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邏輯思維的五大缺陷

  著名學者宋懷常曾在其著作《中國人的思維危機——中國教育扼殺了中國人的思維能力》裡指出了“中國人思維的五大邏輯缺陷”,據此淺談一些我所觀察到的中國人常見的邏輯缺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1、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維的基本元素,而中國人對於概念的定義一向是模糊的。

  當人們討論某個問題時,首先要明確概念。如果對於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麼後面的問題就沒法討論了,討論下去也沒有意義,因為他們談的是不同的東西,結果就是南轅北轍!

  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幾個人討論馬。

  第一個人說,我見過一匹10000斤重的馬。

  第二個人說,我見過一匹10釐米長的馬。

  第三個人說,哪裡有重達萬斤的馬?更不會有10釐米長的馬!

  第一個人回答道:“我說的是河馬!”

  第二個人回答道:“我說的是海馬。”

  正是因為他們對“馬”這一概念定義和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觀點,這樣的討論又有什麼意義呢?

  再如,我們討論美女時,一個人說這個女孩好漂亮,另一個人說一般,又有一個人說根本就是個恐龍嘛!之所以產生這種差別,因為在他們心中,美女的標準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標準來討論,這種爭論是不會有結果的。

  經濟學家陳志武在《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一書中講過這樣一件事,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提出的很多條款都是籠統和模糊的,比如:美國應該為中國培養更多的管理人才。

  什麼叫“應該”?什麼叫“更多”?什麼叫“管理人才”?怎麼樣算“培養”?

  每一項都是模糊的,雙方都難以執行,美國完全可以不認賬,“應該”做的事情,不做也可以呀。出現這種情況,便是思維能力不足造成的,缺乏嚴謹的法治思維,概念模糊。

  而這些參加談判的都是中國的精英、專家,連這些人的思維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別說其他了。

  2、不懂集合概念

  中國人的集體觀念比較強,這就產生一個普遍現象:對於中國人來說,往往是批評個人就等於批評集體;批判集體就等於批評集體裡的每一個人。

  這就是“集合概念”錯誤。實際上,說某個群體具有一個特點的時候,不代表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具有這個特點。

  比如,我們說南方人善於做生意,這裡的“南方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個南方人都善於做生意;再比如,我在這裡談到的“中國人缺乏思辨力”,這裡的“中國人”是集合概念,並不說明每個中國人都是如此。

  黎鳴先生寫過《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愚蠢?》等文章,很多中國人很不滿,說按照黎鳴的觀點,黎鳴也很愚蠢,因為他也是中國人。這種結論,反映的也是此類邏輯謬誤。

  3、類比推理,生拉硬扯

  我們常說的一些諺語,比如“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等等,都是用的類比推理,這些話真的很有道理嗎?

  值得中國人注意的是,中國人在生活中使用類比時,經常會忘記了類比推理的或然性,經常把類比的結論當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亂比一氣。

  比如談到取消戶口管制、自由遷徙問題,有人就說,那全世界為什麼不能自由遷徙?美國應該開啟國門,讓外國人自由遷入。這種說法混淆了國際關係與國內關係的不同。

  再比如,對於移民到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中國人,或者經常批評中國現狀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諺語來教育他們要愛國:“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但這種思維是有問題的,這個推理是站不住腳的,孩子和狗是兩回事情,國民和狗之間的差別則更大。狗不嫌家貧和母子關係、國家與人民的關係沒有什麼可比性,硬把他們歸在一類,其實是概念不清、生拉硬扯。

  再者,醜和貧都是沒有道德內涵的詞語,如果是一個虐待兒童的惡母呢,還能要求孩子愛她嗎?如果養狗的是一個殘忍無情的屠夫呢,狗難道不能嫌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流傳久遠的成語、諺語都是用類比的方式。如“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等等,這些說法同樣是有問題的,是不能把它們當成真理的。

  無風也會起浪,印度洋海嘯的浪大吧,不是風引起的;蒼蠅也會叮無縫的蛋,只需給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許多人正是通過造謠生事來詆譭別人的。

  過多地使用類比,說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不善於通過概念、定義、判斷、推理等形式進行嚴謹的論證,不用類比,他們便不知道如何去說明一個道理。

  4、非黑即白,二元思維

  郎鹹平在某大學演講中說,我們的企業不要追求做大做強。

  大學的高材生就問他:“難道要做小做弱嗎?”

  這是推論錯誤,不要追求做大做強並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維、好壞人思維、非黑即白思維。

  這種思維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的兩面或兩端,忽視了其他方面或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情況,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間情況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維是中國人常見的思維,這是一種很簡單的思維,小孩就會的好壞人思維,很多中國人上了這麼多年的學,思維還處在小學生水平,情何以堪?

  爭議很大的唐太宗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比較明顯,很多中國人把歷史人物分成明顯的好與壞兩類,將好的神聖化,如孔子、孟子、唐太宗、諸葛亮等,似乎他們是沒有缺點的完人;將壞的妖魔化,如一些奸臣、暴君等,似乎他們一無是處。

  這種思維是片面的,沒有認清人性的複雜性與多面性。對待現代人同樣如此,中國人很容易將某一地區、某一階層或是某一職業的人妖魔化。

  在二元思維下,政治思想界的左與右,也往往走向極端,我們的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教訓。

  5、亂立靶子,錯誤推理

  我們在與人的討論中有時會發現這種現象:你說的話明明不是這個意思,但某人卻認為你就是這個意思,然後他根據這個錯誤的理解對你進行批駁。

  對於這種行為,有人給了一個形象的比方:他自己樹立了一個靶子,卻說是別人的靶子,然後對著這個靶子進行猛烈地攻擊。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多次談到同性戀的問題,引起不少人的攻擊。有個人在網上發評論說:“我是個醫學院的教授,我認為同性戀不宜提倡。”

  這裡面有明顯的邏輯錯誤,他作出了錯誤的推論。因為李銀河從來沒有說過要提倡同性戀,只是說政府和公眾要正視,而不要裝作看不見而已。

  這位教授的邏輯是:你替同性戀說話,你就是提倡同性戀。他所反駁的觀點根本不是李銀河的觀點,這不是***嘛!並且,此人還以“教授”自居,似乎做了教授就代表了正確,顯示了其無知與自大,格調更低一等。這種思維的錯誤就在於從別人的論述中推不出反駁者所理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