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歷史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制和飲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籽種植。日本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

  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

  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

  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紀初,品飲紅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為,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階禮品。

  1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籽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之名,充噪於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的生產、出口、消費大國。

  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傳入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質量優異,為世界創匯大國。

  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多達145萬擔,佔中國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籽試種,1848年又從我國輸入籽種植於黑海岸。1893年聘請中國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喬治亞傳授種、制技術。

  1888年土耳其從日本傳入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入籽種植。

  1903年肯亞首次從印度傳入種,1920年進入商業性開發種,規模經營則是1963年獨立以後。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國傳入籽種植於北部地區,並相繼擴種。以後旅居的日本與蘇聯僑民也闢建園。50年代以後園面積與產量不斷提高,成為南美主要的生產、出口國。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的試種。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為100公頃園的瑪桑達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廠。

  1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但未形成生產規模。1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進行合作。

  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1968年,應阿富汗政府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群體品種,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裡共和國,通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了成功。1965年應該國總統的請求,我國政府分批派遣了農場專家幫助考察設計與建設附有的自流灌溉設施的錫加索農場和經過熱源改革具有國際水平的年產100噸的綠廠。此專案農業部認定為我國援助亞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區一百多個農業工程專案中最成功的三個專案之一。

  20世紀60年代玻利維亞共和國最初從祕魯引進種試種。70年代臺灣農業技術團赴玻考察設計與投資,開始規模種植園。1987年應玻政府請求,我國派遣專家赴玻,幫助建設200公頃的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廠。

  1983年,我國向朝鮮民主共和國提供種試種,並在黃海南道臨近的西海岸的登巖裡成功種植。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種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紀20年代,經過千年滄桑,至今生產初具規模。

  目前,我國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籽、樹,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習俗,飲人口20多億。。中國近年來的年產量達286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出口。

  誕生於中國。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飲用的是通過怎樣的圖徑傳播的呢?想了解“之路”一般人們是通過查閱各國的文獻,按年代和區域,繪製出一幅傳播之圖,來解明它的傳播之徑的。

  的發祥地位於中國的雲南省,但之路卻是通過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城市傳播於世界的。當時,廣東一帶的人把念為“CHA”;而福建一帶的人又把念為“TE”。廣東的“CHA”經陸地傳到東歐;而福建的“TE”是經海路傳到西歐的。

  茶文化的起源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仍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4***宋元時期:茶區繼續擴大,種茶、製茶、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頫的《鬥茶圖》等更是漢族茶文化的藝術珍品。