推進。

  ***二***貨幣穩定政策必須考慮金融穩定、貨幣投放

  由於中央銀行維護金融穩定不可避免地要投放基礎貨幣,因此就需要在巨集觀機制上把金融穩定納入貨幣穩定的範疇進行統一的制度安排。儘管金融穩定支出經常是突發性的,但在制定年度貨幣供應量計劃時就應儘可能全面考慮到未來1年可能發生的金融穩定支出,而不能臨時根據金融穩定貨幣投放簡單壓縮貨幣政策性投放;實現金融穩定,基礎貨幣投放不僅要嚴格測算資金需要,還要評估貨幣投放所能造成的通貨膨脹成本;對於不危及貨幣體系和支付體系的金融機構流動性問題,儘量不通過發行基礎貨幣的形式給予支援。

  ***三***加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建設,健全風險管理體系

  從根本上說,維護金融穩定需要金融機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只有微觀主體能夠有效防控風險,巨集觀金融穩定才有真正堅實的基礎,中央銀行協調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才有靈活的操作空間。金融機構必須採取措施,一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優化組織結構體系,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完善的風險管理體制、審慎的會計財務制度和透明的資訊披露制度。二是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基礎上,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相互獨立的、垂直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逐級負責直至各部門業務主管和業務經理,從源頭上對業務風險進行控制。三是積極引進並應用先進風險度量方法和風險管理技術。新《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提倡的IRB方法和很多國外大銀行的初級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對中國金融機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有很大借鑑價值。通過不斷引入更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系,融入國際金融市場,進而提升自主研發和運用適合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技術。

  參考文獻:

  [1]陳奉先,塗萬春.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與巨集觀經濟表現研究述評[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6,***6***.

  [2]陸磊.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觀獨立性與最優金融穩定政策[J].經濟研究,2005,***8***.

  [3]苗文龍.資訊約束博弈、中央銀行獨立性與貨幣、金融穩定政策[J].經濟評論,2006,***6***.

  [4]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5***[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5]於寧.細解央行再貸款[J].財經,2005,***7***.

  [6]劉麗巍,李華.貨幣政策、最後貸款人與存款保險[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11***.

  [6]湯凌霄.我國經濟轉型期隱性最後貸款人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05,***12***.

  [7]樑達.讓“三駕馬車”協調拉動中國經濟增長[N].上海證券報,2007-10-16.

  [8]張同健,張成虎.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與操作風險控制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6***.

  篇二

  中央銀行的聲譽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摘要】 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關鍵在於中央銀行的聲譽,要想建立起中央銀行良好的聲譽,就必須增加貨幣政策的透明度,進而保證公眾對貨幣政策預期的一致性,將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從而保證通貨膨脹率在一定範圍內波動的基礎上實現對經濟波動的調控,兼顧穩定物價和穩定產出波動雙重目標。

  【關鍵詞】 動態不一致性;聲譽;透明度

  一、問題的提出――貨幣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

  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領域。如果決策主體在當前做出的關於未來政策的決策,從後來執行時看,即使沒有新的相關資訊出現,也不再是最優的了,這時該政策便是動態不一致。動態不一致性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如何消除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就成為中央銀行選擇貨幣政策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對中央銀行而言,社會性的最優是實施永久的零通貨膨脹率,並使失業率維持在其自然失業率上。傳統經濟理論在分析貨幣政策問題時,通常忽略了政策制定者與政策調節物件的決策行為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實際上貨幣政策行為及效應是政策制定者與政策調節物件在主、客觀條件制約下進行的一種博弈行為。於是,具有理性和完全資訊的公眾不會被其欺騙,最後結果必然是被預期到的或更高的通貨膨脹,而對真實產出和就業卻無實際影響。為追求最優的結果,欺騙的行動可能導致比單一規則政策效果更差,從而欺騙所帶來的惡果使得單一規則更具有吸引力。

  二、動態不一致性的消除――聲譽模型

  在巨集觀金融博弈中,政策制定者聲譽通常被定義為政策制定者對通貨膨脹的態度和行為。對於公眾來說,總是希望中央銀行能夠遵守承諾,保持貨幣政策的一致性,就能保證預期與實際通貨膨脹一致,避免因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可能造成的損失。對於中央銀行來說,處於一種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通過製造意外的通貨膨脹來獲得額外收益,違背承諾,另一方面中央銀行為了保證政權的穩定性,取得公眾政治上的支援,保持良好的政策聲譽,必須信守承諾,中央銀行必須權衡得失。對於中央銀行來說,不論公眾的預期怎麼變,都會選擇零通貨膨脹率,這就類似於貨幣政策以固定的通貨膨脹率為目標的制度,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通貨膨脹水平而不顧產出的波動,這使得貨幣政策穩定經濟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中央銀行在某一時期選擇不合作策略的短期收益大於該期之後合作策略所帶來的長期收益現值之和,他就會放棄承諾;相反,如果中央銀行在該期短期收益不足以彌補損失掉的長期收益,他會一直模仿強硬中央銀行,執行零通貨膨脹策略直到最後一期,聲譽已經不能再帶來任何收益,他會一次毀掉長期建立起來的聲譽,追求最大的短期利益。當經濟主體對相關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經濟的實際執行存在著資訊不完全時,公眾會更多地依賴於對中央銀行政策聲譽的判斷,聲譽越高,即中央銀行的通貨膨脹目標越可信,公眾關於通貨膨脹的預期也隨之不斷降低,這使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也越來越有效可行。從博弈論的行為主體的策略選擇上看,只有提高中央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透明性,才可以穩定公眾對貨幣政策的預期,使得公眾對貨幣政策的預期具有一致性,進而可能達到政策的目標,最終保證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

  三、對我國貨幣政策實施的一個分析說明

  1995年,中央銀行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並且中央銀行1995年開始試行、1996年開始正式啟用以貨幣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這一規定標誌著我國貨幣政策實現了從雙重目標到確定幣值穩定為單一目標、從相機抉擇到遵守規則的轉變,這也顯示著中央銀行轉變為偏好低通貨膨脹率的強硬型別。從模型結論來講,這一轉變是一種改進,公眾與中央銀行之間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中央銀行放棄短期利益將通貨膨脹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貨幣政策有效執行,物價穩定。這不僅僅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操作技術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中央銀行有著良好聲譽的基礎上,要讓公眾相信中央銀行是強硬的,會信守承諾,從而形成較低的通貨膨脹預期和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1997年成立了貨幣政策委員會,每個季度召開一次例會,從2001年一季度開始按季公佈《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眾可通過《金融時報》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等獲得各種經濟與金融資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貨幣政策透明度仍有進一步增強的空間。現在中國人民銀行釋出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是總結分析以往情況的報告,是貨幣政策執行結果的報告,而不是貨幣政策決策報告。我國目前還缺少這樣的報告,以及這樣報告的披露,這些正是中央銀行引導公眾預期最實質的東西。人民銀行應當建立貨幣政策資訊公開制度,進一步增強我國貨幣政策的透明度,通過資訊公開,提高公眾對政策的信任,儘量避免動態不一致的問題,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衛江.《動態不一致性及政府聲譽與通貨膨脹防範》.現代財經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