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友好的故事材料主要事蹟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應建立在互相幫助的原則上。有哪些中外友好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的呢?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中外友好故事,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中外友好的故事材料1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附近***,沿崑崙山的北麓,經過於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幹***,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羅馬共和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因此被稱為“絲路”或“絲綢之路”。

  中外友好的故事材料2

  日本古稱倭國,唐代始改稱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發生正式交往。《後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光武帝贈以印綬。這枚金印上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近代已在日本九州發現。唐朝時候,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後的630~838年,二百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來中國的共12次。另有任命後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風暴,有一船遇難,實際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達唐朝人數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翻譯、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射手、音樂長、玉生、鍛生、鑄生、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遣唐使給唐朝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等貴重禮品。1970年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階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寶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學生和學問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鑑真

  鑑真***688—763***,俗姓淳于,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法號鑑真。他對佛經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代表日本聖武天皇邀請他去日本傳播佛教。鑑真欣然應允,立即造船備糧,準備第二年春動身。由於受到干擾,這次未能成行。鑑真並不灰心。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畫師、工匠等一百多人 現代外交

  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外友好的故事材料3

  在古代,中國認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國的皇帝是這個文明世界的領導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以中原為世界的中心,中國視周邊地區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認為中國以外之人為未開化之人,中國以外之地稱為“化外之地”,詞語皆帶有蔑視的意味。中國因為其文化影響力,在其周圍一直存在著一個“中華文化圈”,其傳統範圍一般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和東南亞地區。另外,周邊國家歷代向中國朝貢,這種制度到了清朝達到最成熟的地步。歷史上尼泊爾、朝鮮、琉球、安南***越南***、蘇祿***菲律賓***、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八個屬國及朝貢國。朝鮮、越南***舊稱安南***、琉球國是朝貢國的典型。

  自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和中亞的交流就非常頻繁,中亞的汗血馬深受漢朝皇帝青睞,同時中亞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進到中土。

  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以絲綢之路和中亞、歐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絲綢和茶葉等商品。從漢朝開始,朝鮮半島和日本就和中國有貿易往來和交流。自東漢起,印度的佛教文化開始傳播到中國,並最終在中國紮根,還經由中國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

  唐朝的繁榮時期,長安成為當時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寬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來的文化。新羅在唐王朝支援下統一了朝鮮半島,和中土的往來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盤學習和接受了大唐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還仿製漢字,以為日本

  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長安的樣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備真備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維、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維為其回國餞行的時候還親手寫了一篇《送祕書晁監還日本並序》相贈;鑑真和尚也東渡日本,講經說法,將佛教教義播撒到這個東瀛島國。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長安街頭也經常可見,並且有人通過科舉考試在大唐做了官。大唐和史稱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頻繁,唐僧玄奘法師歷經艱險,過沙漠、翻山越嶺,終於在印度取到真經,宣揚大乘佛法,成為眾所仰慕的三藏法師,其故事後來還被改編成廣為流傳的《西遊記》,為後世所稱道。

  宋朝時期,雖然中國版圖內國家林立,戰亂頻仍,陸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業和海上貿易發達,且羅盤針已經應用於航海,使得對外貿易超過了歷史水平。

  元代的疆域廣闊,國力強盛,中國和歐洲國家以及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等多個國家有廣泛的交流。馬可波羅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在元朝都城大都做過官,見識過“會燃燒的黑色石頭”***煤***,回國途中還做過元赴伊兒汗國的賜婚使。 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壯舉,三寶太監鄭和的寶船比哥倫布的遠洋船結實、龐大得多,當時中國的國策是宣揚國威,而不是掠奪式的殖民,所以近有東南亞,遠有東非索馬利亞和阿拉伯半島,眾皆歡喜以待。自明朝開始,有許多天主教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其中就有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一大批開明的傳教士將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帶到了中國,例如《幾何原本》等。

  清朝時,英國使者帶禮品到中國來為乾隆皇帝祝壽時,被中國當以“朝貢”對待,並因英國從東部海路過來,而稱之為“英夷”,且要英國使臣以三拜九叩禮參拜,後來經過妥協,使臣以見英王禮,單膝跪地而告終。

  中外友好的故事材料4

  2016年是中美旅遊年。1月19日,由中國青旅集團公司、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發起開設的“中美旅遊年***2016***·人文交流故事匯”專欄開篇了。選這個時點,寓意是中美人文交流要順暢、要持久。

  主席去年訪問美國時,正式宣佈2016年為“中美旅遊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兩國經濟總量佔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之和佔世界四分之一、貿易總量佔世界五分之一。中美關係早已超越雙邊範疇,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全域性性影響。

  作為雄踞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兩個重要國家,在交通、科技特別是視野、格局都不夠開闊的年代,浩瀚無邊的太平洋就成了橫亙在兩國之間無法逾越的巨大障礙。到了21世紀的今天,情況已大不相同,太平洋成了承載中美兩國人民密切往來無比廣闊的舞臺。目前,中美間每17分鐘就有一個航班跨越大洋,每年有超過400萬人次的人員交流來往於大洋兩岸。在2007年~2015年的9年時間裡,中美旅遊交流規模總量近3000萬人次。可以說,中美之間每一天都演繹著真實而又生動的人文交流絃歌故事。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正是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體承載的人文交流,有效支撐著巨集大的政治敘事和厚實的經貿架構。如何發揮中青旅和中青報的渠道、平臺優勢,為中美旅遊年助力,為中美人文交流加油,是我們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最終,我們選擇了“故事匯”的形式,以旅遊為載體,以人文為視角,以個體見證和經歷的故事為主體內容,構成富有包容性、歷史感、人情味和鮮明時代特徵的“中美旅遊年***2016***·人文交流故事匯”,準備在2016年的《中國青年報》相對固定版面全年每日刊發。年中組織有代表性的作者交流研討,年底把所有刊發的稿件結集出版。有了這些想法,就立即著手實施,過程中果然發現,這中間有著太多的故事。

  中美兩國都是有夢想的重要國家。我們期待,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專欄,讓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打動人心,幫助和促進中美兩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多相知、相識,更加尊重、理解,進而有助於中美兩國關係的良性發展,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大積極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兩國的人文交流適逢其盛,正當其時。相信中美旅遊年***2016***一定能夠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