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作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產於湖北當陽境內的玉泉山,其品級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仙人掌茶的製作工藝,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仙人掌茶的製作工藝

  制仙人掌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高檔名優的仙人掌茶在沖泡茶的過程中,品飲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湯的變化、茶煙的彌散,以及最終茶與湯的成象,以領略茶的天然風姿。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產於湖北省當陽市玉泉山麓玉泉寺一帶,為扁形蒸青仙人掌茶。仙人掌茶的生產歷史,據《全唐詩》第178卷、《當陽縣誌》及《玉泉寺志》記載,始創於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創制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禪師,此僧俗姓李,是詩人李白的族侄。每當春茶競相迸發之際,他就在珍珠泉水匯結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邊,採回茶樹的嫩葉,運用熟練的製茶技術,製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飲之清芬、舌有餘甘的名茶。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中孚禪師雲遊江南,在金陵***今南京市***恰遇李白,以此茶作見面禮。李白品茗之後,覺得此茶外形“其狀如掌”,內質“清香滑熟”,與自己品嚐過的許多名茶相比,別具一番風味。又聽說此茶是在玉泉寺新創制出來的,遂命名為“仙人掌茶”。。更有香飄四海的月月桂,花瓣千枚的千瓣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這裡山間雲霧瀰漫,地下乳窟暗生,山麓右側有一泓清泉噴湧而出,清澈晶瑩,噴珠漱玉,名為珍珠泉。用此水泡茶,茶味更具鮮醇。生產仙人掌茶的玉泉寺,是我國佛教的著名寺院,它與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長青的靈巖寺,素稱為“天下四絕”。據載:北宋天禧末年,玉泉寺規模之大為“樓者九,能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常住和尚1000餘人。此後屢遭兵劫,幾經重修。如今這裡辦起了玉泉寺茶場。

  仙人掌茶的生長環境

  玉泉寺

  目前玉泉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這裡竹木幽深,花豔竹翠,鐵塔稜金,亭臺如畫,遊客絡繹不絕,仙人掌茶也是遊客慕名必嘗的佳茗,正如到旅遊杭州西湖必嘗西湖龍井一般。仙人掌茶作為玉泉寺待客之珍品,製作綿綿不絕。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楚之茶,則有荊州之仙人掌”的記載;黃一正輯的《事物紺珠》,全國名茶中有“仙人掌茶”的記載。清代李調元撰寫《井蛙雜記》中亦有“品高李白仙人掌”的讚譽。翠崗起伏,溪流縱橫的玉泉山,山勢巍峨,磅礴壯觀,戰國時就被譽為“三楚名山”。據考察,僅樹木品種就多達300餘種,不僅有四季飄香的“月月桂”,更有花瓣千枚的“幹瓣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山間古木參天,雲霧瀰漫,翠竹搖影,四季常綠;地下乳窟暗生、特別是山麓右側有一泓清泉噴湧而出,清澈晶瑩,噴珠漱玉,名為“珍珠泉”。造就了玉泉山麓優越的植茶生態環境。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生長的茶樹芽葉質軟肥壯,萌發輪次多,從楊柳吐翠的3月,到丹桂飄香的9月,採摘期長達7個月之久。

  玉泉寺茶場

  玉泉山麓的玉泉寺,是中國佛教的著名寺院,據方誌記載,東漢建安年間,就有普淨和尚在此結茅為庵。隋代開皇年間,智凱國師正式建立了玉泉寺,與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長青的靈巖寺並稱“天下四絕”。北宋天禧末年寺院規模巨集大,“為樓者九,能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常住和尚千人。此後屢遭兵劫,幾經重修,現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1962年這裡辦起了玉泉寺茶場,1981年開始恢復仙人掌茶的試製工作,一舉成功,並多次被評為湖北省的優質名茶。仙人掌系列茶葉包括尼鬆牌仙人掌葛根茶、仙人掌菊花茶、仙人掌熏衣草茶、仙人掌絞股蘭茶、仙人掌苦丁茶、仙人掌金銀花茶、仙人掌茶包、仙人掌罐裝茶,它是根據中國醫藥學原理,按照衛生部既食又藥食品的規定,選擇天然植物和仙人掌為原料,經科學方法精製而成。仙人掌歷代本草多有記載,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此外尚含有三萜類成分、抱壁蓮、角蒂仙及綠原酸、黃酮等活性成分。經科學實驗,對流感病毒、腺病毒、鏈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仙人掌茶的工藝品質

  仙人掌茶品級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特級茶的鮮葉要求一芽一葉,芽長於葉,多白毫,芽葉長度為2.5—3釐米。加工分為蒸氣殺青、炒青做形、烘乾定型三道工序。蒸汽殺青在蒸籠內進行,溫度達近100℃,蒸汽殺青時間為50—60秒鐘,以鮮葉失去光澤,呈現灰綠,發出清香,葉質柔軟為適度。蒸汽殺青後,即予扇涼,進行炒青做形。炒青做形又分頭青、二青、做形三個步驟,是形成仙人掌茶獨特外形的關鍵工序。頭青炒法主要採“抖”,並須抖得快、散得開;二青炒法採用“抖”、“帶”結合,使茶葉初具條形;該茶掌形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做形”。其法是交手四指併攏,拇指分開,平平地伸入鍋內,採用“抓”、“按”等手法炒制,力求茶葉扁平挺直,約七成干時,進行烘乾定形。至含水量5%左右時,出烘包裝收藏。外形扁平似掌,色澤翠綠,白毫披露;沖泡之後,芽葉舒展,嫩綠純淨,似朵朵蓮花挺立水中,湯色嫩綠,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鮮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繼之醇厚鮮爽,彌留於齒頰之間,令人心曠神怡,回味雋永。

  仙人掌茶的製茶歷史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鑑賞方法和品質要求。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穀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採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溼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幹,勿使焦”。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相比於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炒青仙人掌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後簷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餘”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炒青仙人掌茶最早的文字記載。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幹,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參看附錄中仙人掌茶製造工藝。

  仙人掌茶的製作工藝

  殺青

  殺青對仙人掌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揉捻

  揉捻是仙人掌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制仙人掌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仙人掌茶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乾燥方法,有烘乾、炒乾和晒乾三種形式。仙人掌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捻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