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製作古丈毛尖茶

  古丈毛尖,為歷史悠久名茶,西晉《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屬綠茶類。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丈毛尖的製作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丈毛尖的製作方式

  古丈毛尖為歷史悠久名茶,西晉《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古丈便是武陵七縣之一。東晉《坤之錄》雲“無射山多茶。”無射山綿延經古丈縣境。唐代入貢,清代又列為貢品。古丈毛尖,屬綠茶類,古今名茶,因地得名,產於湖南武陵山區古丈縣,境內崇山峻嶺,谷幽林深,溪河網布,山水輝映,景色宜人。群山鬱鬱蔥蔥之中,出大量的杉木林之外,還有千秋不腐的滇夏、紅榧樹,供觀賞的伯樂和栱桐,以及油桐、油茶、香榧和茶葉等經濟林,更為森林之鄉的古丈增添了秀色和風光。

  新中國成立後,古丈的茶園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茶區在古陽鎮、東方、龍天坪、牛角山一帶。境內武陵山脈橫亙,山高谷深,森林密佈,洞溪潺湲,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肥沃,且含磷豐富。尤以三、四月采頭茶季節,每天上午九時才日出雲散,即使盛夏,也時而晴空萬里,時而云遮霧漫。由於雲霧多、日照少,溫射光多,茶葉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持嫩性強,葉質柔嫩,茸毛多。

  古丈毛尖茶品的獨特品質,於每年清明前採摘芽茶或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經攤青、殺青、揉條、炒坯、攤涼、整形、乾燥、篩選等八道工序,一絲不苟,精製而成“明前茶”。其成茶條索緊細、鋒苗挺秀,色澤翠潤,白毫滿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湯色黃綠明亮,葉底綠嫩勻整。該茶曾於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展出。1980年以來連續五次被評為湖南省名茶。1982年商業部在長沙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被評為全國名茶,同年外貿部頒發優質產品榮譽證書。古丈縣已發展茶園種植面積6.5萬畝,建成了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茶基地1.5萬畝,歐盟***imo***認證的有機茶基地600畝,擁有古丈毛尖生產企業和廠家70多家,遠銷到德國、中東、東南亞及港、澳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湖南省最暢銷的茶產品之一。

  於每年清明前採摘芽茶或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經攤青、殺青、揉條、炒坯、攤涼、整形、乾燥、篩選等八道工序,一絲不苟,精製而成“明前茶”。其成茶條索緊細、鋒苗挺秀,色澤翠潤,白毫滿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湯色黃綠明亮,葉底綠嫩勻整。

  古丈毛尖的生態環境

  古丈毛尖產於武陵山脈中腹古丈縣境內,古丈地處武陵群山叢中,縣內森林密佈,雲霧繚繞;溪流縱橫,雨量充沛;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土壤有機質豐富,富含磷硒;無汙染,生產環境得天獨厚,奠定了古丈名茶無可比擬的品質基礎。 在三、四月采頭茶季節,每天上午九時才日出雲散,即使盛夏,也時而晴空萬里,時而云遮霧漫。由於雲霧多、日照少,溫射光多,茶葉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持嫩性強,葉質柔嫩,茸毛多。古丈毛尖茶品的獨特品質在於每年清明前採摘芽茶或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經攤青、殺青、揉條、炒坯、攤涼、整形、乾燥、篩選等八道工序,一絲不苟,精製而成“明前茶”。其成茶條索緊細、鋒苗挺秀,色澤翠潤,白毫滿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湯色黃綠明亮,葉底綠嫩勻整。

  古丈毛尖採製精細,外形條索緊細圓直,鋒苗挺秀,白毫顯露,色澤翠綠光潤,內質清香芬芳,滋味醇厚鮮爽,回味生津。古丈毛尖,或彎而似魚鉤,或直而如標槍,以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回味綿甜悠長、香高持久,耐沖泡等顯著內質特點而久負盛名。

  古丈毛尖的製作工藝

  古丈毛尖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晒於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古丈毛尖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古丈毛尖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古丈毛尖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古丈毛尖的加工,簡單地可以分為殺青、揉捻和乾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於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古丈毛尖的品質特徵。

  殺青

  殺青對古丈毛尖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揉捻

  揉捻是古丈毛尖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制古丈毛尖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古丈毛尖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乾燥方法,有烘乾、炒乾和晒乾三種形式。古丈毛尖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捻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毛尖分類

  古丈毛尖:湖南武陵山區古丈縣;溈山毛尖:湖南省寧鄉縣水溈山的溈山鄉;信陽毛尖:河南省信陽市;茅坪毛尖:貴州省東緣錦屏縣茅坪;黃山毛尖:安徽省黃山區新明鄉等等。毛尖茶產於哪裡一般就以當地的地名來命名。同時不同的毛尖品牌產地不一樣,茶葉原料以及加工工藝會有微妙的差別,這也就導致了不同地區的毛尖味道不同。

  古丈毛尖的歷史史料

  古丈毛尖歷史悠久,始於東漢。據縣誌載:“古丈坪廳之茶,清明穀雨前撿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勝。”唐代溪州即以芽人貢,後列為清室皇家貢品。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古丈已列入全國名產茶區,唐代溪州即以芽茶入貢,後列為輕清室皇家貢品。

  古丈毛尖採製精細,條縈緊結,或彎而似魚鉤,或直而如標槍,以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回味棉甜悠長、香高持久,耐沖泡等顯著內質特點而久負盛名。 1929年古丈毛尖獲法國國際博覽會國際名茶獎,950年,銷往蘇聯,1957年外經貿部送展萊比錫國際展覽會,當年實現小批量出口西德;1982年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第一名,入選中國十大名茶之列;1983年獲外經貿部榮譽證書,被列為優質出口產品;1988年獲北京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被評為“湖南名牌產品”、“99湖南市場佔有率最高品牌和99湖南消費者購買首選品牌。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榮獲中日韓國際名茶金獎;2005年被評為湖南十大名茶;2008年被評為中國綠茶高峰論壇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