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怎麼做比較好吃

  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食物,起源於中國,在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島也很普遍。

  豆腐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時至今日,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深受我國人民、周邊各國、及世界人民的喜愛。發展至今,已品種齊全,花樣繁多,俱有風味獨特,製作工藝簡單食用方便的特點。有高蛋白,低脂肪,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是生熟皆可,老幼皆宜,養生攝生、益壽延年的美食佳品。下面就跟著小編來看下豆腐要怎麼做吧!

  材料:

  北豆腐1盒、豬瘦肉100克、紅椒1根、青椒1根、郫縣豆瓣2匙、生抽2匙、料酒2匙、糖1匙、生粉1匙、鹽少許、姜、蒜各適量。

  做法:

  1、將豆腐切成厚約半釐米、寬約4釐米的片,豬瘦肉切片用生抽、生粉醃製,青、紅椒切開去籽去筋切成菱形。

  2、在鍋中倒少許油,將豆腐煎至兩面發黃。

  3、炒鍋燒熱倒油,油燒至5成熱時下剁碎的郫縣豆瓣炒香,下薑片、蒜末炒香。

  4、下肉片炒開,加生抽、料酒。

  5、下煎過的豆腐同炒。

  6、下青、紅椒同炒,最後加適量鹽、糖調味。

  家常豆腐怎麼做好吃?按照以上的做法做出來的豆腐鮮、香、脆、嫩,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讓你回味無窮,喜歡吃豆腐的朋友一定要試一試這種做法
 

  延伸閱讀:

  原料製作

  豆腐的原料是黃豆、綠豆、白豆、豌豆等。先把豆去殼洗淨,洗淨後放入水中,浸泡適當時間,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漿。接著用特製的布袋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收好袋口,用力擠壓,將豆漿榨出布袋。一般榨漿可以榨兩次,在榨完第一次後將袋口開啟,放入清水,收好袋口後再榨一次。

  生豆漿榨好後,放入鍋內煮沸,邊煮邊要撇去面上浮著的泡沫。煮的溫度保持在九十至一百一十攝氏度之間,並且需要注意煮的時間。煮好的豆漿需要進行點滷以凝固。點滷的方法可分為鹽滷和石膏兩種。鹽滷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鈣。用石膏點滷的話先要將石膏焙燒至剛剛過心為止,然後碾成粉末加水調成石膏漿,衝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裡,並用勺子輕輕攪勻。不久之後,豆漿就會凝結成豆腐花。在南方也有直接用生石膏加水磨漿,點滷時把磨好的石膏漿倒入豆漿攪拌。只是要掌握好量,一般為一斤豆要用0.6兩石膏為最佳比例。需要豆腐老些則新增的石膏漿多些。

  若要進一步將豆腐花製成豆腐,則在豆腐花凝結的約30分鐘內,用勺子輕輕舀進已鋪好包布的木託盆或其它容器裡。盛滿後,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木板,壓10至20分鐘,即成水豆腐。

  若要制豆腐乾,則須將豆腐花舀進木託盆裡,用布包好,蓋上木板。在板上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乾。

  如何挑選豆腐

  第一,豆腐的顏色應該略帶點微黃,如果過於死白,有可能添加了漂白劑,不宜選購;

  第二,好的盒裝內酯豆腐在盒內無空隙,表面平整,無氣泡,不出水,拿在手裡搖時無晃動感,開盒可聞到少許豆香氣;

  第三,豆腐本身是高蛋白質的食品,很容易腐敗,最好到有良好冷藏裝置的場所選購;

  第四,買回家後,應立刻浸泡於水中,並放入冰箱冷藏,烹調前取出並在4小時內製作,以保持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