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日茶道的差異比較

  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兩國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中國文人們將飲茶發展為一門生活藝術,日本的僧侶由將飲茶變成為佛門清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中日兩國茶道觀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謂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嚐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藝的最後環節,如果沒有品嚐,泡茶就成了無的放矢,泡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過品嚐過程中的各種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才有可能進入詩化的境界,達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昇華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故中國古代也將茶道精神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精神範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中國的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晉杜育的《荈賦》,但是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現“茶道”概念,最早見於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寫了飲茶的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其第三層次就是飲茶的最高層次,即品茶悟道,達此境界一切煩惱苦愁自然煙消雲散,心中毫無芥蒂。該詩的最後兩句是“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世上有誰能真正全面地瞭解茶道的真諦呢?看來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茶文化史上首次出現的“茶道”概念,其內涵與詩中的“三飲便得道”相呼應,也與現代對“茶道”的界定較為接近,在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後,在中國古代茶書中卻不見“茶道”一詞,直至明代張源的《茶錄》才提到“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茶道盡矣。”但這裡的“茶道”僅是一些技術要求,並無品茗悟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既與皎然的“茶道”也與現代的“茶道”精神相去甚遠。在張源之後數百年間的明清茶書中,又不見“茶道”一詞。箇中原因實在耐人尋味。在我看來,恐怕與茶聖陸羽的影響有關。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茶人和詩僧,也是陸羽的摯友。他大陸羽13歲,是忘年之交。他對茶道的理念陸羽定然瞭解。但是儘管陸羽的《茶經》中涉及***或者說流露***了一點茶道精神的內容,但卻沒有出現“茶道”一詞,也沒有正面敘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詞句。顯然,陸羽沒有接受皎然“茶道”的觀念,他在《茶經》中重點闡述的是煮茶技藝***茶藝***和對茶湯的觀賞,對茶具的實用性和藝術美非常重視,但沒有從“形而上”角度來考慮茶道問題。茶聖的《茶經》不談茶道,後來的茶書也不談茶道問題。如與陸羽同時的裴汶在《茶述》中就已經提到茶的功能“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這已涉及到茶道的基本精神,但是就是沒有歸納為“茶道”一詞。又如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也涉及到茶道精神:“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閒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可以說,“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是對中國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顯然,趙佶繼承、發展了裴汶的觀點,然而書中也沒有出現“茶道”一詞,可見,他也沒有接受皎然的理念。既然號稱茶聖陸羽的《茶經》和作為皇帝趙佶的《大觀茶論》都不提“茶道”,往後的茶書作者大多是官僚地主出身,都是一些保守成性的儒生,只會蕭規曹隨,更不會獨闢蹊徑去探討什麼茶道問題。

  中國文人真正接近於揭示茶道實質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在《茶喜》一詩的序言中曾經指出:“夫予論茶四妙:曰湛、曰幽、曰靈、曰遠。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杳冥。”

  所謂茶之四妙,是說茶藝具有四個美妙的特性。“湛”是指深湛、清湛;“幽”是指幽靜、幽深;“靈”是指靈性、靈透;“遠”是指深遠、悠遠。都是與飲茶時生理上的需求無關,而是品茶意境上的不同層面,是對茶道精神的一種概括。所謂“澡吾根器”是說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養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說可以使自己的學識智慧更完美。“改吾聞見”是說可以開闊和提高自己的視野。“導吾杳冥”則是使自己徹悟人生真諦進入一個空靈的仙境。這正是現代茶人們所要追求的茶道精神和最高境界。可以說杜浚已經碰撞到了茶道的大門,可惜的是他也未能跨過這道門檻,因為他也沒有接受“茶道”的概念,他所概括的“論茶四妙”也未得到後人的重視和弘揚,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縱觀中國古代茶學史,出現了眾多的茶書,其書名有《茶經》、《茶述》、《茶譜》、《茶錄》、《茶論》、《茶說》、《茶考》、《茶話》、《茶疏》、《茶解》、《茶董》、《茶集》、《茶乘》、《茶譚》、《茶箋》等等,就是沒有一本叫《茶道》,也沒有一本茶書中有專門談論“茶道”的章節。反觀此時的日本,茶道已經發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紀後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一直沿襲至今,奉為圭桌。兩相對照,確實反差很大。茶道的源頭的確在中國,“茶道”一詞也是最早誕生於中國,然而自唐代以後,中國歷史上的茶道觀念並不發達,至少在近代以前是如此。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該有勇氣承認這一點。

  那麼,中日兩國在茶道方面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見,是由於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將中國的飲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遣唐僧***,他們是在中國的佛教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的,並且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嚴格的傳承下來。日本歷史上的茶道大師都是聲名卓著的大德高僧,不但賦於日本茶道以濃郁的佛教色彩,也增強了日本茶道的權威性,特別是自千利休之後,形成了嫡子繼承的“家元制”,使其權威性更為穩固持久。

  二是日僧來中國留學之時,中國的飲茶方式已經相當成熟,引入日本之後是作為一種高階文化形態首先在皇室貴族之間流傳,長期為統治階級所專享,後來才逐漸傳播到民間,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飲茶方式和清規戒律也為民間所全盤接受,形成社會共識。

  三是日本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利用,加強了茶道與權力的關係。如15世紀的幕府第八大將軍足利義正,讓高僧村田珠光撰寫茶湯法則《心之文》和其他茶故事,在寺廟中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的禪院式茶禮,竭力以飲茶方式來改善人際關係,並且祈禱天下太平。後來的統治者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更將茶道作為一種新型文化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企圖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一統天下。因此他任命千利休為專職茶頭,要他繼續制定和完善茶道的儀式和規則。豐臣秀吉還常在重大政治活動前後舉行規模盛大的茶會,進一步擴大了茶道的社會影響。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茶道成為日本統治者駕馭民眾的一種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會中能產生巨大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這種現象在中國不存在.中國的茶文化是在民間土壤上發育起來,逐步成熟。在中國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後來才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形成宮廷貴族茶文化。民間的飲茶風習之盛已達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遠近同俗”、“難捨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舊唐書·李珏傳》***的程度,這是任何統治者都不可能剝奪的。茶葉已成為百姓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以茶提神解乏,以茶養生,以茶自娛,以茶敬客,以茶贈友,以茶定親,以茶祭祀等等,均早已形成風俗習慣,無需教導,無需勸說,人們自然而然會遵守。整日裡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追求,不會自覺地去追求什麼茶道精神。

  有很高文化修養的文人雅士們則醉心於品茗技藝的探研,他們都具有詩人的浪漫氣質,品茶時追求詩意的審美境界,很少人會從社會學和哲學的角度去考慮茶道精神問題。古代的官吏們都是典型的儒家子弟,歷來遵循儒家的處世原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仕途得意時忙於政務,自然無暇來過問茗飲瑣事,倒黴失意時則隱退山林不問政事,只以茶來排憂解悶,尋求解脫,不會過問社會道德教化問題。而中國的佛門僧侶向來不干預寺外塵俗世界的事務,他們出來參加茶事活動,也都是以文人的身份出現,除了個別像皎然那樣的大德高僧之外,很少有人會去考慮茶道問題。

  至於歷代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們,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要賦於茶事活動以崇高使命,雖然他們也經常以茶宴、賜茶的方式來招待群臣,但僅是作為宣揚皇威籠絡臣下的宮廷禮儀而已,並未具有太多的道德教化色彩。在他們看來,有博大精深的儒家學說足以成為統一全國民眾思想的強大武器,區區茶道,實在是無足掛齒。這是豐臣秀吉們統治的日本所不可能具備的。儒道大於茶道,這可能就是中國茶道觀念不發達的最重要原因。

  中日茶道文化的區別

  1.形式差別大:在飲茶的過程中日本人強調參禪,所以日本茶道講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當然就不允許太過於隨意,具有高度的儀式化,對環境、茶具,甚至飲茶人的禮儀等都有嚴格的要求。而中國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中國人的文化印記,中國人崇尚中庸和諧、開朗友善,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以領悟人生意義為主,所以中國人飲茶講究和諧、隨和,不過分注重形式。

  2.茶文化流派的差異。中國茶文化雖然經過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凝練,茶文化卻未出現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體現在文化的積澱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卻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還有很多小的流派。專業,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能發展成世界的茶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烹茶的具體程式不同。中國的茶的烹製比較簡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是燒開水;二是用熱水將茶壺洗乾淨;三是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四是灌半壺熱水沖洗茶葉,然後立刻倒掉水使茶壺裡只剩茶葉。五是再往茶壺裡倒熱水直到水溢位到大容器裡。茶壺裡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最好不要超過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入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後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飲用。而日本茶道相對而言要複雜的多,簡單說來包括了更衣、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後炭、薄茶、退出、銜接等步驟,其各個步驟耗時也不盡相同。

  4.茶具不盡相同。據史料記載中國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種即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等,這還不包括後來文化變遷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廠風爐、柄杓、蓋置、水指、建水、棗***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濃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樂茶碗、茶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