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邏輯思維的綜合應用

  黑格爾曾說過:“任何學科都是應用邏輯。”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人們在對其進行研究時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和規則,這就是邏輯。邏輯思維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應用方法,也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思維不斷髮展的結晶。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應用邏輯思維方法,一是有助於教師精確地備課、表達思想,更完美地完成授課過程,有助於教師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二是能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判斷分析能力,進而準確閱讀與答題。

  一、教師要善於應用邏輯思維

  1.用於處理每節課內容的內部聯絡

  課堂教學是傳播知識的主要途徑,是教學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不僅在於資料蒐集的多少,教案寫的是否詳盡,更在於課堂講授的質量,在於闡述問題的明晰性、說理的邏輯性以及是否善於啟迪學生思維。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對每節的教學內容要精心安排,找出其內部的邏輯聯絡,即使內容比較瑣碎、聯絡不十分緊密的章節,教師也一定要將其邏輯化,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便於學習和掌握。教學內容之間有了緊密的邏輯聯絡,各個步驟也便會變得井然有序,內容再多,只要捋著一個頭,便可牽一髮而動全身。

  2.用於構建知識體系

  人類的學習總是以一定的經驗和知識為前提,是在聯想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新課的匯入總是建立在聯絡舊知的基礎上,以舊引新或溫故知新,而藉此促進學生知識系統化的。因此,教師每節課都要注意節與節之間、節與單元之間的邏輯聯絡,使上一節課的結尾和下一節課的開頭能夠有效地銜接,使兩節的內容也有緊密聯絡,在此基礎上把握好教材的邏輯主線。教師不僅要用嚴謹的邏輯方法來啟發學生,根據已知的知識推演出新的知識,更要深刻分析好講授內容的基本線索,緊緊抓住章節之間、段落之間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思維的內在關聯性,這樣才能突顯重點,突破難點、層層推進。

  3.用於上好每一堂思想政治課

  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語言的邏輯表達形式。邏輯要求課堂教學要做到語言表達概念明確,判斷得當,推理準確,符合邏輯思維規則。教學中嚴格遵守邏輯思維規則是保證該堂課語言確定性的邏輯要求,更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必然基礎。在教學中要始終如一地準確使用語言,不能前後自相矛盾,更不能含糊其辭。否則,一方面,語言重複囉嗦佔用了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學生易於轉移聽課的注意力,同樣也影響學習的效果。講解時,必須緊扣主題,不能東拉西扯,偷換概念,偷換主題。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1.準確把握概念

  概念是理論體系的單元或細胞,概念要明確,這是講好、學好思想政治課的基礎。因此,明確概念,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講“國家財政”時,也只有先在懂得“財政”“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關係時,才能分析政府怎樣運用財政政策促進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這實際上是運用了逐步限制邏輯概念的方法進行講解。只有這樣才能增加概念的內涵,減少外延,明確概念 ,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明白和掌握。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屬加種差”的邏輯方法講概念,是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記憶和運用概念的有效方法。“屬加種差”又稱真實定義、實質定義。例如在“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這個定義中,“價值符號”所指的範圍包括“紙幣”所指的物件範圍,它是紙幣的屬概念,在“價值符號”這個概念下,有許多所指範圍比它小的概念,如“股票”“債券”“支票”等。不同的價值符號形式,有不同的表示價值的方式,“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就是“紙幣”,是與其他價值符號形式在本質屬性上的差別,也就是種差。應用“屬加種差”的方法講紙幣的概念,學生能較快地掌握紙幣的本質,並同時理解紙幣與股票、債券、支票的區別與聯絡。

  2.恰當應用判斷

  判斷就是對認識物件情況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判斷得當是學習和答好題的重要條件。在講課過程中,老師不僅要注意簡單判斷的準確運用,而且也要注意複合判斷的運用,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會使用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如講到高二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關係時,就涉及到了兩者之間的關係。“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是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的基礎”或“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是能夠促進知識文化修養的基礎”,其實這裡的“基礎”實際上是一種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因此,在講解兩者關係時,只能說沒有良好知識文化修養就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而不能說有了良好知識文化修養就一定能夠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反之亦然。這裡的邏輯思維關係是“無之不然,有之不必然”的必要條件,這是假言判斷的運用。如果不掌握好邏輯條件判斷之間的各種區別,就不能表達正確思想,也就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了。

  3.綜合應用歸納與演繹推理

  科學認識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歸納***、又由一般到個別***演繹***的反覆過程。歸納方法是從個別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質或一般原理的邏輯思維方法,其基本步驟是:蒐集材料—整理材料—抽象概括。而演繹是根據一類事物具有的共同屬性、關係、本質來推斷該類事物中個別事物也有此屬性、關係和本質的思維方法和推理方式。演繹是邏輯證明的有效工具,引導學生以此作為邏輯證明工具,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歸納是在正確的條件下得出結論,但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這就需要增強培養學生的演繹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演繹與 歸納。

  思想政治課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的教學,常常是培養學生演繹思維的有利教學時機。在高中政治第一堂課第一個概念“商品”,就是培養學生演繹能力很好的載體,“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包括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於交換。可以舉例讓學生判斷,如①自來水、②農貿市場上待售的蔬菜、③送給同學的禮物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判斷進一步強調兩個條件,接著讓學生自己舉例,從而訓練學生的演繹能力。在每一單元結束,都有一個探究活動,通過探究活動的開展,最終完成課程和理論分析,這個過程是培養綜合運用歸納與演繹能力的過程,教師應儘量安排活動的開展,並形成完整結題 報告。

  三、有效運用邏輯思維方法解答主觀題

  高考不僅十分重視基礎知識,也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歸納、演繹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核。而歸納法、演繹法是解題過程中經常應用到的兩種邏輯思維能力。我們可以按題目的設問要求,分別對材料進行歸納和對材料反映的道理***或方法論***進行演繹。

  1.對材料進行歸納

  要求對材料進行歸納在高考主觀題中相當普遍。通常有三個層次:一是對材料反映的具體內容從一般含義上進行概括,這類設問往往是要求概括某一材料反映了什麼政治、經濟現象或問題,材料之間有什麼聯絡或共同點;二是將材料反映的具體內容從理論的高度進行概括,這類設問要求概括材料說明了什麼經濟學道理?體現哪些哲理?反映了什麼政治學觀點?等等;三是依據材料所反映的或設問所指定的內容範圍,從理論的高度概括正確的做法或提出解決的途徑。這類設問一般是開放性題目,考查知識的運用能力,但所答的內容不得超出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範圍。

  在2011年福建省高考政治科試題中,側重考查歸納能力的有28、29、32、35、36、39***1***第一小問。如28題,材料中的“微博在匯聚民眾智慧的同時,也可能成為謠言散佈的途徑”是一個具體的現象,學生必須從兩個條件中去分析,進而歸納“微博在匯聚民眾智慧”指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政治權利;“也可能成為謠言散佈的途徑”指的是公民在行使權利的時候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此歸納的基礎上也就不難得出“公民在微博上有表達的自由也需承擔表達的責任”的結論。

  2.對材料反映的道理***或方法論***進行演繹

  這類試題通常是論述題設問的主體部分,所佔的比分較多,難度也較大。演繹法的思維特點是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依據近年來高考試題的特點,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演繹性設問方式:一是運用理論觀點論證題中材料所反映的某種做法或說法;二是運用理論觀點說明材料所反映的某種做法的必要性或意義;三是說明材料中所反映的某種做法或說法是如何做到某一方法論或體現某一理論觀點的

  2011年福建省高考政治科試題中,側重考查演繹能力的有25、30、31、39***1***、***3***小問。如25題,題幹通過“保護三坊七巷”,考查學生演繹“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和本質,學生要在掌握文化遺產的地位和意義的基礎知識,對其進行演繹推理。又如,39題第3問,學生要能從材料三的文字材料中提取我省海洋經濟對我省經濟的重要性及產業結構不合理的一般性結論,以及材料四表格中我省海洋生產總值及其在全國海洋生產總值中比重的一般趨勢,在此基礎上回答促進我省海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措施,採集資訊的過程是歸納推理的過程,而組織答案需要演繹推理的應用,通過綜合應用歸納與演繹,學生才能組織出較為完整的答案,提高得 分率。

  總之,邏輯思維技能的培養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掌握課堂教學基本技能,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