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一、這場危機已經開始引發一些根本性的社會變化,如消費習慣、價值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變化。對於我國來說,儘管因金融開放程度不高、金融創新水平不深等原因,遭受的直接損失還不是太大,但危機給世界造成的長期、深層次的影響,已經宣告了持續30年的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啟動內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真正成為決定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我們選擇並長期沿襲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隨著國內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一是進口和出口的嚴重失調,使國際貿易順差越來越大,不利於國際收支平衡;二是長期的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越來越多,在外匯市場動盪情況下,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大;三是長期壓低勞動力價格以保持所謂的比較優勢,直接影響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四是資源價格的行政管制使政府在油、電等方面的鉅額價格補貼通過產品出口而部分流向國外,最終導致我國國民福利的淨損失;五是大量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品因為外需的旺盛而使相關企業找到了生存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影響了我國企業整體素質的提升。市場力量開始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啟動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啟動內需的動力:投資依靠消費:其一,“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客觀上要求政府把民生和國民福利放在重要位置上,而我國長期以來“重積累、輕消費”的傾向使我國居民消費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一直偏低;其二,政府在醫療、教育、養老、安居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面,欠賬太多,有必要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等方式來予以彌補;其三,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我國政府採取了增加投資和刺激出口的方式拉動經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消費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增加投資是必要的,但增加消費意義更為重大。民消費率不斷走低。1978年至2007年,在世界平均消費率提升趨勢中,我國居民消費率卻從48.81%下降到了35.3%。目前世界平均居民消費率水平超過了55%,美國近年大體穩定在67%左右。

  啟動內需的著力點:因為消費和服務總是密切相關的。服務業一種是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如學校、商店、醫院等;另一種是為企業生產提供服務的,如金融、物流、廣告、產品設計等。只有第二類服務業的發展,我國企業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長期處於世界產業鏈中低端位置的被動局面,才能不斷提高其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利潤分配能力,才能使“中國製造”不再成為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象徵。尤其是,當實體經濟開始放慢的時候,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往往會上升。國際經驗表明,服務業發展的拐點大致在人均GDP 3000美元左右。2007年我國按現價計算的人均GDP為2490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2008年底我國的人均GDP有可能達到3000美元左右。這正好與我國面臨外需放慢和結構轉型的壓力上升重疊。如果政策環境得當,服務業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助力。政府應制定服務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要從市場開放入手,降低民間資本進入服務業的門檻,為金融、醫療、教育、商務服務以及資訊類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二、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鬆”,就是要提振內需,防止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後兩年多時間內約4萬億元新安排的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最為直接。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中國將實施以“增支減稅”為特徵的積極財政政策

  11月份中國出口同比下降2.2%,為七年來首次負增長。

  增值稅轉型改革:作為中國最大的稅種,從明年1月1日起實行的增值稅轉型***從生產型轉向消費型***改革,在短期內將減輕企業稅負約1200億元。“增值稅轉型不僅可以拉動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解決企業創新不足的問題,更可以理順稅制關係,完善稅制,符合國家目前財稅體制改革的整體思路。” 。

  中國還將繼續執行今年下半年先後出臺的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暫免徵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及單邊徵收,降低住房交易稅費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費需求。

  中國財政部:研究取消和停徵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善並落實出口退稅率調整政策,同時取消了部分鋼材、化工品和糧食的出口關稅,降低部分化肥出口關稅並調整徵稅方式,支援出口。

  長期以來,中國的居民收入低於經濟發展速度,更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增加居民收入將成為明年減稅的目標,以刺激消費。

  在減稅的同時,中國將加快實施資源稅、燃油稅改革,研究開徵環保稅;將現行消費稅徵收範圍擴大到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專案,並逐步調高稅率。

  中國11月的PPI增幅已跌至2%,CPI增幅跌至2.4%。通脹壓力的消除也為資源稅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採取的財政政策手段

  ①國家預算。主要通過預算收支規模及平衡狀態的確定、收支結構的安排和調整來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②稅收。主要通過稅種、稅率來確定和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社會經濟的分配關係,以滿足國家履行政治經濟職能的財力需要,促進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分配。

  ③財政投資。通過國家預算撥款和引導預算外資金的流向、流量,以實現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調節產業結構的目的。

  ④財政補貼。它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通過財政轉移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對農民、企業、職工和城鎮居民實行財政補助,以達到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目的。

  ⑤財政信用。是國家按照有償原則,籌集和使用財政資金的一種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國內發行公債和專項債券,在國外發行政府債券,向外國政府或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對預算內資金實行週轉有償使用等形式。

  ⑥財政立法和執法。是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對財政政策予以法律認定,並對各種違反財政法規的行為***如違反稅法的偷稅抗稅行為等***,訴諸司法機關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予以審理和制裁,以保證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

  ⑦財政監察。是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國家通過財政部門對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團體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財政政策和財政紀律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