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傳導

  機制即媒體是收入分配,貨幣供應和價格.這就是說,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是由眾多的財政工具藉助收入分配,貨幣供應和價格等中介媒體的傳導,最終作用於經濟而完成的.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什麼是機制

  機制是指財政政策工具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構成要素通過某種作用機制相互聯絡,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作用整體。

  機制的型別

  簡單說來,主要是通過收入分配這一主要中介指標,影響社會總供求進而實現財政政策目標。根據政府是否採取行動,機制分為兩種情況:

  1、“自動穩定器”機制。

  在“自動穩定器”的財政政策中,當經濟出現不均衡時,政府不需要採取任何行動,財政政策工具就會自動發揮作用,減緩經濟的衰退或者膨脹,穩定經濟。在財政政策工具中,自動穩定器主要包括超額累進稅率的所得稅和有明確條件規定的對個人的轉移支付。

  2、“相機抉擇”機制

  在大多數總供求失衡的情況下,為了使經濟達到預定的總需求和就業水平,僅依靠“自動穩定器”財政政策工具往往調整力度不夠,政府還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相機決定採取不同的財政政策手段,進而影響企業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調節社會總需求。這就是執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

  巨集觀經濟中,機制

  財政政策有指政府部門通過自身收入和支出的調節來控制經濟的政策意向及活動。財政政策有

  1:累進稅率和轉移支付,收入增加後,累進稅率提高,轉移支付減少,從而有可能使消費減少,進而使收入再次下降,從而自動保證了收入總是穩定地處在某一水平上。

  2:政府的購買性支出有助於實現充分就業

  政府的購買性支出增加,使得名義國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從而有助於實現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效應

  主要掌握二個問題:1、財政政策效應的含義;2、怎樣評價財政政策效尖的優劣

  1、財政政策效應的含義

  財政政策效應即財政政策作用的結果,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執行的結果如何。一般來說,政策實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即為有效;反之,則無效。但要作出政策是高效還是低效的判斷,則不僅要看政策執行的結果,還要分析為達到目標而付出的代價。為此,我們有必要首先討論政策效應的評價問題。

  2、怎樣評價財政政策效尖的優劣

  對某項財政政策效應的優與劣作出客觀評價,是政策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可以為決策者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然而,對某項財政政策的效應做準確的評價又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因為,財政政策作用的結果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儘管政策的制定者總是在尋求最佳的政策效果,努力減輕或消除消極效果的影響,但是客觀經濟執行過程的複雜性,使政府的預期與實際很難完全相符。

  政府為推行某項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費用、執行費用和補償費用構成了該項政策的“成本”,而某項政策實施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則可視為該項政策的“效益”。這樣,對政策有效性評價可以通過政策成本與政策效益的對比分析來進行。即當政策效益大於政策成本時,政策的有效性程度高,反之則低。

  政策效益實際上也是政策目標值的實現。一般來說,政策目標值是根據客觀經濟執行需要規定的,實現政策目標值,財政政策就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政策研究費用與執行費用可以用貨幣單位直接計算,困難在於:對某項政策實施所產生的消極影響難以完全用貨幣計量,實施某項政策而需給受損者的必要補償費用或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損失難以準確度量。比如,政府為平衡預算,實施一項增加稅收政策。當個人所得稅增加時,減少了個人收入,可能使一部分人的勞動生產積極性受影響。當企業所得稅增加時,減少了企業的稅後利潤,也可能降低部分企業的投資熱情。對於一個社會來說,這種損失究竟有多大是難以準確估算的。因此,政策效應評價的關鍵是在政策效益既定的前提下,確定政策成本最低者為優。上述分析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邏輯表示式:

  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積極作用***實現政策目標產生的效果***]/[政策研究費用+政策執行費用+補償費用***或效率損失***]

  這一邏輯表示式說明了分析政策的有效性必須從“成本與效益”的對比中作出判斷。當然,政策的“成本與效益”分析較之一般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成本的比較分析更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